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飯君
人不可能孤獨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會和不同的人發(fā)生聯(lián)系。
人都有與他人達成共識的渴望,我們希望我們說的話、我們的觀點和看法被他人認可。當我們在人群中說出自己的觀點,我們渴望聽到掌聲,更渴望和那些鼓掌的人產(chǎn)生情感鏈接。
這種渴望,便是議論文存在的內(nèi)在動因。我們說出自己的看法,猶如站在山頂,對遠山喊出“啊——”,然后聽到聲音從遠處傳遞回來。
找到自己的觀點
議論文通常分為兩種,一是我們提出一個觀點,然后進行論說;再就是我們對別人的觀點進行批駁。不管是立論,還是駁論,我們都有一個假想敵,通過寫作手法和對手進行辯論,進而闡述自己的觀點。
文學大家王鼎鈞先生說,“我們都不是下定義的人,我們是接受定義的人,有時候我們可以做一個選擇定義的人”。
那么,我們要如何找到自己的觀點呢?如葉圣陶先生所言:
“議論的發(fā)生由于對于某一判斷的意見有不一致的地方。這所謂不一致,并不必全部相反,在程度上范圍上部分地不相融合也可以。例如對于‘如皆有死’的判斷,可以發(fā)生‘偉人身體雖死精神不死’的議論;對于‘飲酒有害’的判斷,可以引起‘飲酒不過量反而有益’的議論。”
立場不同,我們的判斷和主張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世間沒有絕對的真理,就像我們聽一首交響樂,樂器的聲響一定是此起彼伏的。某個時段弦樂聲音更清澈明亮,某個時段打擊樂的聲音更擊中人心。
因此,有時候我們甚至會看到觀點截然相反的名言: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人生行樂耳,富貴須何時?!?/p>
我們所處的位置,決定了我們的觀點。當我們提出某個觀點時,不能憑空武斷,應該提出充分的理由來論證自己的判斷。能自圓其說是最基本的要求,說得精彩,往往更容易讓人信服。而說得精彩,是需要講究方式方法的。
表達看法的方式
◎講故事,為觀點增添血肉
觀點、概念、定義,是抽象的,如同動物的靈魂,一篇觀點不鮮明的議論文,難以體現(xiàn)其價值。而皮囊、血肉則更能勾勒出動物的形態(tài),讓人有直觀的感受。
傳說孔子路過泰山時,聽見一個寡婦在哭。于是心生憐憫,就讓子路去問那婦人發(fā)生了什么事。婦人說,這山中有猛虎,經(jīng)常出來吃人。我的丈夫被老虎吃了,現(xiàn)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問她為什么不搬家?她說這里的官員很好,沒有殘暴的政令。孔子對徒弟們感嘆道,你們記住啊,做官的人如果欺壓百姓,比老虎還可怕。這則故事就是要引出“苛政猛于虎”的觀點。
魯迅在《說“面子”》一文里,為了論述“人不能過于好面子”而引用了當時《申報》的一則新聞:有個叫羅立鴻的人為他母親出殯,因為來的賓客眾多,準備的白衣服不夠。王道才來吊唁送殯,爭穿白衣而不得,認為大家都有,為什么偏偏自己沒有,覺得丟了面子。于是懷恨在心,邀請了十幾個朋友,拿著鐵棍等武器來砸場子,打得人頭破血流,導致很多人受重傷。
孔子聽到的那個猛虎吃人的故事,真實性待考。但不管是真實故事,還是為講道理而虛構(gòu)的寓言,都是為了通過有血有肉的故事讓道理更能立住。同理,魯迅引用新聞也是一樣。
◎引經(jīng)典,讓觀點變得可信
講故事能夠豐富觀點的“血肉”,引用名言也能達到相同效果。名言都經(jīng)過高度的提煉,能夠讓文章立意變得更加醒目。引用時,也要記得出處,不能自己編一則名言,想不起來誰說的,就憑空想象,署上魯迅的名字。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p>
——《顏氏家訓》
“與良友為伴,不覺路遠?!?/p>
——莎士比亞
顏之推的家訓,和莎士比亞戲劇的臺詞,在主題上一致,可用在交友主題的文章里。經(jīng)過改造,這些句子還能以排比的方式,加強氣勢,增加論述的效果。說話者的身份,能增加我們觀點的可信度,而排比等修辭手法則能從寫作技巧方面給予我們幫助。
名言可以豐富論據(jù),但也有缺點。高度凝練的句子,往往和論點一樣,有骨無肉。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話,把名言略做闡釋,然后再從名言所表達的觀點歸納出支持自己論點的內(nèi)容。
但是,名言、詩句的引用不宜過多,否則它會影響文章觀點的表達,喧賓奪主,破壞“立論、論證、結(jié)論”的結(jié)構(gòu),整篇文章讀下來都是名言,成了名言集錦。
年少時,我很愛寫議論文,那時想的是表達自己的觀點,去尋找志同道合之人。如今看來,議論文訓練的是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找準自己的立場,有邏輯地去評判、論證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看法,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因為人生,就是認識自己、自己與他人、自己與世界關(guān)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