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李淑榮,句榮輝,王輝,汪慧華,賈紅亮,楊洋,程雪華
(北京農(nóng)業(yè)職業(yè)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系,北京102442)
馬鈴薯產(chǎn)量高、種植面積廣、生命力頑強、對環(huán)境適應性強,具有多種營養(yǎng)價值。由于地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不同,馬鈴薯在很多地方并不是主食,但馬鈴薯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每年全球產(chǎn)量為3.68億噸,其中我國馬鈴薯產(chǎn)量占比約四分之一,位居世界首位[1]。目前馬鈴薯與小麥、水稻、玉米一起被稱為世界四大農(nóng)產(chǎn)品,也是世界五大農(nóng)作物之一。淀粉是馬鈴薯的主要成分(大于70%),為人類的正?;顒犹峁┠芰縖2]。2015年農(nóng)業(yè)部提出推進馬鈴薯主糧化的戰(zhàn)略思想,使馬鈴薯逐漸成為人們?nèi)粘5谋匦杵?,但馬鈴薯淀粉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影響情況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本文將對馬鈴薯淀粉的消化特性進行歸納總結,以期為馬鈴薯的加工利用提供依據(jù)。
根據(jù)淀粉在腸道運輸過程中被消化酶水解的時間,可以分為三類,即快速消化淀粉(rapidly digestible starch,RDS,在 20 min內(nèi)水解)、慢速消化淀粉(slowly digestible starch,SDS,在 20 min~120 min之間水解)和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在 120 min內(nèi)未水解)[3]。RDS通常被認為是最不健康的部分,因為淀粉的快速水解會導致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快速上升。在煮熟的馬鈴薯中,RDS含量可高達53%~86%[2-3]。SDS在體內(nèi)的消化時間大致相當于食物通過小腸所需的時間,由于這種緩慢的消化特性,SDS可以持續(xù)提供能量,并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即使在總體血糖指數(shù)較高的食物中也是如此[4]。ENGLYST等[3]研究發(fā)現(xiàn)煮熟馬鈴薯中的SDS含量為10%,MISHRA等[5]發(fā)現(xiàn)速食土豆泥中的SDS高達45%。這兩項研究中SDS含量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速食土豆泥進行了冷卻處理,有利于沉淀和SDS的形成。由于淀粉的消化吸收率不同,使得SDS含量高的食物比RDS含量高的食物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SDS含量高的食品可以作為糖尿病患者的一種功能性食品。RS是一種有效的淀粉基纖維部分,可以抵抗腸道淀粉酶分解,因此不能被消化進入大腸。未煮熟的馬鈴薯中RS含量高達75%,然而,煮熟后,馬鈴薯RS含量下降到5%~10%[3]。但馬鈴薯煮熟后再冷藏,其RS含量會回升[2]。在大腸中,RS可作為大腸內(nèi)益生菌的發(fā)酵底物發(fā)揮著益生元的作用,同時RS也促進了其它益生菌的生長[6]。DEN BESTEN等[7]研究發(fā)現(xiàn)RS能增加腸道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的數(shù)量,這些微生物和其它有益微生物發(fā)酵RS并排泄短鏈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對結腸腺細胞和結腸健康有積極作用,從而有助于預防結腸癌。盡管RS對健康有明顯的積極影響,但在德國、印度、新西蘭、澳大利亞和美國,RS的消耗量僅為每天2 g~10 g;在中國及其它發(fā)展中國家,攝取量高達18 g/d~40 g/d。然而,每天攝入20 g的RS對于人體的生長代謝是必要的,但是不同加工工藝會顯著降低RS的含量,這對加工工藝和貯藏環(huán)節(jié)提出了新的要求[8]。
由于熟馬鈴薯產(chǎn)品具有較高的RDS水平和高血糖指數(shù)(hyperglycemic index,GI),因此,全球馬鈴薯消費量較低[9]。以白面包為參照(GI=100),經(jīng)過各種烹飪處理(烘烤、煮沸、微波、油炸)的馬鈴薯的GI值始終在100以上。馬鈴薯以及許多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面食和米飯,通常不是單獨食用,當與其它食物一起食用時,馬鈴薯的GI值顯著降低。例如,當馬鈴薯涂上奶酪或與肉、油和沙拉一起食用時[10],馬鈴薯的GI值降低了50%或更多;與花椰菜一起食用時GI值降低了約20%[11-12]。KALITA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白色、紅色、紫色和黃色馬鈴薯提取物中的多酚成分具有抑制消化酶的作用,可以調(diào)節(jié)馬鈴薯的血糖指數(shù)。因此,馬鈴薯提取物可能對控制II型糖尿病有貢獻。
增加馬鈴薯RS含量的方法有很多種,如采用酶水解或細菌分解等方法可以開發(fā)出新的富含RS的馬鈴薯淀粉衍生物。許多提高RS的方法對不同的淀粉類型有相似但不同的效果。
在馬鈴薯生長代謝過程中改變淀粉的性質(zhì),可以提高RS的含量。通過RNA干擾或反轉錄RNA抑制會增加轉基因馬鈴薯直鏈淀粉含量。一般來說,高直鏈淀粉含量的馬鈴薯在煮熟狀態(tài)具有較高的RS含量。由于磷酸化酶的過度表達,轉基因方法也會增加支鏈淀粉的長度和磷含量,而降低RS含量[14]。由于馬鈴薯淀粉的天然消化率較低,磷含量高于大多數(shù)淀粉,磷的增加可能會降低高直鏈淀粉的消化率。
熱水處理(heat moisture treatment,HMT)改變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顆粒的物理特性,但可以保持顆粒完好無損[15]。一般來說,老化是在遠低于凝膠化溫度和過量水中進行的。但高溫(90℃~120℃)高壓下的老化所需水分要低得多(10%~30%),這使得高溫高壓能在特殊條件下有效地進行高壓滅菌。當?shù)湫偷母邏簻缇谒诌^量的情況下進行時,會發(fā)生完全的顆粒破壞。在未糊化的馬鈴薯淀粉中,HMT降低了RS含量,增加了SDS含量,提高了顆粒的整體熱穩(wěn)定性[16]。然而,煮熟的馬鈴薯樣品RS含量更高[17]。此外,淀粉煮沸后再進行回生(一次或循環(huán))以及煮熟的全馬鈴薯,有利于淀粉凝膠中RS含量和SDS含量的增加[2]。HMT與酸處理相結合可以進一步提高RS水平[18]。酸能夠部分水解淀粉顆粒的無定形區(qū)域,形成許多更小的鏈。在對酸處理馬鈴薯淀粉進行HMT或高壓滅菌時,這些小分子鏈在老化過程中更容易結晶,形成熱穩(wěn)定、耐消化的RS3淀粉。HMT或老化后的馬鈴薯淀粉具有高熱穩(wěn)定性、低回生性而使得這些技術廣泛應用在罐頭和冷凍食品加工中[15,19]。
淀粉的化學修飾是建立新的官能團或化學鍵,以減少碳水化合物的酶解,從而降低消化率?;瘜W改性包括酯化、磷酸化、乙酯化,或應用伽瑪射線照射。酯化引進了新的化學基團阻止了酶的有效吸附或交聯(lián)的形成,導致淀粉消化吸收率降低。磷酸化通過改變pH值及不同磷基團的相對數(shù)量來產(chǎn)生高度抗消化的淀粉[20]。當?shù)矸鄣?0%官能團被乙酰化后,可以改進淀粉葡萄糖苷酶的水解。脈沖電場增加了乙?;?,并破壞淀粉顆粒,使得RS轉化為SDS[21]。酯化交聯(lián)琥珀酸酐衍生物會導致馬鈴薯淀粉RS和SDS顯著增加[22]。乙?;牡矸蹠a(chǎn)生非常清晰的凝膠,放置時幾乎不會分離,并且在低溫下成膠狀,這些淀粉非常適合做肉汁、餡餅餡料和沙拉醬。磷酸鹽單酯或辛烯基琥珀酸酐取代的淀粉具有良好的凍融穩(wěn)定性,在冷凍食品中具有良好的乳化作用。交聯(lián)淀粉(如雙淀粉-磷酸鹽)具有很高的增稠能力,可以在長時間加熱后保持其黏度,非常適合用于罐裝產(chǎn)品[23]。氧化會增加糊化馬鈴薯淀粉的RS和SDS含量[24]。有機酸處理淀粉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領域。有機酸比無機酸具有更多的官能團,因此對淀粉的修飾方式不同。有機酸除了能裂解直鏈淀粉或支鏈淀粉外,還能使淀粉的羥基酯化。酒石酸和檸檬酸各有兩個羧基,在處理時,淀粉可以交聯(lián)生成雙淀粉檸檬酸鹽,添加的基團或交聯(lián)抑制消化,增加 RS含量[25]。WICKRAMASINGHE 等[14]研究了用10%的面粉替代面包中的檸檬酸對馬鈴薯淀粉的影響,發(fā)現(xiàn)面包中的RS含量比對照增加了5倍,但面包體積(cm3/100 g面粉)下降不到2%。
酶法是改變蠟質(zhì)淀粉功能性和活性的常用方法。對淀粉進行熱處理后再進行回生,有利于增加RS含量[26]。這種處理能夠增加直鏈淀粉含量,并在熱處理和回生后形成具有高耐消化能力的緊密排列的結晶。雖然這可能降低原生RS的水平,但RS從RS2轉化為RS3[27],且大體上更具有熱穩(wěn)定性;這種淀粉在加工后可能會保留大部分的RS。在蠟質(zhì)馬鈴薯淀粉上使用分支酶,淀粉中葡萄糖的釋放降低[28]??赏ㄟ^使用更多的酶來增加分支點的數(shù)量,進而提高淀粉的RS特征[29]。淀粉分支酶改性淀粉在烘焙行業(yè)中被廣泛應用[30]。
疏水化合物(最常見的是脂肪酸或脂類)復合成直鏈淀粉螺旋線,可降低消化吸收率。馬鈴薯淀粉與脂肪酸(碳個數(shù)不同)混合的預糊化淀粉中,RS含量在所有樣品中是相近的,然而,SDS的含量因復合脂質(zhì)的種類和數(shù)量差異而不同[31]。馬鈴薯淀粉具有高度結晶性質(zhì),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絡合團對顆粒的滲透。因此,當?shù)矸垲w粒順序改變(膨脹)或破壞(糊化淀粉)后,形成的復合物基團更接近直鏈淀粉的結構。淀粉-脂質(zhì)復合物可以防止不含麩質(zhì)面包的變質(zhì)并改善面包屑的質(zhì)地,還可以替代酸奶和蛋黃醬等產(chǎn)品中的脂肪[32]。當引入新的絡合劑,在不同程度上成功抑制消化吸收率[33],其中許多化合物,特別是生物活性物質(zhì)和藥物,單獨服用時消化吸收性差,但復合物的形成可以克服許多缺點,并成功地將緩釋生物活性物或藥物送到小腸或大腸[34]。
ESCARPA等[35]研究了食品基質(zhì)對馬鈴薯淀粉消化特性的模型系統(tǒng),結果表明碳水化合物(如單糖、樹膠、纖維)、蛋白質(zhì)、油和其它成分——多酚、植酸和鹽對RS含量有不利影響,將直接影響馬鈴薯淀粉的消化特性。人們認為油脂會由于淀粉-脂質(zhì)復合作用而增加RS的含量,但與傳統(tǒng)使用的脂肪酸相比,三酰甘油的大量存在可能會阻礙它們與淀粉分子相互作用。在馬鈴薯淀粉中添加蛋白質(zhì)可能有助于或阻礙RS的形成。馬鈴薯蛋白和馬鈴薯淀粉的結合減少了酶的攻擊,增加了RS含量[36],然而,該研究發(fā)現(xiàn)在馬鈴薯淀粉中加入牛血清白蛋白阻礙了RS的形成;添加樹膠或纖維也可能降低消化率;黃原膠、瓜爾膠、果膠和葡甘露聚糖的添加均顯著提高馬鈴薯淀粉凝膠的RS含量[37]。在體內(nèi),除葡甘露聚糖外,5%的上述纖維降低了小鼠的總血糖水平。由于RS測定方法和制備系統(tǒng)(如淀粉與添加劑的比例、固體與水的比例和蒸煮處理)的不同,可能會出現(xiàn)相互沖突的結果。
測定馬鈴薯新品種(如高直鏈淀粉)的RS和SDS特征,分析馬鈴薯淀粉在人體或動物模型中消化吸收率、飽腹感、營養(yǎng)物質(zhì)吸收率、能量平衡情況、腸道生理影響以及代謝過程,構建馬鈴薯淀粉的RS、SDS評價模型,為馬鈴薯新品種的培育提供一定的依據(jù)。
RS是一種高附加值的食品成分,具有與纖維相似的特性,具有保健和預防疾病的功效。一般來說,RS在加熱過程中顆粒結構和細胞壁結構被破壞,使得熟馬鈴薯中淀粉在體內(nèi)迅速被消化。因此,可以通過控制馬鈴薯的不同加工工藝,監(jiān)測加工過程中淀粉微觀結構的變化,測定慢速消化淀粉、快速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的變化規(guī)律,構建馬鈴薯RS消化吸收率與微觀結構的關系模型,為馬鈴薯的加工工藝設計提供一定的依據(jù)。
馬鈴薯淀粉是食品工業(yè)的重要原料之一,如無脂肉類加工工業(yè)。食用RS和SDS含量高的食物可能有助于降低與代謝綜合癥相關疾病的風險,如Ⅱ型糖尿病、肥胖和心臟病。因此,創(chuàng)新馬鈴薯淀粉食品的加工技術,控制馬鈴薯淀粉的結構變化,掌握馬鈴薯淀粉結構與健康之間的關系,為生產(chǎn)具有特定加工和消費需求的馬鈴薯淀粉及具有不同營養(yǎng)特性的淀粉餾分提供依據(jù)。
淀粉可以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改性來滿足特定應用的要求。因此,結合RS和SDS生理效應模型、微觀結構變化模型、加工利用新技術,采用適當?shù)母男约夹g控制淀粉的分子結構、微觀結構變化,適應食品安全“綠色”發(fā)展,是未來馬鈴薯淀粉改性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