•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地域文化和書法傳統(tǒng)視角審視清代狀元書法

    2021-01-19 08:10:12趙曉嬌
    大學書法 2020年6期
    關鍵詞:帖學科舉狀元

    趙曉嬌

    狀元是封建社會文化的象征與智慧的榜樣,引領著庶民的文化意識、社會教育和藝術審美等諸多方面。清代狀元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的科舉士子,所表現(xiàn)的書法形象,透露的既是個體的書法藝術水準,也是一個時代的書學顯現(xiàn)。因此,我們必須要把他還原在歷史的語境之中,從地域文化和書法傳統(tǒng)中去解析其中的歷史根源,才能看清狀元書法的本質(zhì)。正如歐陽中石所言:“我總是說要把中國的書法放在中國大文化背景中來看待,才能看得清楚?!盵1]狀元干祿書的審美標準勢必引領民間的書法意識形態(tài),是普通民眾科舉進仕的書體衡量尺。反之,狀元分布地區(qū)的文化觀念和書法傳統(tǒng)又反作用于官方的人才選拔傾向和書法審美要求,以及狀元產(chǎn)生的數(shù)量比例。清代科舉應試的規(guī)定、選拔官吏的要求、帝王對書法的尊崇,使書法成為所有文人士子必習之技。干祿書成為科舉應試的書法標準,成為眾多知識分子追求功名利祿的墊腳石,是一項謀取官階的技能。因此這種上制下行的書風,給民眾提供了更直接的影響和說服力,尤其影響了科舉文化興盛的江、浙、皖地區(qū)的書法審美導向。江、浙、皖地區(qū)經(jīng)濟富裕、文教傳統(tǒng)淵源深厚、書法歷史悠久是帶動狀元產(chǎn)生的重要條件。江浙地區(qū)進士人數(shù)在全國最多,考取狀元幾率較高。這些考上的進士又反作用于家鄉(xiāng)的文教,并建立了在朝廷的穩(wěn)固地位,為地區(qū)起到楷模帶動的作用。他們所形成的龐大進士群體、官員群體、翰林群體互相交往,相互提攜,探討書法研習經(jīng)驗,使書法傳承有序。相對于江、浙、皖地區(qū),其他地區(qū)文教落后、科舉功名觀念不強、地域劣勢等因素,導致產(chǎn)生狀元人數(shù)較少,形成的書法氛圍淡薄。

    一、地域文化差異導致狀元人數(shù)比例失調(diào)

    在清代114 名狀元中,江浙地區(qū)承攬了一半以上,其中江浙地區(qū)的狀元占狀元總數(shù)的60.5%,其他省份占39.5%。清代江浙地區(qū)狀元總?cè)藬?shù)比例較高,其中清代前期江浙狀元占同時期總狀元比率達84%,這個比例是相當驚人的。甚至于康熙時期只有鄧鐘岳一人為山東人,其余均出自江浙地區(qū)。明末清初有經(jīng)史學家、思想家黃宗羲(浙江紹興),以及顧炎武(江蘇昆山)開清代樸學之風等作為代表人物,反映出江浙地區(qū)文教的興盛。江南文化觀念開放,家族教育理念濃厚,莊氏家族以乾隆十九年狀元莊培因為代表,莊氏家族以及其他大部分家族均以科舉進仕作為振興祖業(yè)的大事。歷代科舉中祖孫、叔侄、父子、兄弟、翁婿等及第狀元皆有,且多出自江浙地區(qū),可見江浙地區(qū)的家族文教門風極盛。例如浙江有以狀元姚文田為代表的姚氏家族,蘇州有以翁同龢、翁同源叔侄狀元為代表的翁氏家族,蘇州還有歸氏(清代狀元歸允肅)、陸氏(清代狀元陸肯堂)家族等,均為科舉世家。誠然,這種現(xiàn)象也與康熙時期有意籠絡江南知識分子有關,且乾隆帝曾因憐憫天下寒士,而特于江南地區(qū)設文宗閣等學習場所?!段煨缱兎ā酚浽唬骸昂脤W之士,半屬寒峻,購書既苦無力,借書又難其人,坐此固陋寡無所成就者不知凡幾。高宗純皇帝知其然也,特于江南設文宗閣、文匯閣、文瀾之閣,備度秘籍,態(tài)人借觀?!源艘酝?,江浙文風,甲于天下?!盵2]

    宋元強《清代的狀元》[3]一書中詳述了江南地區(qū)興盛的科舉家族文化,并認為是中國經(jīng)濟文化重心南移的歷史因素。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例如狀元潘世恩、金德瑛都具有家庭從商的背景,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是文化昌盛的重要基礎。商人歷來都有崇文的心態(tài),注重修習儒家經(jīng)典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以此更貼近上流的文人士大夫階層,因此,江南家族對于家庭儒學文化的培養(yǎng)和達官進仕是極其重視的。葉郎認為:“一個人的審美趣味是在審美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的,它要受到這個人的家庭出身、階級地位、文化教養(yǎng)、社會職業(yè)、生活方式、人生經(jīng)歷等多方面的影響?!盵4]江南地區(qū)的文教興盛促進了人們的文化追求、思想追求和價值追求等,因此,狀元所受到的是傳統(tǒng)儒學和正統(tǒng)帖學的教育,對藝術的感染力從一開始就是站在官方審美的最高點上。

    江浙一帶的商人積極熱心于投資建立書院等社會教育機構(gòu)。江浙地區(qū)村落建設最多的公共性設施是書院、進士第牌樓和宗祠,形成付出與回報的正比,即投資書院換來了大量的進士人才。蘇州從隋唐始開科舉,重視興辦學校,府學、縣學、書院一應俱全,清代蘇州建有紫陽、正誼、平江、山間、崇文等較著名的書院。浙江湖州著名書院有安定書院、清溪書院等。狀元石韞玉退居朝廷后,曾任職紫陽書院教學。除此之外,村落設有社學、義學,家族也興辦私塾等教育機構(gòu)。較大的家族還設有家學庭訓,凡適齡兒童須入塾接受儒家文化教育,并對優(yōu)秀者給予獎勵。顧頡剛認為:“蘇州地主家庭訓練子弟適應科舉制度之才能,其技術性在全國為最高。”[5]清代蘇州甚至流傳一種以游戲形式消遣的狀元籌,反映了蘇州地區(qū)人們的娛樂活動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

    江南地區(qū)刻本興盛是書法興盛的重要因素,也是文教興盛的一個重要側(cè)面。胡應麟《少寶山房筆叢》記曰:“吳會、金陵,擅名文獻,刻本至多,巨帙類書,咸薈萃焉。”[6]江浙地區(qū)是全國刻書業(yè)的中心,刻書、藏書繁盛,以杭世駿、盧文紹、朱彝尊、高士奇、俞樾等人為代表,同時這些人也是清代的帖學名家。吳晗《江浙藏書家史略》述順治時期狀元徐元文“積書萬卷,皆手自校讎,卷帙率精。所為詩文有漢魏風致,集若干卷于家”[7]。狀元石韞玉有孽海、凌波閣、獨學廬等專用藏書庫。[8]畢沅經(jīng)訓堂、靈巖山館是較聞名的藏書樓。翁同龢曾為著名藏書家瞿紹基藏書樓題行書對聯(lián)“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畫奇書”[9]。藏書業(yè)的興盛促成了江浙名流官宦、博學之士互相交往,相互提攜,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

    劉福姚 楷書《寒香新月》聯(lián) 弘揚博物館藏

    梁啟超認為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天然景物,會影響一個朝代的審美風貌和人們的審美情趣。[10]從江浙地區(qū)優(yōu)越的人文環(huán)境和地理環(huán)境中能夠產(chǎn)生眾多的名家帖學作品和豐富的狀元文藝作品,表明在美好的環(huán)境里,人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都會變得更加敏感,人的思維更加活躍。美好的心境促使筆下的抽象的書法線條囊括了環(huán)境中的萬象,也“正是簡潔而表現(xiàn)性強的線條,使書法囊括了自然的萬象之美,使書法實現(xiàn)了從自然之象到書法之象的轉(zhuǎn)換。書法線條的這種純化或者說抽象,就是‘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書法所裁之書象,就是書法家對萬化流行的過濾和扣留”[11]。

    明清徽商與晉商形成兩大陣營,但為何山西在清代竟無1 名狀元,而安徽有9 名?這與安徽深厚的學術文化圈有密切的關系。安徽自古便人才輩出,徽州學術文化形成于12 世紀中期,文化根基深厚,有“東南鄒魯,程朱闕里”之譽詞。明代有朱熹理學在徽州的傳播,清代徽州又有戚學標和胡承珙等經(jīng)學家、考據(jù)學家的文化貢獻,以及桐城派姚鼐等人文學上的影響。因此,安徽清代文化教育的興盛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淵源。同時清代徽州在文化教育上從建立官學到私學,從書院到義塾等教育機構(gòu),經(jīng)久不衰。文化傳統(tǒng)與教育根基深厚,促進了科舉事業(yè)的發(fā)展,尤其是傳統(tǒng)的宗族教育是徽州科舉文化興盛的主要因素。清代徽州狀元人數(shù)是僅次于江浙地區(qū)的大省。此外,還有部分人祖籍安徽,后遷徙江浙的13 位狀元:呂宮、徐元文、戴有祺、汪繹、汪應銓、畢沅、潘世恩、吳信中、洪瑩、黃思永、金德瑛、汪如洋、王以銜。還有寄籍江西的兩位狀元:戴衢亨和汪鳴相。

    相對于江、浙、皖地區(qū),其他地區(qū)或因經(jīng)濟不發(fā)達、地域的劣勢、戰(zhàn)亂紛爭、人口的不均衡等各種原因?qū)е挛慕逃^念相對落后,進士人數(shù)懸殊較大,狀元比例相對較少。清代安徽、山東等地區(qū)狀元人數(shù)分布情況為:安徽9 名,山東6 名,廣西4 名,廣東3 名,江西、湖北、福建、直隸、八旗各3 名,湖南、貴州各2 名,北京、四川、河南、陜西各1 名。

    山東是儒家思想的發(fā)源地,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求學之風甚為濃厚,尤為適應科舉制度。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清代山東進士達三千余人,產(chǎn)生狀元6 名。除了雍乾和同治時期,每位帝王主政時期在山東各取一名狀元,狀元人數(shù)僅次于江、浙、皖地區(qū)。

    清朝時期,雖然廣東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以及商品經(jīng)濟已較為發(fā)達,但是在科舉進仕方面與中原傳統(tǒng)的科考大省相比卻相差甚遠,進士的人數(shù)遠少于河北、山東等鄰近京城的省份。究其原因,與廣東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受制于交通條件,文化交流推廣受制;另外人口結(jié)構(gòu)方面少數(shù)民族較多,移居游耕,很難接受正規(guī)教育。因此,即使清代廣東產(chǎn)生3 名狀元,但是3人在政治與書法方面都較平庸。與廣東同屬嶺南地區(qū)的廣西,歸屬全國推行科舉制度中的小省,能夠在清代奪得4 名狀元,足以證明清代廣西對文化教育的重視。

    福建科舉文化具有優(yōu)厚的傳統(tǒng),宋代進士人數(shù)就位列全國第一,明代科舉教育也極其興盛,以本籍思想家李贄為典型,他提出選用具有政治遠見的人才標準。清代福建又補列為全國推行科舉制度中的大省,因此歷代鄉(xiāng)試分配人數(shù)較多,又因離京較遠,因而雍乾時期又受到了朝廷優(yōu)厚的政策,提升了中狀元的幾率,于清晚期誕生3 名狀元。

    江西人文歷史十分久遠,宋代達至頂峰。明、清時期經(jīng)濟逐漸呈下坡趨勢,標志著文教興衰的書院也隨之呈衰敗之勢,出仕人數(shù)逐漸減少,相較于唐、宋時期的盛況衰落明顯,這也是江西在全國政治影響力逐步下降的一個縮影,同時反作用于地方文教與科舉教育。失去政治力量的支撐與人才典范的帶動,因此,清代江西脫穎而出的狀元也僅3 人。

    清代初期,湖南經(jīng)濟落后,縣、府、州官學對科舉不夠重視,對于湖南科舉事業(yè)是一個非常大的阻礙。然以長沙府岳麓書院為代表的一些書院教育較興盛。作為科舉標志的貢院一直到雍正后才開設,雍正元年實行湖南、湖北分闈考試,此后,湖南士子從清朝初期舉人也難中的狀況發(fā)展到進士逐年增多的興盛狀態(tài)。書院也相繼崛起,促進了科舉文化發(fā)展。清代湖南共考出兩名狀元。相對于湖南,清代湖北書院和義學等教育機構(gòu)設施完備,對推動和繁榮湖北的科舉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產(chǎn)生3 名狀元。

    貴州地處邊疆,進京趕考交通不便,因此科舉文化起步也較晚。嘉靖十四年(1535)貴州獨立鄉(xiāng)試開科,不再依附于湖廣、云南鄉(xiāng)試,為貴州士子提供了走向外面的平臺,明代進士有百余人。清代貴州隨著政治軍事地位的提高、人口的增多、府州縣學的設立,以及書院教育的重視,清代貴州進士達六百余人。雖然不能與其他地區(qū)幾千名進士的數(shù)量相比,但已經(jīng)卓有進步。清朝統(tǒng)治者對貴州實行“改土歸流”等各種優(yōu)惠政策,中原漢族文化不斷向南傳播,促使貴州封閉的文化觀逐漸打開,能夠在清末誕生兩位狀元實屬不易。

    徐隸書 臨《李君表記》 扇面 選自西泠印社出版社《清宰相狀元翰林書畫選集》

    王式丹 行書 自作詩《蟠桃》 斗方 選自紫禁城出版社《清代名家法書》

    翁同楷書《通經(jīng)遵矩》聯(lián) 常熟博物館藏

    陜西和河南屬于黃河流域,是中國文明的發(fā)源地,然宋以后,逐漸喪失了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明清各種起義斗爭不斷,無心于科舉,因此,明清進士人數(shù)銳減,兩個省各考出1 名狀元。

    受明末清初戰(zhàn)亂的摧殘,四川的人口數(shù)量急劇減少,在清朝初期很長一段時間,四川呈現(xiàn)地廣人稀的狀況。為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統(tǒng)治者制定了移民政策,從康熙至乾隆時期,移民浪潮達到了最高峰,從福建、山西、陜西、湖南、湖北以及兩廣地區(qū)大量的移民持續(xù)充實了四川的人口,而整個移民熱潮基本貫穿了整個清代。因此,清代的四川根本無暇關注文教與科舉,一直到清晚期,隨著社會人口的逐漸穩(wěn)固,經(jīng)濟文化逐漸復蘇,進士、舉人數(shù)量也開始上漲,由此脫穎而出1 名狀元。

    直隸靠近政治中心,然清代也僅有4 名狀元,體現(xiàn)出其對科舉文化的重視度不高。八旗子弟大多驍勇善戰(zhàn),而漢文化與漢文字功底較弱,加之八旗科舉時停時復,因此清代恩科只取3 名旗狀元。

    山西、甘肅、云南、新疆、臺灣因多種因素導致清代狀元人數(shù)為零。

    由上所述,狀元作為科舉制度下的一個特殊群體,其產(chǎn)生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清代科舉取仕的人數(shù),受當?shù)卣谓?jīng)濟、文化傳統(tǒng)、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各地區(qū)所產(chǎn)生的狀元人數(shù)以及狀元所具備的文化形象,勢必又會反作用于地方對科舉文化的重視,而科舉又直接影響到書法的發(fā)展。清代書法的發(fā)展即包括進仕的干祿書,也涵蓋日常書寫的審美追求,在這點上,狀元書法與官方書法審美標準直接建立了對話交接的橋梁。

    二、地域書法傳統(tǒng)影響狀元的書法審美取向

    張建勛 行書《致安叔信札》 扇面 蘇州博物館藏

    江浙盛產(chǎn)狀元的原因一方面是受深厚的科舉傳統(tǒng)文化影響,另一方面是書學根基深厚。江浙是帖學的發(fā)源地。魏晉時期便有王、謝、庾、衛(wèi)、索等書法世家,各家族間政治聯(lián)姻,聚首論藝,師承有法,這種書法風氣在江浙地區(qū)傳承有序,從未中斷。清代江浙地區(qū)的“狀元世家”成群,如祖孫狀元(彭定求和彭啟豐)、叔侄狀元(翁同龢和翁曾源、吳廷深和吳鐘駿)、兄弟狀元(王以铻和王以銜,后因遭到非議,王以铻被取消)、翁婿狀元(彭啟豐和莊培因)等。無論是干祿書還是日常書寫,我們都可以在江浙狀元書法中看到魏晉法帖的影子。

    明清江浙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根基深厚,書法名家眾多,尤其是明代以浙江董其昌為主導的書風更是成為帝王尊崇的對象,并引入整個朝廷。清代狀元汪如洋說:“海寧書派祖香光,詹事聲名老擅場。”[12]由此可以看出清代浙江海寧書派宗法董其昌。董其昌平生與其門徒主要活動于江浙一帶,其聲名在浙江影響較廣。“當時這一帶的名門望族中,董其昌所題寫的匾額比比皆是,更有一些書香門第搜集董書摹刻成帖,以為子弟學書范本,且廣為流傳。如海寧陳氏所刻《觀復堂帖》,松江董氏所刻《書種堂帖》十卷、《續(xù)帖》十卷,汪氏所刻《玉山草堂帖》二卷,吳氏所刻《研廬帖》六卷等?!盵13]

    江浙帖學名家眾多,形成了良好的學書氛圍,并影響狀元的書法審美取向??v觀清代帖學名家無不涉及董其昌書風。董其昌書法的溫文典雅也比較符合狀元的儒雅書卷氣,因此江浙狀元早年習書多宗法于董,比如彭定求、蔡升元、王式丹、陸肯堂、王敬銘等狀元。他們或宗董法,或從董氏與鄉(xiāng)賢帖學名家尋根取源。地域帖學的興盛帶動了江浙士子從蒙童時便接受書法的訓練和風格定位的熏陶。劉恒認為:“尤其是對董氏書學理論和審美取向的認同和繼承,使得這些書家不管臨習何種風格的碑帖,都會將其歸為已有的董氏書風套路內(nèi),從而無法徹底擺脫董氏樊籬,形成真正的新風格?!盵14]清代初期的帖學首要代表人物莫過于沈荃(江蘇華亭人),沈荃承家學,是明代臺閣體的代表沈粲的后人,深諳董其昌書的清麗雅致,得帝王賞識選入南書房。南書房作為帝王讀書擬旨的地方,既是權(quán)力的中心,也是談經(jīng)論藝的君臣交流場所。沈荃的書法能得到最大弘揚,是康熙賦予的地位與尊崇。浙江海寧陳氏、查氏皆為名門望族,董其昌曾在陳氏家族中做私塾教師,其家族世代受董氏書風影響。其中書名最盛的當屬陳邦彥,深得董氏之法,受康乾兩代帝王賞識。查氏家族書法以查升成就最高,查升因才學淵博和書法得董其昌的秀逸之美,被選進南書房。笪重光(江蘇丹徒人)雖為順治時期進士,然書風之所以能跳出董其昌書風的藩籬,而從米芾、蘇軾取法,與其入仕不久之后便退出朝廷有關,他退出朝廷后隱居修道,不再為時風所宥。清代書法名家還有姜宸英(浙江慈溪)、汪士宏 (江蘇蘇州)、高士奇(浙江杭州)、張照(江蘇婁縣)、陳奕禧(浙江海寧)、何焯(江蘇蘇州)、楊賓(浙江紹興)等人,書風均源自董氏??梢姞钤c歷史帖學名家的書風取向保持一致。陳奕禧、何焯、楊賓等人后期融入碑法,狀元也于日常書寫積極拓展法帖的取法種類,或碑帖融合,比如梁國治、石韞玉等人。這種由宗法傳統(tǒng)帖學和宗法鄉(xiāng)賢到取法多元的學書過程,表明狀元與帖學名家的創(chuàng)作之路是相一致的。

    于敏中 《奉命孫懿齋為姚生制藝集序》 手札 選自紫禁城出版社《清代名家法書》

    此外,顏真卿書法的嚴謹雄厚也是江浙地區(qū)狀元取法的方向,康有為《廣藝舟雙輯》述:“蓋以書取士,啟于乾隆之世。當斯時也,盛用吳興,間及清臣,未為多覯?!盵15]此外,狀元于振認為江蘇蘇州自明朝以來書法名揚四海,眾人皆宗法文徵明,曰:“吳郡自前朝來歧指生以書雄海內(nèi),衡山文待詔兼有,眾法為世所宗?!盵16]表明文徵明書風在文人士大夫中的接受范圍較普遍,于振本人研習文徵明小楷就是最好的實證。

    據(jù)書史中載入的帖學名家統(tǒng)計,江浙地區(qū)僅康熙一朝就涌現(xiàn)了33 位擅書法的進士或翰林,其中江浙狀元20 位(康熙時期一共產(chǎn)生21 位狀元),占同時期狀元總數(shù)的95%;而順治時期6 名狀元,占同時期狀元總數(shù)的60%,例如呂宮、史大成、孫承恩、徐元文等均為時代帖學名家。由此可見,清代前期江浙狀元書法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清中期的帖學名家也同樣來自江浙地區(qū),如張照(江蘇華亭)、梁同書(浙江杭州)、王文治(江蘇丹徒)等人。他們所形成的帖學圈對于當?shù)氐臅▊鞒芯哂幸欢ǖ膸幼饔?。清中期(雍、乾、嘉、道)江浙地區(qū)產(chǎn)生34 名狀元,占同時期狀元總數(shù)的57.6%,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在書法上有很深的造詣,比如梁國治、石韞玉、錢維城、秦大士、畢沅、錢棨、姚文田、金榜、顧皋、于敏中等人。乾隆時期以書取仕嚴重,浙江吳興地區(qū)干祿書興盛,以習顏真卿楷書為主,而“嘉、道之間,以吳興較弱,兼重信本”[17]。清晚期(同咸光)相對于清代前中期狀元人數(shù)急驟減少,僅有9 名,占同時期狀元總數(shù)37.5%,體現(xiàn)出全國文化和經(jīng)濟走向均衡化,也與帝王有意平衡各地的狀元人數(shù)有關。

    安徽與江蘇緊鄰,且江蘇有一部分狀元祖輩由安徽遷移而來。清代安徽刻帖較盛行,為法帖的保存和傳承做出很大貢獻,為廣大知識分子提供了豐富的習書資源。因此,安徽狀元數(shù)量成為僅次于江蘇的省份,與刻帖風氣的盛行增加了整體習書的氛圍不無關系。清代安徽較有影響的帖學家梁巘熱衷于刻帖,宗法李邕楷書和趙、董行書,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行草書成就最高,還有其他一些書法名家,在此不一一贅述。他們的書法成就無疑對清代安徽狀元帖學的開拓提供了契機。

    山東、陜西、河南作為北方碑刻最多的地區(qū),雖然清代科舉以書取仕較盛,但是碑學并未得到官方認可,因此廣大士子不可能關注本土豐富的碑刻資源。北方碑學在民間的興起與江南地區(qū)形成的帖學在中央的絕對地位形成強烈的對比。因此這三個地區(qū)在書學傳統(tǒng)上并無優(yōu)勢。即便山東有較負盛名的書法名家劉墉,也并未能帶動山東區(qū)域研習晉唐法帖書風,推動科舉文化發(fā)展。

    成親王永瑆和鐵保(滿洲正黃旗)在清朝政治中心的書法影響得到了官方與民間的共同認可,二人與翁方綱(北京)早年均習顏體,后追“二王”,對晚清八旗狀元崇綺和直隸劉春霖書法起到一定的影響。其他兩廣、福建、湖南、貴州、江西、湖北、四川地區(qū)相對來說,書法名家稀少,書學傳統(tǒng)資源薄弱,狀元日常書寫取法也相對單一。

    綜上所述,江浙地區(qū)文教興盛提升了民眾受教育的機會,書法傳統(tǒng)和名家眾多的資源帶動了書法教育的普及。家族科舉觀念較強,所處位置優(yōu)越,為狀元的產(chǎn)生及其書法審美導向提供了充分的人文環(huán)境和地理條件。而其他地區(qū)地理位置偏遠、文教觀念不強、書法傳統(tǒng)根基薄弱,是導致狀元比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而相應的結(jié)果是地區(qū)狀元書法水平發(fā)展緩慢,對書法取法與變法的時代變革接受度較低。此外,家庭財力與個人心志、才學等因素也是關乎士子前程的決定因素,然這又回到了各地域的文教觀念和書法傳統(tǒng)對士子價值觀影響的根源問題,以及對書法風格的接納問題上。因此,狀元干祿書的審美標準促進了民間科舉進仕的書法審美觀,反之,清代狀元分布地區(qū)的文化觀念和書法傳統(tǒng)又反作用于官方選拔人才的書法審美標準。

    注釋:

    [1]歐陽中石.對書法藝術的理解[J].大學書法,2020(2):11.

    [2]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M].鄭州:神州國光社,1953:294.

    [3]宋元強.清朝的狀元[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4]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60.

    [5]顧頡剛.蘇州史志筆記:卷八[G]//陸咸.吳史雜識.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0:81.

    [6]胡應麟:少寶山房筆叢:卷四[M].廣雅書局,影印本.

    [7]吳晗.江浙藏書家史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1:164.

    [8]肖東發(fā).中國私家藏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27.

    [9]肖東發(fā).中國私家藏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185.

    [10]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53.

    [11]曲斌.從物象到心象——中國書法審美范疇中“象”的內(nèi)涵述論[J].大學書法,2020(8):138.

    [12]汪如洋.葆沖書屋集外集二卷:卷二[G]//顧廷龍,主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76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51.

    [13] 劉恒. 中國書法史·清代卷[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63.

    [14] 劉恒. 中國書法史·清代卷[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63.

    [15]康有為.廣藝舟雙楫[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94.

    [16]于振.清漣文鈔十二卷:卷八[G]//清代詩文集總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總編:第274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38.

    [17]康有為.廣藝舟雙楫[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94.

    猜你喜歡
    帖學科舉狀元
    如果你在明朝考狀元
    狀元餅
    心與形:帖學與碑學
    藝術品鑒(2020年6期)2020-08-11 09:36:32
    從《寶賢堂集古法帖》窺探明代中葉帖學的興盛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50
    高考報道,不追“狀元”追什么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22
    今年我們?yōu)槭裁床蛔窢钤?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22
    小小花錢看科舉
    藝術品鑒(2017年5期)2018-01-31 02:06:37
    論龍開勝的帖學創(chuàng)作
    藝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芒康县| 永顺县| 吴桥县| 汕头市| 长阳| 逊克县| 阳原县| 乐平市| 曲阜市| 乐清市| 永修县| 宁陕县| 宝丰县| 石门县| 广元市| 简阳市| 长白| 黑山县| 香河县| 安达市| 彩票| 霞浦县| 仙桃市| 蒙自县| 伊宁市| 探索| 瓦房店市| 大石桥市| 台北市| 武冈市| 瑞安市| 平湖市| 玉屏| 荥阳市| 贺兰县| 丰城市| 兰坪| 亳州市| 南昌市| 淮南市|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