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璇
《雨的四季》是當代作家劉湛秋撰寫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雖然該篇文章的字數(shù)不多,只有一千五百多字,但是字里行間蘊含的美感、透出的真情,總能悄悄打動讀者的心。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靈活多樣的藝術手法和形象生動的語言分別描述了不同季節(jié)雨的形態(tài)特點,表達了自身對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與此同時,作者更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借助四季的雨展現(xiàn)了萬物生長的形態(tài),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愛。對此,為了引導學生把握本文主旨,理解作者寫作意圖,學會賞析寫景散文,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寫作結構、寫作角度、修辭手法三個方面對本篇文章進行一個簡單的解讀。
一、謀篇布局之妙
全文一共七個自然段,而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便直抒胸臆、點明主題,借助“無論什么季節(jié)的雨,我都喜歡”“她給我的形象和記憶,永遠是美的”這兩句話,總寫出了自身對“雨的四季”的態(tài)度,從而引領全文、奠定文章情感基調(diào)。
第二到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一個主體部分,即作者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為序,分別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特點以及作者對四季雨的不同感受,層次分明地表達了作者對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具體來看,由于自然界中的風、雨、雪、霜等自然之物因不像花、鳥、樹、木那樣具有實體性,所以很難通過實在的描寫來表現(xiàn)出它們的形態(tài)特點。于是,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描繪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在雨中的不同狀態(tài)來表現(xiàn)其心目中的“雨”。如寫春雨時,作者借助擺動的花苞、萌發(fā)的葉子、柔軟的樹枝、復蘇的小草等代表著新生的自然之物,寫出了春雨的清新純凈,突出了美麗嬌媚的春雨喚醒了萬物生靈、改變了世界姿容的作用;寫夏雨時,作者緊抓怒放的花朵、茂盛的雜草、鋪滿的荷葉、遠方的蟬鳴、近處的蛙鼓等有著蓬勃向上精神的景物,渲染了夏雨的熱鬧氛圍,體現(xiàn)了夏雨熱烈而又粗獷的特點;寫秋雨時,作者為了凸顯秋雨端莊寧靜的特點,特意選取了紅透了的山果、金黃的田野、金燦燦的種子等處于成熟狀態(tài)的秋天景物;寫冬雨時,雖然作者選擇了瓷色的天空、收割過的田野、干枯的枝干等景物,構成了沒有色彩且寒冷枯燥的背景,但是正是這樣的背景才展現(xiàn)了冬雨溫暖平靜的特點,體現(xiàn)出冬雨的降臨能給人們帶來美好和希望,由此,冬雨滋潤了大地,更滋潤了人們的心田?;诖?,從文章的主體部分可以清晰地看出,無論寫春雨的美麗嬌媚,夏雨的熱烈粗獷,還是寫秋雨的端莊沉思,冬雨的自然平靜,無不體現(xiàn)出作者對雨的贊美與喜愛之情。
緊接著第六到第七自然段則是對前文的總結,也是作者對四季雨的喜愛之情的強烈抒發(fā)之處:正是這美麗嬌媚的春雨、熱烈粗獷的夏雨、端莊沉靜的秋雨以及自然平靜的冬雨,感染了作者的生命,滋潤了作者的感情,流動了作者的思想,從而才能使作者真正感受到世界是生機盎然、多姿多彩的。
總的來說,全文不僅是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形式來展現(xiàn)的,而且在具體的行文思路中作者還采用了散點觀察的方法進行書寫,即將“雨”這一主體放置于春、夏、秋、冬四個不同的季節(jié)中,借助獨特的四時之景描述雨的形態(tài),由此分別構成“春雨圖”“夏雨圖”“秋雨圖”“冬雨圖”。行至末尾,作者以“自身對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為情感線索將四幅圖串聯(lián)起來,構成了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賞雨圖”。
二、表現(xiàn)手法之巧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謂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之一。而在劉湛秋的散文中,他不僅能夠用詩歌一般的語言向讀者展示四幅顏色不同的“雨景圖”—春雨如水粉,夏雨如水墨,秋雨如油彩,冬雨如木刻,使讀者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而且他筆下的“畫”,還有聲音和味道,能夠充分調(diào)動讀者視、聽、嗅各種感官,幫助讀者全面感受四季之雨,體會四季之雨的情致和風韻。
如寫春雨時,在春雨未降臨之前,作者首先將黃青的樹葉與風中輕輕擺動的花苞進行組合,從視覺角度展現(xiàn)出早春之際萬物萌生、靜謐祥和的畫面。但當春雨一旦來臨,這靜謐祥和并散發(fā)著生命跡象的畫面便立刻變得活躍、靈動起來。換而言之,悄無聲息、默默到來的春雨仿佛變成了解除寒冬、開啟春天的鑰匙,整個世界完完全全蘇醒過來,被禁錮了一個冬天的自然萬物紛紛涌動,爭先恐后地要呈現(xiàn)給人們一場多姿多彩的感官盛宴。視覺上,每一棵樹都睜開了它們明亮清透的眼睛,萌發(fā)的葉子疊疊相應、隨風舞動的身影形成了起伏著的綠茵茵的波浪,就連那花苞里比少女的眼淚還要嬌媚一些的水珠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都成了“透明的水霧的私簾”。聽覺上,剛冒出來的小草如同復蘇的蚯蚓,在土地里不自覺地翻動著,發(fā)出春天獨有的沙沙聲。觸覺上,樹木的手臂仿佛也在這溫柔的春風中變得柔軟了。另外,春雨過后的空氣仿佛是由“無數(shù)芳甜的果子”組成的,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嗅覺上的需求,也滿足了人們味覺上的享受。簡而言之,作者將語言與人的多種感官相結合,啟發(fā)讀者通過想象全方位感受春雨的清新、純凈。
當然,文中運用多感官描寫的手法并不局限于對春雨的描繪,在對夏雨、秋雨以及冬雨的描述之中,也涉及這一手法的運用。如寫夏雨時,作者寫道:“花朵怒放著,樹葉鼓著漿汁,數(shù)不清的雜草爭先恐后地成長,暑氣被一片綠的海綿吸收著。而荷葉鋪滿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著雨點和遠方的蟬聲,近處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響曲?!彪m然作者并沒有直截了當?shù)貙懗龃硪?、聽、嗅等感官的提示詞,而是選擇依托怒放的花朵、茂盛的樹葉與雜草、鋪滿的荷葉、遠方的蟬聲以及近處的蛙鼓等富有生命力的景物,在渲染出夏雨特有的熱鬧氛圍的同時,將想象空間留給讀者:從視覺角度進行聯(lián)想,五顏六色的花朵在熱烈的雨中盡情綻放,樹葉上的雨滴變成綠色的漿汁滴落下來,瘋長的雜草染綠了夏日的暑氣;從聽覺角度進行聯(lián)想,雨點盡情地敲打著樹葉、荷葉,遠處的夏蟬與近處的青蛙在夏雨中合奏了一首首歡快的、與夏雨有關的交響曲;從嗅覺角度進行聯(lián)想,粗獷的夏雨擊打在怒放的花瓣上,擊打在厚重的土地上,此時空氣中不僅彌漫著花朵的香氣,還散發(fā)著土地的泥土氣。
三、修辭手法之奇
在《雨的四季》中,作者不僅能夠運用縝密自然的手法來安排本文的結構布局,用巧妙生動的多感官描寫的手法描繪出雨的四季和自然景物,而且作者還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在引領讀者聽雨、看雨的過程中,感受語言藝術的魅力。
如在描繪春雨的段落中,無論擁有如同柔軟手臂的樹枝,還是擁有果子般芳甜清香的空氣,抑或比少女眼淚還要嬌媚的水珠,作者都借助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去描寫萬物,將萬物在春雨中不同的狀態(tài)描繪得淋漓盡致。另外,作者有時還將比喻與擬人兩種修辭手法相互交融使用,即在“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這一句話中,作者不僅將樹葉比作樹明亮的眼睛,還賦予了樹木人的動作—睜開眼睛,從而在巧借精致的修辭技巧打破文學語言俗濫的同時,使讀者深切感受到春雨中萬物復蘇的美景。但無論采用比喻的手法,還是擬人的手法,抑或在比喻、排比中嵌入擬人的修辭手法,都新奇獨特,讓人過目難忘。就像作者筆下的秋雨,面對著待收割的成熟的莊稼、待曬干的金燦燦的種子,面對著最后香甜懷有期待的紅透了的山果,秋雨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婦人,體貼地在一旁靜靜地觀望,耐心地在一旁靜靜等待。雖然在對秋雨的描繪中,作者將其比作“婦人”,不能給予讀者如同欣賞活力靈動的春雨以及熱烈奔放的夏雨時所帶來的審美快感,但是卻生動地展現(xiàn)了收獲季節(jié)雨水稀少的規(guī)律,突出了秋雨端莊沉靜的特點。與此同時,如維姆薩特說過,“在理解想象的隱喻的時候,常要求我們考慮的不是喻體如何說明喻旨,而是當兩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對照、相互說明時能產(chǎn)生什么意義”。因此,作者將“秋雨”和“婦人”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意象并列在一起的時候,就能以新穎獨特的搭配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促使讀者試著去揣摩、回味秋雨的韻味。
總的來說,雨本是一個形態(tài)單一的自然景物,但是作者能夠運用各種新穎奇特的修辭手法,將其描繪得風情萬種,從而讓讀者深切感悟到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靈,是生命中激動人心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