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茶
先來猜個謎語:久雨初晴,打一地名。
沒錯!答案就是這期要探索的寶藏城市——貴陽。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dǎo)演陳曉卿曾表示,自己最喜歡的就是貴陽美食;高分城市綜藝《奇妙之城》,也將貴陽列為僅有的六個拍攝地之一;今年發(fā)布的“全國重點旅游城市文旅傳播影響力總榜”中,貴陽更是一舉奪魁。
讓人不禁好奇,這座西南小城究竟有什么樣的魅力,為什么去過的人都對它難以忘懷?
山水中的奇妙之城
“貴陽”這個名字,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間,當時一本貴州省省志資料《貴州圖經(jīng)新志》上記載:“郡在貴山之陽,故名貴陽。”古代地名常常會用附近的山水方位來命名,山的南面為陽面,北面為陰面,當時的貴陽恰好在貴山之南,便由此得名。
不過民間流傳的說法更為有趣,據(jù)說貴陽是因為“陽貴”得名——這里陰雨天氣多,很少能看見太陽。所以當?shù)赜芯渲V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形容的就是貴陽人的日常。
過去,這句諺語被視作貴陽落后的證明:天氣不好,山地占據(jù)了90%以上的面積,沒有平原,意味著農(nóng)業(yè)發(fā)展困難,交通閉塞??扇淌яR焉知非福,過去限制城市發(fā)展的兩大因素,如今卻成了貴陽人驕傲的資本。
你瞧,“天無三日晴”,這說明貴陽的空氣清新,下雨把空氣中的灰塵都洗干凈了,而且還涼快,即使到了最熱的七八月,平均溫度也只有二十幾攝氏度,實在是避暑的好地方。“地無三里平”,則代表貴陽到處都是山山水水,有著得天獨厚的好風景。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貴陽的旅游業(yè)如此發(fā)達了,因為這里的優(yōu)勢,是天生的。
貴陽的山水非常有性格,不需要坐一個小時的車去郊外游覽,從小區(qū)出來拐個彎兒就能看到。你很少能在其他城市看到這樣壯觀的景象——高樓與高山并肩而立,水泥森林與真實的森林和諧共生,高架橋像是“山地過山車”的軌道,繞著山腰盤旋。
光是市區(qū)內(nèi)就有十幾個森林公園,別人眼里的“風景區(qū)”,對貴陽人來說就是家門口,是生活的一部分。
不過,這還不算最特別的,貴陽的點睛之筆藏在山水深處、地表之下。在這里,大量降水化作鋒利的刀刃,在巖層間肆意切割,經(jīng)過長達數(shù)億年的雕琢,形成了瑰麗迷幻的喀斯特地貌。
壯美的石林、瀑布,神秘的地下溶洞,深不可測的天坑,奇險的峽谷……各種喀斯特地貌類型應(yīng)有盡有,像是一座天然形成的山水博物館。
如果來到貴陽,不“上天”“入地”盡情游覽一番,就實在是太虧了。
吃辣椒的天才
特別的氣候和地理特征,也影響著居住在貴陽的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貴陽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漢族以外,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十余個少數(shù)民族也世居于此。他們按照自己民族的風俗傳統(tǒng)和生活習慣,散落在群山之間,形成了一個個世外桃源。
由于地勢崎嶇造成的阻隔,讓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往來變得困難,卻也無心插柳,將各民族的古老傳統(tǒng)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沒有丟失在時間的長河中。
以“天籟”般的好嗓音為人所知的歌手周深,在《奇妙之城》里帶著鏡頭游覽家鄉(xiāng)貴陽,說貴陽人總會有事沒事就唱起歌來,他自己的唱法和發(fā)聲方式,或許也是無意中受到了少數(shù)民族歌曲的影響。
今天的游人們來到這里,依然能在苗寨跳起蘆笙舞,在侗寨聆聽侗族大歌,借著音樂和美酒,沉醉于多彩的民族文化。
當然,貴陽人的基因里不只有能歌善舞,還有嗜酸嗜辣的口味。
一位貴陽畫家曾說:“這是我的城市,貴陽。多陰雨,夏天涼爽,冬天濕冷,生活在這里的人都是吃辣椒的天才,善飲酒,什么都敢吃?!?/p>
貴州自古缺鹽,先民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嘗試,終于尋覓出以酸、辣代鹽下飯的妙招,撫慰了千千萬萬貴陽人的一日三餐。自此以后,酸、辣二味就成了貴陽人生命能量的來源,也延伸出獨具風味的飲食文化。
貴陽人自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做酸湯、糟辣子??λ固氐孛驳娜芏?,對一些當?shù)厝藖碚f還是絕佳的洞藏地點。溶洞里恒溫保濕的環(huán)境,正適合酸湯和糟辣子發(fā)酵,大量的微生物資源,更是讓發(fā)酵出的味道層次豐富,一揭蓋就令人口水直流,這是別的地方模仿不來的。
美食江湖, 出神入化
要說貴陽最出圈的美食,必然是國民辣醬老干媽。這瓶辣醬界的“傳奇”,不知安撫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們的腸胃和心靈。
但貴陽人在家是很少吃老干媽的,因為他們的美食實在太太太多了。
早起上班上學,在路邊小推車就能買到貴陽人最愛的早餐之一——糯米飯。一口熱氣騰騰的大鐵鍋,盛滿拌勻了醬油的糯米飯,取一團捏扁,根據(jù)每位食客的喜好加上油辣椒、脆哨、酸蘿卜、花生、折耳根等配料,包得扎扎實實,既好吃又管飽。面館里擠擠挨挨的客人,排隊等著腸旺面出鍋,血嫩、面脆、辣香、湯鮮,一碗下肚就難以忘懷。
絲娃娃也是不容錯過的貴陽美食。十幾種新鮮小菜切成細絲,在面前浩浩蕩蕩地排開,夾起自己喜歡的幾種,用輕薄勁道的米皮麻利地一碼、一裹,看上去軟萌可愛,像是襁褓中的嬰兒,這也是絲娃娃名字的由來。別忘了最重要的一步,灌一勺酸酸辣辣的湯汁,一口下去,清新爽脆,酸辣生津,激得人胃口大開,迫不及待地包起下一個“娃娃”。
貴陽的美食江湖里,還有外焦里嫩的豆腐圓子、濃郁醇厚的豆米火鍋、酥脆麻辣的香酥鴨、開胃過癮的酸湯魚……它們各據(jù)一方,都有著無可替代的江湖地位。
在這里,無論是山水樓宇,還是街頭食客,永遠都是擠擠挨挨、生機勃勃的,真實的煙火氣和旺盛的生命力,不斷吸引、感染著遠道而來的旅人。
或許,這就是貴陽讓人流連忘返的秘密所在。
貴陽旅行攻略
Part1 · 打卡景點
黔靈山公園
黔靈山公園因有著“黔南第一山”之稱的黔靈山而得名,是一個集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公園。這里有康熙年間建成的弘福寺,還有野生動物園,站在山頂,可以將整個貴陽盡收眼底。這里的野生獼猴是散養(yǎng)的,它們占山為王,非常皮,經(jīng)常會“打劫”過路行人的食物,所以去游覽時記得保持“兩手空空”。每到大年初一,公園會按傳統(tǒng)習俗準備數(shù)萬份枯枝,滿足人們登高“拾柴(財)歸家”的需要。
花溪夜郎谷
我們都聽說過“夜郎自大”的故事,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出現(xiàn)的夜郎古國,是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先民建立的第一個國家,與古樓蘭國、古且蘭國齊名,神秘而遙遠。貴州著名藝術(shù)家宋培倫老先生,花了20年心血,把現(xiàn)代人對古夜郎的全部想象,具化成了這個滿是圖騰的神秘峽谷。高高的古堡城墻、原始古樸的石屋、錯落有致的院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類智慧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結(jié)合。
甲秀樓
甲秀樓是貴陽的標志性建筑,也是貴陽歷史的見證。它是以河中一塊酷似巨鰲的石頭為基,建起的一座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這種構(gòu)造在中國古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登上甲秀樓向外望去,可以看到貴陽的母親河——南明河從樓前緩緩流淌而過。甲秀樓的夜景十分漂亮,華燈初上之時,即使不專門登樓游覽,也可以從遠處欣賞一番燈火輝煌的熱鬧景象。
貴州省博物館
如果想深入感受少數(shù)民族文化,又沒時間去周邊的寨子,貴州省博物館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這里,你能看到不同少數(shù)民族華美的服裝和繁復(fù)的飾品,還有失傳的手工藝和少有人知曉的歷史民俗。民族文物、貴州古生物化石、舊石器時代出土文物等等都是貴州省博的館藏亮點,中國苗族服飾庫和中國苗族銀飾庫館藏更是位居全國第一。
Part2 · 特色美食
貴陽飲食以酸辣、鮮辣為主,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蘸水是眾多貴陽美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辣椒鋪底,加上蔥花、姜末、食鹽等調(diào)味,澆上湯汁化開,能瞬間讓各種小吃擁有“靈魂”。
貴陽名菜
包括清水燙、酸辣燙、豆米火鍋、折耳根炒臘肉、辣子雞、烙鍋、糟辣脆皮魚、花溪牛肉粉、紅油米豆腐、酸湯魚、絲娃娃、糕粑稀飯、老素粉、腸旺面、豆腐圓子等等。
特色小吃
包括戀愛豆腐果、香酥鴨、黃粑、豆沙窩、狀元蹄、糯米飯、小米鮓、糖麻圓、波波糖、洋芋粑粑、玫瑰糖、雞肉湯圓、小豆腐等等。
G u i Y a n g
【貴陽·天氣】
經(jīng)由圖云關(guān),到達貴陽。在城郊已望見了數(shù)十個煙囪;又看見了熱鬧的市街,富麗的店肆,以及熙來攘往的人們。雖然陰晦的天空,依然暴露了“天無三日晴”的姿態(tài);然而“地無三寸平,人無三分銀”的諺語的跡痕,似乎杳不可見了。
天空有微雨,卻又仿佛要射出陽光來,這是江南的一種養(yǎng)花天氣,是陰晴莫測的天色,所以在旅店門口躊躇了好久,這又是“不成大事”的書生的壞脾氣。侍役卻在旁邊告訴我說:“先生!貴州的天氣,在這早春的季節(jié),老是這么樣的;白天不大會下雨,可是一到黑夜,又得細雨綿綿了?!?/p>
——陳伯吹《花溪一日間》
【貴陽·生活】
貴陽的節(jié)氣,很豐沛。噴水池那里原來叫銅像臺,中心位置是一尊周西成站立的全身銅像。往北叫南京路,往南叫廣東街。每逢四月八,我都會看見許多苗族男女來這里“跳場”。男的穿戴厚重,女的穿花戴銀。
他們拿著蘆笙、嗩吶、鑼鼓、蕭笛。銅像臺、南京路、廣東街一帶,張燈結(jié)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這天的公共汽車是停開的。蘆笙嗚嗚作響,山歌長聲吆吆。他們的活動很多,“牽羊”“趕表”,又唱又跳。這對久居城市的人,是空間的一種延伸,不禁感覺到大山那邊的日子原也是熾熱、繽紛的。在山里聚族而居的同胞,有他們真實的人世。
——盧惠龍《貴陽印象》
【貴陽·山水】
踏入貴州境界,觸目都是奇異的高峰:往往三個山峰相并,仿佛筆架;三峰之間的兩條深溝,只能聽見水在溝內(nèi)活活地流,卻望不到半點水的影子。中間是一條兩三尺寬的小路,恰好容得一乘轎子通過。有的山路曲折過于繁復(fù)了,遠遠便聽得見大隊馱馬的過山鈴在深谷中響動,始終不知道它們究竟在何處。從這山到那山,看著就在眼前;但中間相距著幾百丈寬的深壑,要經(jīng)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到達對面。甚至于最長的路線,從這邊山頭出發(fā)是清晨,到得對山時已經(jīng)是黃昏時分了。天常常醞釀著陰霾,山巔籠罩著一片一片白谷似的瘴霧,被風裊裊地吹著,向四處散去。因為走到這些地方,也許幾天才能看見一回太陽;行客照例都摸不清時間的早晚,一直要奔波到夜幕低垂,才肯落下棧來。
——蹇先艾《在貴州道上》
【貴陽·語言】
這些兒歌,是我舅母教我們唱的,往往是晚上,幾個小輩,圍坐在她身邊一會兒一首,學得很快。兒歌里看得出那時的貴陽人很樸實,很溫順,也很艱辛。我還去過陳亮鄉(xiāng),也是晚上,那里的人也圍著一堆柴火唱山歌,“姐姐門前有棵槐,槐枝槐葉掉下來,風不吹來槐不擺,姐不招手哥不來”,我聽得入神,要記下來,一個老者要我別記,他進屋拿了幾個本子出來,這就是后來知道的手抄本,竟有幾千首之多,我像看見滿缽珍寶,著實驚呆了。流行于民間的語言藝術(shù),與貴陽相倚相生,有凝聚共感的功能,這是讓外地人感到陌生的。
——盧惠龍《貴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