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思敏
摘要: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是高中地理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我國中學生普遍缺少真實情境中的體驗式學習,缺少培養(yǎng)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途徑。本文以鶴山古勞水鄉(xiāng)基塘農業(yè)考察為例,設計了研學目標、研學內容與線路、研學過程、研學評價、總結與反思等,初探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野外研學活動開展的設計思路和具體操作。
關鍵詞:地理實踐力;野外研學;基塘農業(yè);古勞水鄉(xiāng)
新課程標準的根本任務是落實“立德樹人”,推進以培養(yǎng)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教學改革。地理實踐力作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指人們在地理野外考察、社會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能力和品質,主要包括“地理實踐活動的技能和方法”及“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科學精神和意志品質”[1]。地理戶外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為中心素材,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調研、測量、訪談等方式,將課堂所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應用于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中。地理野外實踐活動是落實地理實踐力的必經途徑,它在培養(yǎng)學生地理興趣、磨煉意志、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結合學校與地區(qū)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開展古勞水鄉(xiāng)野外研學,探究古勞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既符合對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要求,又充分符合了新課標的新要求。
一、鶴山古勞水鄉(xiāng)研學的背景與目標
1.活動背景
鶴山地處廣東省中南部,北回歸線以南,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屬于典型亞熱帶季風氣候。鶴山古勞位于鶴山西北部,是珠江三角地區(qū)典型的水鄉(xiāng),擁有著威尼斯般的水鄉(xiāng)風光。古勞現(xiàn)有人口1.5萬,魚塘和耕地共14300多畝,是江門地區(qū)典型的濕地生態(tài)地貌。古勞不僅有“古勞銀針”綠茶,行銷海內外,還有擁有廣東省級非遺項目——古勞東古醬料制作技術。因此,選擇本土特色區(qū)域為對象開展實踐探究活動能引發(fā)學生探究興趣,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認知水平以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加學生對人地關系的進一步認知,探索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研學實踐活動設計思路,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研學旅行課程具體可細分為地理類、自然類、歷史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類別[2]。本次研學借助所設立特色課題研究,選取地理類課程開展研學活動。為了使本次野外實踐活動調查目的更明確、觀測內容更豐富,筆者在前期準備階段對照新課標要求、仔細研讀課程標準[3],深度挖掘本地古勞考察資源、查閱相關文章,匯總鶴山古勞水鄉(xiāng)適合開展野外實踐活動的相關資源[4](見表1)。
2.研學目標
本次研學主要研究水鄉(xiāng)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以任務驅動為主線進行問題探索、小組合作完成內容整理和撰寫成文參加實踐類競賽。具體研學目標[4](見表2)。
二、研學行程線路計劃
根據(jù)古勞水鄉(xiāng)的實際情況,我們進行了該研學點的選取和線路的設計,具體時間為1天,線路及內容安排(見表3)。
三、研學前師生準備
開展野外活動前,師生研學活動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知識儲備、開展教學條件、物質準備及注意事項三個方面[5],具體內容整理(見表4)。
四、研學活動的具體設計
師生在設計研學旅行主題課程時,應當重點考慮其地理教育存在價值、體驗與實踐過程、趣味性、情景真實性、學生認知能力、安全工作的落實等方面。在研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要不斷創(chuàng)設驅動試問題情境,提出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本次研學選取高二(9)班溫俊杰小組活動設計為展示案例,具體研學的細分實踐過程(見表5)。
六、地理實踐探究活動實施的反思
1.注重學情分析。本次實踐探究活動是對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初步嘗試。學生完成高一、高二兩年的地理學習,基礎知識較過關,但從未開展過此類研學活動,加上主動思考意識不強,出現(xiàn)問題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動手操作能力很欠缺,交流過程中表達經常詞不達意。教師要提前摸清學情,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對相關聯(lián)問題開展進行引導。
2.強調和重視師生、組內協(xié)作。通過小組自己分工全員積極參與其中,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實踐探究活動。通過與老師交流確定分配設計研學主題、收集沿途資料、聯(lián)系調查點、訪談記者問題準備、觀察記錄直到后期資料整理、確定成果匯報人選等,需要組員有與他人團結協(xié)作溝通協(xié)調能力,懂得與他人交流與分享,讓每個學生在團隊中都有明確的角色分工,并在角色體驗中獲得成就感,保證活動開展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3.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生的興趣是開展野外活動最好的內驅力,教師在實踐探究活動開展前期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預設多種可能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與障礙,鼓勵學生生疑、質疑,刺激他們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欲望,能夠切實與地理課本知識相聯(lián)系,真實體會生活中的地理。
4.引導學生感悟反思。實踐探究活動過程中的感悟和思考是進一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感悟研學過程的難與易、失與得,進行理性的思考和總結,找到不足的方面并提出引導他們完善地理實踐探究活動方案[6]。
經過本次野外研學活動,筆者認為,高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需要更多開放性的地理課堂以及更貼近生活的真實情境,在以后的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去思考如何挖掘更多的鄉(xiāng)土地理資源,發(fā)現(xiàn)并申請建設校外定點實踐基地,通過不斷完善地理教學規(guī)劃,保證地理實踐課堂按時高質開展,才能更好地落實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周維國,段玉山,郭鋒濤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二):課程結構、課程內容[J].地理教學,2019.(8)4-7.
[3]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王鶯,新課標視域下基于地理實踐力素養(yǎng)培育的高中生野外實踐活動設計探究—以“弋陽龜峰地質考察活動”為例[J]地理教育,2021年第7期.
[5]鐘麗純,吳俊和,曾惠蘋.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研學實踐活動設計—以佛山市西樵山火山地貌研學為例[J].中學地理參考.2021年第6期上.
[6]龔鈺娟.基于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高中地理實踐探究活動實施—以石獅沿海地區(qū)潮汐觀測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21年1月第7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