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嶸
(銅陵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越來越多學者開始關注于默默無聞的譯者,承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譯者作為譯作與原作的“紐帶”,在華裔美國文學傳播過程中,擔負著十分重要的責任與使命。本文擬從闡釋學的視角探討譯者主體性如何在翻譯過程中體現(xiàn)和發(fā)揮,以期為譯者主體性的研究提供更加新穎的視角和更加深刻的認識。
闡釋學(Hermeneutics)源自德國,基本意義是“解釋的藝術”,是一種探究如何理解和解釋文本意義的理論。現(xiàn)代闡釋學由海德格爾(Heidegger)在20世紀開創(chuàng)。海德格爾將闡釋學由傳統(tǒng)的人文科學的方法論進一步升華為哲學解釋學,并提出著名的“解釋學循環(huán)”,被認為是奠定了現(xiàn)代闡釋學的基礎。解釋學循環(huán)認為,在對文本的解釋中存在這樣一種過程:解釋者首先是利用被解釋文本的各種細節(jié)來理解整體,而后解釋者又會通過對整體的理解進一步強化對細節(jié)的理解,形成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1]
對于現(xiàn)代闡釋學在翻譯上的應用,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美國著名學者喬治·斯坦納于1975年發(fā)表的代表作《通天塔之后:語言與翻譯面面觀》。書中斯坦納認為“解釋即翻譯”,語言永遠處于不斷變化之中,語言的產生及理解都是翻譯的過程。[2]該著作從闡釋學理論出發(fā),形成了系統(tǒng)的闡釋學翻譯理論。自此,闡釋學翻譯理論開始廣泛傳播,對翻譯的研究與發(fā)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袁洪庚通過將闡釋學中的字面意義闡釋和寓意闡釋與翻譯中的直譯和意譯相比較,較早把闡釋學理論引入了翻譯研究中并提出翻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觀性。[3]金敬紅、李思國系統(tǒng)地介紹了美國翻譯理論家斯坦納和法國釋意理論代表人物勒代雷(Lederer)的釋意理論,并將兩者的理論成果進行了分析和比較。[4]他們認為闡釋學理論對漢英互譯具有較為實用的指導意義,在很多情況下能夠幫助譯者更加準確地表達原作者的意圖。但譯者的闡釋需要存在界限,而這一界限的建立則是困難的。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從翻譯研究的發(fā)展來看,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作者與原作一直是學者們的研究重點,譯者在翻譯活動中一直被視為一個純粹的被動接受者。直到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的研究重點開始出現(xiàn)轉向,翻譯過程中的譯者主體性問題首先在西方開始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和研究。以赫爾曼斯(Hermans)為代表的操縱學派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赫爾曼斯認為翻譯活動受到譯者的意識形態(tài)、詩學觀和翻譯活動贊助人三方面因素的操縱,因此譯作受到譯者身份及意識形態(tài)的支配而不是完全受到原作或作者的影響。[5]譯者主體性地位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視角。
在20世紀80年代,由于受到西學東漸的影響,西方翻譯研究關注重點對于譯者主體性的轉向很快也傳至國內。國內翻譯學界開始逐漸接受譯者主體性和闡釋學,相關研究也開始不斷涌現(xiàn),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研究中以“信、達、雅”為代表的翻譯理論和觀點,為中國學者在翻譯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
許鈞在對我國已有的文獻進行梳理后發(fā)現(xiàn),對于“誰才是翻譯主體”這個問題上,國內學者的觀點主要集中于以下四種:分別為譯者;讀者和譯者;作者和譯者;譯者、作者和讀者。[6]辜正坤對這個問題也有自己的見解。根據(jù)他的分類,對翻譯主體的認識至少有四類,分別為:翻譯基礎以原文為主體,翻譯過程執(zhí)行以譯者為主體,譯文反應以讀者為主體,譯文評判以評論家為主體。[7]查明建、田雨根據(jù)目前中國對于翻譯主體性的研究現(xiàn)狀,結合西方在譯者主體性方面的觀點,圍繞譯者的四個不同方面來分析譯者主體性的表現(xiàn),拓展和深化對翻譯主體的研究。[8]
喬治·斯坦納對語言學、文學理論以及翻譯等多方面內容都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的闡釋學翻譯理論對翻譯的研究和發(fā)展都帶來了深刻影響。他的闡釋學翻譯理論最為核心的觀點在于將翻譯過程按順序分為四個步驟,分別為信任、侵入、吸收和補償。它們分別代表了在全部翻譯過程中譯者從選擇翻譯對象、理解翻譯文本、輸出翻譯信息再到完善翻譯成果四個必不可少的步驟,而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在這四個步驟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下面對其展開詳細的論述。
信任是翻譯活動中的第一步,是譯者對原作的表達方式和表達質量的信賴。在選擇文本的過程中,譯者會根據(jù)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外部條件來進行選擇,這個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性得以顯現(xiàn)。譯者認為所選文本本身具有價值且值得翻譯,相信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理解將原文本闡釋出來,于是信任便建立起來了。但是信任也會存在風險,因為在翻譯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同文化間的沖突等問題,所以接下來的第二步十分重要。
第二步是侵入。文學翻譯是多元素之間的碰撞,不同國家的文化、語言和思想觀念都存在差異,因此譯者和原作者在理解和創(chuàng)作時都會有所不同。在經(jīng)歷了第一步,建立起信任之后,翻譯過程中所選擇的文學作品也存在多元素之間的相互碰撞。在這一過程中第二步就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了,即譯者會基于自身對原文的理解和認識,侵入原文。侵入這一步驟雖然很“暴力”但是不可避免,因為譯者與原作者在各自翻譯和創(chuàng)作時身處的文化背景并不相同。如果沒有侵入過程,譯者就無法獲取原文的意義,而只有在侵入的過程中,譯者的觀點、翻譯方向才能夠得以顯現(xiàn)。
第三步是吸收。這一步旨在進行對目的語意義的表達。侵入過程之后,譯者應該盡量將原文的形式與意義植入譯文中,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包含歸化和異化。譯者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前兩個步驟所挖掘出的信息,充分地獲得原文的隱含意義,同時在目的語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表達。這一過程中,各種元素都會相互碰撞影響。為了避免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過度歸化或者過度異化的問題,譯者應選擇恰當?shù)姆g策略來進行闡釋。但值得注意的是,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之間的轉換,譯者在吸收過程中要避免原作中文化元素的丟失。
最后一步是補償。原作和譯作在語言和文化方面都存在諸多不同。語言方面有詞匯、語法等不同;文化方面則是傳統(tǒng)習俗和歷史背景等方面的差異。事實上,不同的語言都會存在自己的優(yōu)勢,但是侵入會導致文本平衡性丟失,因此需要譯者來進行補償。
華裔美國文學作家李翊云曾被英國著名文學雜志《格蘭塔》(Granta)評為美國35歲以下最為杰出的小說家之一。李翊云的第一部小說集《千年敬祈》(AThousandYearsofGoodPrayers)一經(jīng)問世就先后獲得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和美國筆會海明威獎(PEN/Hemingway Award)等榮譽。[9]這部小說集地域跨度大,從熙攘熱鬧的北京、遼闊荒涼的內蒙,寫到遠在大洋彼岸的芝加哥。小說既書寫了作者對部分中國文化的反思與批判,也飽含對故鄉(xiāng)的回憶與思念。
《愛在集市》(LoveintheMarketplace)選自《千年敬祈》小說集的第九篇,采用倒敘的寫作手法。主人公珊珊,32歲,單身,“沒有丈夫,沒有情人,甚至連一個親近的朋友也沒有”,她不僅孤僻還偏執(zhí):“她總是在出租屋的床上嗑龔記雜貨鋪的瓜子;連續(xù)十多年,一學期至少五六次,給班里每一位學生放名叫《卡薩布蘭卡》的電影?!彼偸窍萑雽η澳杏褕D的回憶中,即便在他人眼里珊珊是個不正常的人,她仍然愿意繼續(xù)沉溺在這片孤獨中。而造成女主怪異孤僻的原因,是青梅竹馬的男友去美國后和自己的朋友結婚了,并寫信向她提出了分手。
1.信任
信任是斯坦納闡釋學翻譯觀的第一步,譯者首先需要接受并且信任原文。
在新一代華裔美國文學作家中,李翊云是較為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一經(jīng)發(fā)表就先后獲得多項西方文學獎。李翊云憑借自身敏銳的洞察力、對情節(jié)的細致描述以及獨特新穎的創(chuàng)作視角在美國文學中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位置。2005年,李翊云的小說集《千年敬祈》出版?!熬雌怼庇小靶薨偈揽赏邸钡囊馑迹磉_要珍惜和他人之間緣分。[10]李翊云因這部小說集獲得了加州圖書新作獎、美國衛(wèi)報新作家獎、美國筆會海明威獎和奧康納短篇小說獎等榮譽,在大量華裔美國文學作家中脫穎而出。而譯者的目的是尋找一篇能夠充分體現(xiàn)華裔美國文學作家特點的故事,從而拓展闡釋學翻譯理論在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應用。因此,在具體的故事選擇上,選取《千年敬祈》第九篇《愛在集市》進行翻譯分析。這篇故事以轉型時期的中國為背景,其中人物的地理坐標則涉及中美兩國。小說所呈現(xiàn)的情節(jié)及人物是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移植,是作者潛意識里中西文化的交融,符合譯者對翻譯對象的選擇。
從譯者對文學作品類別的選取、作者的確定到具體故事的選擇過程,均顯示出譯者對于《千年敬祈》這部作品的愛好與信賴。只有譯者充分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與作者創(chuàng)作情感產生共鳴時,才能在譯文中盡可能地傳達作者的情感,與作者之間搭建信任的橋梁。
2.侵入
侵入是闡釋學的第二步。“文學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來自于譯者的主觀能動性。譯者既要盡力將文本精神融匯于心,縮短與原作者之間的距離,同時也需要考慮讀者的接受程度與文化背景,將自己對于原作的感受與理解進行再創(chuàng)作?!盵11]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對于原文的闡釋與理解是無法避免的“進攻”。譯者努力突破自身語言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限制并努力呈現(xiàn)原文的內容,但不可避免會帶著自身的認知和經(jīng)驗侵入原文。
奈達曾經(jīng)從多方面充分肯定了語言在翻譯中的重要地位。[12]語言是文化環(huán)境重要的組成部分,文中人物語言也是作者表達和傳遞文本含義的重要工具。由于目的語與源語言在文化與習慣上存在差異,在語言風格上也會存在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譯者需要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結合自身對目的語的認知和經(jīng)驗,侵入源語言,從而使得譯文能夠更加合理地詮釋原文。
例1 “Think of when you first went to college. Your dad and I thought we were the most accomplished parents in the world” her mother says, ready to reminisce and cry.
譯文:“想想你剛上大學那會兒,你爸爸和我走路都挺直了腰桿?!蹦赣H開始回憶,眼眶濕潤。
作者在原作中想要呈現(xiàn)的母親是一位無知愚昧、蠻不講理的小鎮(zhèn)婦女。因此,譯文在對于母親語言表達的處理上,也應該充分表現(xiàn)出人物特點。例1中“Your dad and I thought we were the most accomplished parents in the world”,作者利用母親的這段話,表現(xiàn)出在珊珊考上大學后,母親與父親的自豪之情。如果對其進行直譯,可譯為“我和你父親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父母了”,這種“在世界上最……的”表達,十分符合美國人習慣的常見語氣。但在中文讀者視角下,這種語氣對于文中生活在鎮(zhèn)子上的母親來說,就顯得并不恰當了。因此譯者基于自身對文中母親身份與所處環(huán)境的理解,在翻譯過程中發(fā)揮主體性,將此處譯為“你爸爸和我走路都挺直了腰桿”。這樣翻譯更加符合母親的身份,更為恰當?shù)伢w現(xiàn)出了母親在女兒考上大學后,流露出的自豪之情。
例2 Back in her rented room, Sansan sits on her bed and cracks sunflower seeds. The shells rain down onto the sheet and the floor, and she lets them pile up. She craves the popping sounds in her skull, and the special flavor in her mouth.
譯文:珊珊回到自己的出租屋里,坐在床上嗑瓜子。瓜子殼像雨點一樣落在床單和地板上,她任由它們堆疊得越來越高。她沉浸在葵花籽在腦袋里炸裂的咔嚓聲和在嘴里留下的獨特香味。
例2中的場景,是珊珊獨自一人回到房間并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譯者在這里基于對主人公所處環(huán)境的認識,對原文進行了侵入。原文中“crave”本意是“渴望”,譯者在此處將其處理為“沉浸”;“Special flavor”可直譯為“特殊氣味”,譯者結合文中珊珊對葵花籽的喜愛,將其處理為“特殊香味”;“popping sounds”可直譯為“炸裂的聲音”,譯者在此處增加了擬聲詞“咔嚓”,將其處理為“腦袋里炸裂的咔嚓聲”,與“嘴里留下的獨特香味”,句式工整對仗,語言形象生動。譯者對原文的侵入更好地表現(xiàn)出了珊珊回到房間后,獨自一人嗑瓜子,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的場景,并且使得文章更加通順流暢,也是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
3.吸收
闡釋學翻譯觀的第三步是吸收,它是將原文的意義與形式移植到譯入語之中,進而擺脫原作的束縛,同時也對原文的盲點進行補充。在吸收過程中,譯者需要在“持久異化”與“完全歸化”之間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運用合理的翻譯策略,將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完美地傳達給讀者。下面從文本形式與文本意義的角度來分析吸收過程中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
(1)對文本意義的吸收
翻譯應該盡量忠實原文,但譯本需要面對讀者,因而譯文的內容也應符合讀者的文化與語言習慣。在對意義吸收的過程中,對于原作中一些不符合目的語習慣的表達,譯者應當在充分理解作者原意的前提下,選擇適當?shù)姆g手法,將原作中所要表達的信息,以更加貼合讀者語言與文化習慣的方式表達在譯作中。
例3 Sansan’s mother stares at her for a long moment, and claps her hands.“That’s even better. I didn’t know you loved him so much. I’ll go talk to his parents tonight, and tell them you’ve kept your cleanness for him all these years.”
譯文:珊珊母親盯著自己女兒看了很久,拍手說道:“那最好不過了。我從前不知道你會這么愛他。今晚我會找他父母談一談,告訴他們你為了圖至今守身如玉?!?/p>
例3中,作者用“kept your cleanness”形容珊珊這么多年為了圖保持自己的純潔。如果直譯過來,句式過于冗長,譯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其直接歸化為“守身如玉”這一中文成語,更加貼合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
例4 “Who’d give him money? He’s a strong man. He should be able to find some work.”
“Young people don’t like to work now. They like easy money.” an old man says.
“What’s easy about hurting oneself?”
譯文:“他身強力壯的,自己能工作掙錢,誰又會平白無故給他錢?”
“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不喜歡干活兒了。他們喜歡掙快錢?!币粋€老人說。
“弄傷自己還叫輕松?”
例4的第二句是老人對年輕人的形容,其中“easy money”字面意思是“容易的錢”,直譯過來并不符合漢語口語的表達習慣。譯者基于中英文表達上的區(qū)別,由靜轉動,將此處處理為“掙快錢”,更容易讓讀者理解,文中人物的語言也變得更通暢。
(2)對文本形式的吸收
形式吸收主要是針對原作的語句結構形式方面,譯者需要根據(jù)漢語的表達方式和讀者閱讀的思維方式,對原作的語句進行重組。
例5 The one-fifteen train has just pulled into the station when Sansan arrives. A few passengers show up stretching their legs and arms, and soon more flood into the marketplace. Sansan stands a few steps away and watches her mother hitting the side of the pot with a steel ladle and chanting, “Come and try—come and buy—the eight-treasure eggs—the best you’ll ever taste.”
譯文:珊珊到集市的時候,一點十五分的那班火車剛剛進站。一開始只有一小部分乘客會下車踢踢腿、伸伸胳膊,沒多久便有越來越多的乘客涌向集市。珊珊站在離母親幾步遠的地方,看著她一邊用鋼勺敲打鍋的側面,一邊叫賣道,“這里有最好吃的八寶蛋賣咯,瞧一瞧,看一看,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這部分描寫的是珊珊母親在集市叫賣的場景。最后一句如果譯為“來嘗一嘗買一買最好吃的八寶蛋咯”,雖是直譯,但叫賣者豐富的感情沒有表達出來。譯者發(fā)揮了主動性,在譯文中增加了“瞧一瞧,看一看,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更生動地向讀者展示了中國集市叫賣的熱鬧景象。
4.補償
在進行了吸收之后,由于翻譯策略的選擇以及語言、文化差異,都會直接或間接導致原作信息的缺失。因此,譯者需要在譯入語與源語間尋找平衡,對缺失的部分加以補償。下面從腳注補償與增添補償兩個方面對遺失的文化信息進行補充。
(1)通過腳注補償
注釋可以有效彌補前面步驟中所造成的文化遺失,從而達到譯文與原文之間的平衡。譯者基于對目的語讀者的背景和文化認識,找出可能存在的由于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問題,在此基礎上,在恰當?shù)奈恢迷鎏砟_注,對譯文進行補償。
例6 In fact, he asked for it,but she refused. She remembered reading, in her college course, Woman in Love.
譯文:她記得大學課上讀過一篇文章,名叫《戀愛中的女人》,文章里有段細節(jié)描寫讓她至今記憶猶新。(注:《戀愛中的女人》(Womaninlove)是英國作家D. H. Lawrence于1920年出版的小說。故事以布蘭文姐妹古德蘭和厄休拉的愛情生活為主線,描述了她們不同的情感經(jīng)歷和戀愛體會。其中姐姐厄休拉與伯金相愛,但在伯金上戰(zhàn)場前拒絕與他發(fā)生性關系。)
例6中,通過對這一小說的腳注,讓讀者了解珊珊當時這一想法的來源。對于中文讀者而言,這部作品可能并不為他們所知。如果不加處理,讀者在閱讀譯作時可能會感到困惑,并可能缺失作者想要表達的信息。因此譯者在此處增加了腳注,對這篇外國作品進行了簡要介紹。譯者在此處通過腳注進行補償,有助于幫助讀者了解原文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更好地理解上下文內容。
(2)通過增添補償
增譯有時也可以解釋說明原作的觀點。在原作中,一些情況下作者面對源語言讀者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一些表達可能較為簡略。而如果這類表述不經(jīng)處理,直接面向翻譯的目的語讀者時,不完整的表述一方面可能會讓讀者產生困惑,另一方面也會讓文本過于僵硬。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以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不偏離原文意義的基礎上,對譯文進行適當?shù)脑鲎g,將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的傳達給讀者,同時還可以讓行文更加通順流暢。
例7 Sitting on the stool for all her adult life has made her a tiny stooped woman. Sansan hasn’t seen her mother for a year, since her father’s funeral. Her mother’s hair is thinner and grayer, but so will Sansan’s own be in a few years, and she feels no sentiment for either of them.
譯文:母親因為常年坐在小板凳上,所以如今已背曲腰躬,十分瘦小。上次父親葬禮結束至今,珊珊已有近一年沒見過母親了。這次見到母親,發(fā)現(xiàn)她的頭發(fā)稀疏,白發(fā)也越來越多了。盡管珊珊再過些年也會變成母親這樣,但是她的內心并無波瀾,她既不擔心自己未來會變老,也沒有因為母親的衰老而感到一絲憂傷。
在英語的表達中,習慣使用代詞。很多情況下如果不加處理,并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作者在此處使用“either of them”,符合英文讀者的閱讀習慣,但對于中國讀者而言,如果原文中的這句話直接處理為“但是她對這兩點都不感到擔憂”,讀者可能會對“這兩點”所指的對象產生困惑。因此,在上述例子中,譯者對“them”進行補充,將其翻譯為“她既不擔心自己未來會變老,也沒有因為母親的衰老而感到一絲憂傷”,向讀者更加清楚的指代了珊珊擔心的內容。
譯者主體性“不僅體現(xiàn)在譯者對作品的理解、闡釋和語言層面上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也體現(xiàn)在對翻譯文本的選擇、翻譯的文化目的、翻譯策略等方面”。[8]譯者能否成為翻譯活動的主體是由翻譯及其活動的性質所決定的,只有譯者在翻譯活動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原本抽象的主體具體到闡釋學四步翻譯過程,即信任、侵入、吸收、補償之中,才能為讀者呈現(xiàn)一部色彩斑斕的作品。本文通過探討闡釋學理論對于譯者主體性的影響和譯者主體性在翻譯活動中的發(fā)揮,旨在為翻譯研究提供更加新穎的視角,拓展闡釋學理論在實際翻譯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