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譯自,Vol.36(2020),№6:24~25
唐彩琰 審
幾十年來,母豬的平均窩產活仔數在10.5頭左右徘徊。有人認為選育高產母豬得不償失,因為高產母豬的遺傳力(h2)太低(8%~10%)。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法國的研究人員開始尋找平均窩產活仔數高的亞種群,并想從這些種群中繁育出一個“高產”品種或品系。20世紀80年代末,由4家英國種豬育種公司組成的聯(lián)盟與蘇格蘭羅斯林研究所的動物育種研究小組一起從中國進口了一批非常高產且脂肪含量很高的梅山豬。20世紀90年代,人們用梅山豬的基因培育出一些商用雜交品種。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研究人員對豬DNA了解的增多和對與高產相關的基因的鑒定,遺傳選育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現(xiàn)在傳統(tǒng)表型、定量選育與基于核苷酸測序的基因組選育相輔相成。所有這些都是由數字運算能力的巨大進步——更有效的計算能力和最佳線性無偏預測(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等實現(xiàn)的。幾乎所有大型種豬育種公司在母豬的窩產活仔數上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商業(yè)性豬場母豬的平均窩產活仔數達到14~16頭。隨著窩產活仔數的增加,仔豬的平均初生重下降。許多體重小且活力差的仔豬(初生重低于800 g)出生。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George Foxcroft教授對仔豬宮內發(fā)育遲緩現(xiàn)象進行了大量研究。出生時體重小的仔豬斷奶時體重仍然小。根據經驗,斷奶體重比平均體重低100 g的仔豬在生長期結束時體重將比平均體重少1 kg。在育肥期的后期,豬的體重將比豬群平均體重少10 kg~15 kg。 在全進全出制生產系統(tǒng)中,商品肉豬的體重小于平均值意味著它們要么被屠宰加工廠降級,要么需要更長的時間結束育肥。
盡管如此,許多種豬育種公司仍繼續(xù)對窩產活仔數進行選育。更具遠見的種豬育種公司現(xiàn)在正在研究“第5天活仔數”(Pigs Alive on Day 5,LP5)。資金充裕、信息靈通的動物福利組織不斷向政府施壓,甚至想制定相關的法律。2010年,丹麥議會討論了窩產活仔數的快速育種進展的倫理問題,同時公布丹麥全國仔豬斷奶前的死亡率為20%。隨后,丹麥生物倫理與風險評估中心發(fā)表了一份項目報告(表1)。
荷蘭動物黨(Partij voor de Dieren)于2019年1月向該國議會提交了一項議案,建議立法結束對高產仔數和高乳頭數母豬的育種。這一議案遭到了拒絕。該黨提交了另外兩項議案,建議政府制定一個五年計劃,將仔豬斷奶前死亡率降低到10%以下。這兩項議案得到了批準。2019年12月該黨又提交了一項議案,建議禁止培育窩產仔數大于12頭的母豬。這一議案被拒絕。
自由采食的豬背膘厚的遺傳力(h2)平均值為0.49(范圍為0.12~0.74)。因此采用傳統(tǒng)定量選育的方法提高豬胴體的瘦肉率相對容易。其他技術,例如將瘦肉率高的皮特蘭豬作為純種終端父系或培育品種或品系終端父系的組成部分,有助于培育出瘦肉率高的豬。肉品研究科學家已經計算出各種肉質性狀的遺傳力,例如嫩度、滴水損失、pH、色澤、風味和多汁性。一般而言,肉品的所有食用品質性狀與胴體瘦肉率之間都有很強的負相關性。
現(xiàn)代豬胴體的重量在90 kg~105 kg,P2點背膘厚為11 mm~13 mm,所產的豬肉幾乎都是瘦瘦硬硬的,無香味?,F(xiàn)代廚師一直在尋找讓豬肉變得更有味的方法,因為大家知道它漸漸失去了風味。
杜洛克豬正迅速成為受歡迎的終端父系,因為其后代肌內脂肪或大理石花紋水平較高,這有助于改善豬肉的風味。盡管有關于豬肉風味的負面報道,但仍需對背膘厚進行選育。
英語中有一句關于馬的古老諺語,“無蹄非馬”(“no foot, no horse”),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人工授精站的公豬。一項對44家北美種公豬場的研究顯示,81%的種公豬場將肢蹄問題列為公豬淘汰的主要原因。
在傳統(tǒng)的人工授精系統(tǒng)中,終端公豬有可能繁育出大約15 000頭出欄豬。最近有報道稱,在美國,跛足是造成育肥豬死亡率超過9%的主要原因,而且跛足的發(fā)病率高達34%。1頭祖代公豬能繁育出3 000頭種母豬,而這些種母豬可生產出150 000頭出欄豬。由于可用性問題或種豬供應商堅持認為公豬具有優(yōu)良的遺傳優(yōu)勢,不具備最佳蹄部構造的公豬到底能使用多久尚不清楚。
盡管公豬仍處于隔離檢疫狀態(tài)時,因肢蹄質量差產生的較高拒收率不但將向種豬供應商發(fā)出明確信息,而且將減少跛足給育肥豬場帶來的高昂代價。
1988年,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的Max F Rothschild對3 598頭豬進行了評分,結果顯示杜洛克豬的前肢結構僅經過5代選育就有明顯改善(P<0.01),他表示其遺傳力(h2)為0.29。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當一窩仔豬在出生時帶有任何遺傳缺陷(疝氣、外翻腿等)時,整窩仔豬都會被標記出來,不會在體重達到30 kg時進行性能測試,而是作為商用的斷奶仔豬出售。這種嚴格的選育方法確保了不良基因不會遺傳下去。
但是目前情況發(fā)生了變化,變得糟糕了。所有的種豬育種公司都執(zhí)著于獲得盡可能多的測試數字,以提高其著名的“未成熟豬與豬群總數的比值”,該比值是衡量遺傳進步的指標。他們認為淘汰整窩仔豬可能會失去其良好比例。
這種做法的結果是出欄豬中通常有2%~3%的豬發(fā)生疝氣。這些豬不可避免地會被早早淘汰。從動物福利的角度來看,在歐盟,疝氣直徑超過20 cm的商品豬不能被運送到屠宰加工場。這意味著豬場要實施更多的安樂死,這對豬場工作人員來說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工作,而且涉及尸體處理的額外費用。
近年來,有人在夜間闖入西班牙某公司的豬場,拍攝了患有疝氣的商品豬的照片,并在電視上曝光,這嚴重影響了該公司的豬肉銷售,導致產品從超市被召回。所有種豬育種公司都需要設法解決這一日益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