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瑞民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關注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是史料實證,可以彌補傳統(tǒng)歷史教育的不足,解決學生缺乏證據意識的問題。本文旨在分析歷史資料實證素養(yǎng)的意義和價值,討論高中歷史文化教育的使用價值及有關培養(yǎng)方式,進一步提高歷史時間教學課堂的效率,為歷史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歷史教學;史料實證;培養(yǎng)措施;
前言
“史料論證素質”就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的環(huán)節(jié)中,搜集、剖析、梳理真正歷史文獻,得到有效結果和分辨的關鍵能力。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活動時,學生將應用史料,根據“膽大提出問題、一絲不茍”正確引導學生探尋和認證歷史問題,合理加強歷史知識點、科學研究表述、正確認識歷史知識點。自我反省能力為學生歷史時間課堂教學的生成和發(fā)展趨勢打下了穩(wěn)固的基礎。因而,高中歷史教師應積極主動找尋最好的辦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體驗性知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發(fā)展。
1.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重要意義
1.1有利于史實的還原與再現
歷史是過去的事件,課堂教學需要老師依據已經有的歷史文獻為學生造就適合的課堂教學情境,以重新構建和重現已經有的歷史大事件。根據培養(yǎng)學生史料的工作經驗素養(yǎng),學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獲取大量的史料,產生對歷史大事件最客觀性的了解,作出最實際的點評,將歷史真相復原到更多的層級。
1.2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
在傳統(tǒng)式的高中歷史學科中,學生長期性處于被動學習情況,學習欲缺少比較嚴重,學生學習知識十分困難。除此之外,培養(yǎng)學生對史料的參與性知識,有利于學生最大限度地充分發(fā)揮史料的課堂教學作用,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忱和自覺性,與此同時使歷史時間與實際融合,對學生心態(tài)、心態(tài)和使用價值產生具備廣闊的影響。
2.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措施
2.1喚醒教師對史料意識。
當前高中生缺乏歷史數據經驗知識的最大原因是:教師歷史數據教學觀念薄弱。不少教師以史料為媒介,鏈接教材、介紹課程,但在實踐中,過度使用或過度示范,往往會導致教學出現偏差。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刻認識實證的重要性,克服慣性思維,通過引導、運用史實,培養(yǎng)學生對史料的體驗。歷史教師需要注重數據的收集,通過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達到整合歷史資源和歷史學科的目的。
2.2加強史料教育水平
歷史教師要根據對課本的理解,認真?zhèn)湔n,開發(fā)新課本。要建立適合學生情況的歷史資料庫,記錄培養(yǎng)學生體驗素養(yǎng)應注意的事項,并在課堂講完后進行反思、記錄、總結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
比如在研究《太平天國運動》知識點時,分析鴉片戰(zhàn)爭后:年清朝形勢時,戰(zhàn)賠款是按省劃分的。他們掠奪大小各省人民的財富,敗壞整個清朝的管理。此外,“鴉片戰(zhàn)爭”為西方列強進入中國打開了大門。結果,許多工匠破產,人在我國進口的大煙總數逐漸持續(xù)上升,白金流失嚴重,引起一系列分歧。它運用真正的歷史記錄為學生創(chuàng)建文化教育主脈,將其影響的各個方面聯合起來,綜合分析“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直接、間接和深層原因。而列強的野蠻入侵,加深了階級矛盾,進而引發(fā)了“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在這個過程中,要遵循“史”“理”結合的基本原則。通過在歷史課程中引入歷史脈絡,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歷史,有效地利用史料來調整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3充滿活力的歷史課堂氛圍
2.3.1明確課堂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信息的發(fā)展根據歷史時間發(fā)展,體現了史學家對歷史大事件以及發(fā)展趨勢的觀點??墒?,教材宏觀性、客觀性強,讓許多學生難以理解。學生在科學研究歷史情況時,有時候會忽視日期。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緊緊圍繞教材內容要求進行課堂教學,依照新課程標準深入學科,找尋案件線索,從而對接全部課堂教學。因而,老師需要依據教學目標挑選適宜的史料,運用史料的主要內容為學生造就相對應的場景,活躍性課堂氛圍,充足課程內容,以優(yōu)化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水平,實現目標,幫助學生提高史料實證素養(yǎng)。
例如,課程目標要求學生理解“為現代中國人的救亡而勇敢的奮斗,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艱巨任務”。這一目標的主要載體是“現代化”,探索”等相關知識點。對于這些感性教育內容,教師應通過多種形式的作業(yè),引導學生自發(fā)、觀察、體驗、仔細感知,掌握嵌入知識中的情感和價值圖譜。教師可以根據當地鄉(xiāng)土資源為學生選擇合適的內容,讓學生填寫真實的關于家鄉(xiāng)近年變化的調查報告。
2.3.2組織課堂課堂活動
以歷史核心素養(yǎng)為指導的教學策略設置,需要體現教學法的互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引導、交流和探索,幫助學生認識歷史。整個課程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相信科學的前提下,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批判精神。
在培養(yǎng)學生對史料的經驗性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應通過個人研究參與到“實證”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收獲,并引導他們認識到學習的內在動力。整個過程分為4個步驟:(1)史料研讀,通過研究相關史料獲得有效信息;(2)推理分析,在獲得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對其中羅杰關系進行分析,做到條理清晰;(3)參考資料結合歷史資料內容與相關歷史背景,科學辨別真?zhèn)?(4)信息抽取在收集內容的同時提取關鍵信息,獲取關鍵思想。歷史教師的主要職責是補充和優(yōu)化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提高教學效果,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高中歷史學科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素養(yǎng),可以協(xié)助老師復原歷史事實,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能力。老師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大量歷史知識點,提升論證觀念,正確引導學生掌握最真實的歷史大事件,合理提升學習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偉民.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0):76-77.
[2]葉健飛.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8):64-65.
[3]宋羿竺.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運用史料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0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