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梅
摘要:在我國的政治教學中,將"思想品德"更名為"道德與法治",更是突出了法制教學在這門學科中的關鍵地位。老師怎樣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建立法律意識、了解法學基本知識、學習利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己權利呢?本文對在學校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中培育學生的法制素質給出了相應具體實施對策,并期待對其他老師教學以啟示。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法律素養(yǎng)
前言:習近平同志曾在許多重要講話中強調,中國要著力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法制大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個體走向社會的主要準備場地,學院應該充分發(fā)揮好自身的職能,在職業(yè)道德和法制教學中積極開展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法制觀念,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一、普及法律的基礎知識:將“冷認知”變?yōu)椤盁嵴J知”
所謂的"冷認知",就是師生面對冰冷的教科書、枯燥的字行,教師"授業(yè)",學生被"授業(yè)",學生學得枯燥無味、身心俱疲。所謂的"熱認知",就是加強知識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結,力求把"符號世界"還原"生活世界",學生基于經(jīng)驗和現(xiàn)實生活,學習、感悟富有"溫度"的東西。
所謂“冷知識”,就是師生所共同面對的教科書上枯燥的的知識內容,老師向學生“授業(yè)”,學生被動接受老師的“授業(yè)”。所謂熱知識,就是把教科書上枯燥的的知識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起來,冰冷的“字符世界”被鮮活的“生活世界”做代替,學生在自己現(xiàn)有的認知基礎和現(xiàn)實生活基礎上,學習和感悟富有“溫度”的知識。
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文字資料、聲像資源等自制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或采用設計情景、分組討論、獨立研究、合作探討等課堂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活動。
例如,我們在學習《國家權力機關》這一教學內容時,老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二零二零年五月國家兩會的熱點新聞視頻,以此作為課題導入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明白"兩會"與國家權力機關的關系,再用"探究分析"環(huán)節(jié)一步步引導學生去實現(xiàn)以下目標:
1.先了解中國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權力機構的組成、產生、地位、職責;
2.引領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地推護國家的權力機關尊嚴,從而初步學會怎樣恰當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
3.引領學生形成憲政至上理念,從而堅定制度信仰、國家認同。
二、培養(yǎng)法律意識:由“泛化虛化”變?yōu)椤耙园刚f法”
在課堂教學中,為培育學生的法制意識,要重視啟發(fā)性教學,并擅于把"泛化虛化"變?yōu)?以案說法"。
例如,為了指導初中生、培養(yǎng)未成年人的維權意識,我們可以選用這么個故事對學生"以案說法":七年級學生小明的爸爸購買了一部中巴,經(jīng)營客車業(yè)務。為了節(jié)省客車業(yè)務的經(jīng)營開支,小明的爸爸總是要讓小明輟學給他售票,可小明總是不愿意。后來在小明父母的執(zhí)意要求下,小明不得不輟學。后來學校獲悉此情況,立即找到小明家所在的社區(qū)工作人員,會同他們一起反復做小明父母的政治思想工作,小明終于得以復學。
老師根據(jù)案例可以設計以下提問:
1.你覺得小明的父母要小明輟學,他這樣做有法律依據(jù)嗎?
2.小明復學的法律依據(jù)是什么?
3.如果小明的父母不給小明復學,他們的行為違法嗎?
4.法律對人們生活的保護,還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你能舉例說明嗎?
同學們對來自自己周圍生活中的實事產生了興趣,開始踴躍探討,各抒己見。有的同學認為小明的爸爸為了生計要求小明輟學幫忙經(jīng)營客運業(yè)務情有可原、實屬無奈;有的同學認為,小明的父母只顧眼前利益,毀了小明的前程,對小明人生的耽誤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的同學認為,小明父母的做法損害了小明受教育的權力,違反了義務教育法;有的同學覺得小明自身有問題,他太軟弱、屈從于父母的安排,小明沒有維權意識;有的同學提出,學校和社會、政府工作人員在這次事件中做好了小明父母的政治思想工作,讓小明重新回歸校園,保護了小明的權利、也保障了法制……最后由教師匯綜孩子們的不同意見,形成較為完整的答復。
"案例化"教學法,使抽象的法律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就是加強知識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結,學生在老師的有效啟迪下,更易于掌握法治知識、形成法制意識,并內化成為學生自身的基本素養(yǎng)。
三、培育法律道德:由“抽象說教”變?yōu)椤暗赖麦w驗”
初中生正處在從學習、思維、品德等方面為將來融入國家和奉獻于社會做好準備的時期。但初中生并不是執(zhí)法人員,法律沒有要求學生必須樹立執(zhí)法職業(yè)道德,但初中生是秉公執(zhí)法的受益者,必須了解執(zhí)法職業(yè)道德。同時,也必須遵守廣義上的法制美德。比如,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等。
道德的形成主要靠道德體驗。在課堂教學中,要處理好理論性和實踐性的關系,在掌握法學基本知識、培育學生法律意識的前提下,通過建立現(xiàn)實基礎、結合時代特征,內化法律思想觀念、重視價值導向,以涵養(yǎng)學生的法治道德與行為習慣。
比如,學校組織學生作交通安全協(xié)警,以感受秉公執(zhí)法的艱辛和維持秩序、規(guī)則的必要性;通過參加"助殘"等公益活動,培養(yǎng)社會幫助弱勢群體的觀念;通過參與生產勞動,培養(yǎng)正確勞動價值觀,增進社會關愛普通勞動者的情感。
四、樹立法律信仰:由感性認知變?yōu)槔硇运伎?/p>
指導初中生由感性認識階段上升到理性思維階段,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生基本了解并掌握必要的法學基礎知識,并初步建立法律意識和開展法學實踐活動基礎上,即在情感認知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借助概念、判斷、推論發(fā)現(xiàn)事件的實質,逐步建立關于事物本質、規(guī)律的基本意識,即在合理認知。
因此,要讓學生形成憲政信仰,最關鍵的是促使學生增強對憲政的了解與接受。老師可以從每年的十二月四日的我國憲法日說起,通過指導學生深入分析中國國情,熟悉國家憲法的編寫流程、立法理念、基本內涵等,在初步建立學生對法律概念的感性認識基礎上,通過聯(lián)系社會實際情況進行比較,讓學生進一步反思并采用歷史判斷、演繹規(guī)律等科學的思考方法,從而研究并得出憲法規(guī)定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與基本社會制度的合理性、必然性,從而理解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的必須抉擇,中國共產黨才是帶領我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繁榮與富強道路的核心動力等。學生們通過理性認識,對新憲法的向往與理解更加深入其心。
結語:在中學思想道德和法制課程的教育中,老師們要把思想法制基礎知識教學當作重要課程,并選用科學的、內容豐富的、合理的教學方式加以授課,積極實現(xiàn)這一課程的教學價值,為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培育更多懂法、守法、護法的好公民。
參考文獻:
[1]覃鋒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探究[C]//未來教育家學術.2018.
[2]位少常.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探究[J].教育界:綜合教育,201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