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尚梁,常燕群*,譚 為,李水帝,陽 蕓,周達龍,黃振波
(1.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廣東 廣州 511400;2.南方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600)
先天性肌性斜頸是人們常說的“歪脖”,是一種由胸鎖乳突肌內的纖維瘤病所致的頸部偏斜疾病。臨床研究發(fā)現,胸鎖乳突肌內的纖維瘤在新生兒出生后1-2個月內便會達到最大,一般隨著時間的延長腫塊體積也會隨之縮小,但纖維瘤一旦不消失,患兒的肌肉便有可能發(fā)生永久性纖維化并攣縮,有可能導致患兒出現永久性斜頸,對患兒的健康成長和日常生活均會造成嚴重的困擾[1]。本文為幫助患兒緩解斜頸癥狀,抽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間因先天性肌性斜頸就診的40例患兒進行了臨床研究,并對患兒經手法牽引和按摩治療后的臨床療效進行了總結,現報道如下。
抽取因先天性肌性斜頸就診的4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案例選取時間為2018年9月~2019年9月,應用抽簽法將所有患兒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20例。所有患兒均符合先天性肌性斜頸的診斷標準,并排除骨性、發(fā)育不良型、姿勢性以及斜視等原因引起的斜頸。實驗組中,男8例(40.00%)、女12例(60.00%);日齡13~265 d,平均日齡(165.82±32.64)d。對照組中,男10例(50.00%)、女10例(50.00%);日齡12~258 d,平均日齡(162.85±33.28)d。組間各項一般資料數據差異經統(tǒng)計學軟件驗證后發(fā)現差異無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1 手法牽拉
患兒取仰臥位,術者站于患兒后方,雙手扶住患兒頭的兩側,家長面對患者,雙手扶住患兒雙上臂。術者將患兒頭部向健側側屈30°~45°,每次持續(xù)30 s,連續(xù)操作8次;患兒取仰臥位,術者雙手緩慢用力將患兒頭部和下巴擺在人體正中線,然后向患側進行水平旋轉45°~75°,每次持續(xù)30 s以上,重復8次。兩種手法牽拉方式均1次/d,10 d一療程,連續(xù)治療六個月。
1.2.2 按摩
患兒取仰臥位,術者一手托住患兒頸肩部,另一手拇指指腹在患兒胸鎖乳突肌包塊部位進行按壓揉動,揉動時術者拇指應持續(xù)緊貼患兒皮膚,使皮下組織和筋膜滑動,持續(xù)按揉50~100次;患兒取仰臥位,術者一手托住患兒頸肩部,術者利用一手拇指和食指沿患兒胸鎖乳突肌包塊處進行3-5次拿捏。兩種手按摩方式均1次/d,10 d一療程,連續(xù)治療六個月。
1.2.3 胸鎖乳突肌雙切口手術
于患兒鎖骨上端作3 cm橫向切口,暴露胸鎖乳突肌起點,根據患者斜頸嚴重程度進行頸闊肌向頭部的鈍性潛行分離,松懈筋膜組織并切斷肌肉鎖和肌肉后鞘膜,于乳突下方作2~3 cm切口,切斷分離胸鎖乳突肌起點,松懈索狀攣縮帶,待確定胸鎖乳突肌攣縮帶徹底分離后縫合切口,并予以患兒術后3~4個月的持續(xù)矯正,完成治療。
根據兩組患者治療六個月后的癥狀緩解情況進行治療效果的評定,該標準分為治愈(患兒頭部歪斜癥狀徹底消失,胸鎖乳突肌內的纖維瘤徹底消散,頸部轉動功能恢復正常)、好轉(患兒胸鎖乳突肌內的纖維瘤基本消散,頭部歪斜癥狀明顯改善,頸部轉動功能在正常范圍內)和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者)[2]。[治療有效率=(治愈+好轉)/n*100%]
對兩組患兒治療六個月后的瘢痕、肌柱喪失和外側束帶等美容評分情況進行分數評定,該標準分為0~3分,0分表示無法接受、1分表示尚在接受范圍、2分表示輕微、3分表示無影響。
經統(tǒng)計學軟件驗證比較后發(fā)現,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均較高,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組間治療效果評定[n(%)]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各項美容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美容評分差異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美容評分差異比較(±s)
?
先天性肌性斜頸是新生兒常見疾病,會導致患兒出現頭部歪斜癥狀。臨床研究表明,雖部分患兒的先天性肌性斜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痊愈,但仍有部分患兒因胸鎖乳突肌內仍存在纖維瘤而導致終身斜頸癥狀的出現,對患兒的健康成長和日常生活均造成了嚴重影響[3]。目前,手術是除保守治療外,常用的另外一種治療的方式,但手術治療雖能幫助患兒擺脫斜頸癥狀,但易發(fā)生肌肉黏連,且患兒脖子上易留下疤痕,影響美觀。為此,我科研究了非手術療法在先天性肌性斜頸患兒治療中的效果,本研究結果發(fā)現:經手法牽拉和按摩的實驗組各項美容評分均高于行手術治療的對照組(P<0.05)。這說明手法牽拉和按摩在先天性肌性斜頸治療中不僅具有良好的效果,還不會影響美觀,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