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斐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以腦梗死患者為對象,共40例,研究時間是2021年5月—2021年10月,20例是參照組,常規(guī)護理,其余患者是研究組,為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對比護理效果。結果:研究組護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均更優(yōu)(P<0.05)。研究組護理后認知功能評分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P<0.05。結論:腦梗死者應用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具有顯著效果。
關鍵詞: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腦梗死;認知功能;
腦梗死屬于腦血管疾病,因急性腦循環(huán)障礙引起局限性功能缺陷引發(fā)疾病,病情嚴重,發(fā)病突然,具有較高死亡率,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腦梗死臨床癥狀為惡心、頭暈、癱瘓等,其中偏癱癥狀則影響肢體功能、語言功能,降低生活質量[1]。急性重癥腦梗死患者在急性發(fā)病以后,極易出現焦躁、抑郁等情緒,且影響機體功能,需及時給予有效治療,避免病程延長,給患者帶來痛苦。研究指出,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有效改善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促進恢復[2]。本文將以近年來(2021年5月—2021年10月)40例患者為對象,探究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腦梗死(40例)患者進行研究,研究時間是2021年5月—2021年10月。所有患者中,22例男,18例女;年齡是43-76歲,平均是(54.18±4.83)歲 。參照組、研究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P>0.05。納入標準:認知正常;資料齊全;以有關診斷標準為依據,確診疾病;熟知本研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精神異常;依從性差;惡性腫瘤;不配合研究者。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執(zhí)行。
1.2 方法
參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患者體征變化,監(jiān)測心率、血壓等指標,按摩患肢,指導患者翻身,并做好肢體功能恢復鍛煉,包括跨步練習、伸手屈膝等。
給予研究組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1)制定康復目標:對患者身體狀態(tài)綜合評估,包括語言功能、肢體功能,制定規(guī)范性護理方案。(2)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對于Brunnstrom I-III期試驗者,訓練重點包括以下兩點,其一是良肢位擺放;其二是翻身訓練,其三,實施橋式運動訓練,其四,指導試驗者進行踝背屈、屈膝、屈膝練習,并進行臥位、坐位、坐位平衡、站位、站位平衡系列訓練。對于Brunnstrom IV-V期試驗者,采用多運動模式、分離運動模式等,訓練重點是糾正共同運動,脫離共同運動模式。針對該類試驗者實施上肢訓練,詳細如下:其一,患側手背與腰后部接觸;其二,肩前屈約90°,伸直上肢,向前平局;其三,伸肘以后,訓練前臂旋前與旋后;其四,在肩外展約90°時,伸直肘,添加前臂旋后與旋前訓練;其五,訓練肩部功能。針對該類試驗者實施下肢訓練,詳細如下:其一,在坐位時,屈膝90°,腳向后滑行,在足跟接地時保持足背屈曲,避免足內翻現象;其二,實施立位伸髖下屈膝訓練,在立位伸膝時,訓練足背屈,避免足內翻現象。 對于Brunnstrom Ⅵ 期試驗者,以改善步態(tài)訓練、手功能為主,以及上下樓梯訓練,重視試驗者協(xié)調性、精細動作、靈巧性訓練。(3)言語功能訓練,使用循序漸進方法開展,結合試驗者的日常生活,從字母、音節(jié)、圖形開展聯(lián)系,反復認讀,強化應答能力。試驗者家屬應當與試驗者多交流,促使言語功能恢復。(4)加強心理護理:選擇通俗易懂方式向患者講述疾病,與患者溝通交流,給予患者鼓勵與支持,采用觀看電視、播放音樂、談心方式安慰患者,講述治療成功的案例,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
1.3 觀察指標
評估生活自理能力,量表是Barthel指數量表,分數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好;對生活質量綜合評估,量表是SF-36量表對。最后,對認知功能進行評估,量表是MMSE量表。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0.0分析,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研究組護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均更優(yōu)(P<0.05)。如表1。
2.2 認知功能比較
研究組護理前認知功能評分是(18.91±1.36),護理后(23.24±1.72);參照組護理前認知功能評分是(18.83±1.42),護理后(20.86±1.65)。研究組護理后認知功能評分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P<0.05(T=5.2352)。
3 討論
腦梗死具有高致殘率、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3]。偏癱為腦梗死常見癥狀,主要癥狀是肢體運動障礙、意識障礙、肌肉張力緊張等,往往需臥床不起,運動能力喪失,對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4]。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表示臨床護理工作中明確工作計劃,在各階段護理人員采用科學態(tài)度,有機結合臨床工作經驗、科研倫理、護理需求,獲取證據,支持護理工作決策的整個過程[5]。腦梗死患者由于缺少疾病知識、擔心預后效果等,極易出現恐懼、抑郁等情緒,通過給予患者心理指導、健康教育等,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消除恐懼、不安等情緒,并給予患者支持與關心,有助于改善心理狀態(tài);通過在早期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康復護理方案,以促進語言功能與肢體功能恢復為目的,加強鍛煉,使早期護理更具有嚴謹性與科學性,有效改善患者功能[6]。本次研究結果可見,研究組護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均更優(yōu)(P<0.05)。研究組護理后認知功能評分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P<0.05。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作為科學、規(guī)范、全面的護理方法,與患者身體情況、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相結合,采取針對性護理方案,促進疾病的治療與功能恢復[7]。
綜上,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認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顯著護理效果。
參考文獻:
[1]蔣靜潔. 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分析[J]. 糖尿病天地,2019,16(8):211-212.
[2]劉艷艷,王芳,丁明明,等. 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分析[J]. 飲食保健,2019,6(20):109-110.
[3]寧敏. 分析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21(30):188-189,192.
[4]馮寶俠. 探討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8,16(2):282-283.
[5]侯潤花. 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分析[J]. 大健康,2019(7):0143-0144.
[6]范彩英,鄒秀梅,劉騰飛,等. 多學科協(xié)作下路徑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自護能力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27(16):2214-2219.
[7]李谷維. 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預后的影響[J].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21,16(6):357-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