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廣播電視臺總編輯
2010年4月14日,一場7.1級大地震重創(chuàng)青海玉樹,人民生命財產(chǎn)遭受重大損失。青海電視臺立即派出報道團隊分多路趕赴災區(qū),千方百計克服種種困難深入采訪報道,不間斷、高密度、全方位反映舉國同心抗震救災全過程。當時我擔任青海電視臺副臺長,第一時間到達災區(qū),協(xié)調(diào)指導前方新聞宣傳和節(jié)目制作。在前后方共同努力下,震后短短72小時內(nèi),青海臺實現(xiàn)青海衛(wèi)視等四個頻道新聞24小時滾動播出和新聞直播兩大歷史性的突破,相關(guān)報道工作獲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高度肯定。
地震當日,青海省委號召全省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沖鋒在前、率先垂范,全力投入玉樹抗震救災中,并連夜向災區(qū)運送740面黨旗和印制有“黨員突擊隊”“黨員救援隊”標志的紅旗。次日清晨,一面面紅旗就高高飄揚在各地,成為災區(qū)最醒目、最神圣的標志。這讓初到玉樹的我們在感受著生命凋零、家園被毀刻骨痛楚的同時,也感受到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偉大力量。作為新聞人,我們能做的、要做的,就是真實記錄這片土地上發(fā)生的一切,用聲音和影像見證堅強、見證溫暖、見證奮起、見證榮光。
在及時、準確、高效做好抗震救災新聞報道的同時,我和馮博、趙子勤、潘玲、易靖凱等同事還精心策劃、組織創(chuàng)作專題節(jié)目、紀錄片、MV等作品。有一天,在采訪拍攝間歇,我和同事們遙望茫茫草原,看到在一片片藍色的救災帳篷中,總會點綴著一面面迎風飄揚的紅色旗幟,藍色越多越重,紅色便越鮮亮越暖心。我說,咱們一定要拍一部片子反映這鮮紅的黨旗,反映這雄壯豪邁的風景。這就是拍攝創(chuàng)作專題片《黨旗在廢墟上高高飄揚》的初衷。
此后半年多,我們奔波在災區(qū)一線,用手中的筆、話筒和攝像機,更用我們的心,記錄著基層黨組織和共產(chǎn)黨員抗震救災斗爭中的英雄本色。在玉樹采訪報道的每一天,我們都能深刻感受到黨旗匯聚出的忠誠、堅強、無畏、擔當?shù)牧α?。在廢墟上,在帳篷邊,在村莊里,最危險的地方,任務最重的地方,到處都有共產(chǎn)黨員永不服輸、忘我工作的身影。
結(jié)古鎮(zhèn)扎西大同村三社社長才哇,趕去災情最重的地方營救被困群眾時,突然得知家中三名親人全被倒塌的房屋壓死。然而,他在廢墟里刨挖的雙手卻一直沒有停歇。藏族共產(chǎn)黨員才文顧不上考慮家人,駕車奔走玉樹大街小巷,積極搶救生命。他說:“大地震把玉樹的老百姓嚇壞了,看到黨旗、國旗在災區(qū)飄揚,看到一個個黨員在奔波忙碌,藏族人踏實了,放心了!”地震破壞了通往玉樹的道路,各種救援、救護車擠成一團動彈不得。攝氏零下二十度的氣溫,玉樹交警支隊支隊長王成元站在沒過腳踝寒冷刺骨的泥漿中疏導過往車輛。震后他三天三夜沒合眼,一遍遍在往來穿梭的車輛間大喊著、指揮著,誰都不知道這個鋼鐵般的漢子還在強忍著癌癥的折磨。如果路不修通,救援隊伍和救援物資就無法及時到達災區(qū),受災群眾就多了一分危險。路橋公司的老職工、老黨員李德業(yè)一直奮戰(zhàn)在搶修一線,雖然體力嚴重透支,但他還是拖著疲憊的身體清理塌方。路終于通了,老李卻倒在工作崗位。玉樹縣公安局干警才旦多杰從廢墟中被救出來時,身體多處受傷,看著戰(zhàn)友們紛紛戰(zhàn)斗在抗震救災一線,他義無反顧地投入戰(zhàn)斗,開車接送病人、運送物品。為了減少上廁所的次數(shù),他白天只吃一點壓縮餅干,晚上回家后才喝水,每天運送的受災群眾達100多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位因抗擊雪災雙腿高位截肢的警察。在玉樹,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平凡崗位上的廣大共產(chǎn)黨員用不平凡的行動為黨旗增添了光彩。
超越自然的奇跡,總是在對厄運的征服中出現(xiàn)的。然而,征服厄運須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這種精神力量來源于哪里?我想就是對黨絕對的忠誠、對人民無限的熱愛。這種精神支撐著共產(chǎn)黨員戰(zhàn)天斗地的英雄壯舉,也激勵著我們每一位新聞工作者。在海拔超過4000米的巴塘高原報道抗震救災,對記者而言是艱難考驗。然而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面對余震頻發(fā)、天寒地凍、高原反應、交通不便、語言不通等困難,沒有一個記者臨陣退縮,即便是生病、高反,也只是偷偷吃藥,不敢讓我知道。我們每天都要連續(xù)工作16個小時以上,再難的任務也要當日完成。采訪、拍攝、寫稿、配音、剪輯、配樂、合成、傳輸,每個人都承擔著好多項任務。餓了一塊餅干、一個饅頭、一瓶礦泉水就是一餐,熱水泡面在那個時候就是奢侈美味。想睡個安穩(wěn)覺更是奢望,玉樹氣候寒冷,帳篷里四處透風,大家都是和衣而睡,少則四五個人,多則二十幾個人擠一個帳篷。有次突然下起大雨,積水淹過行軍床,不僅浸透了被褥,而且損毀了數(shù)臺充電器、電腦。外出采訪回來的記者只能哭著清理積水、恢復資料,盡力挽回損失。道路交通癱瘓,記者外出采訪只能靠兩條腿,有時一次采訪需要步行七八個小時。沒水洗臉,沒水洗澡,很多記者腳上全是血泡,脫下的襪子都是硬挺挺的。在《黨旗在廢墟上高高飄揚》拍攝過程中,當我看到攝制組爬冰臥雪、風餐露宿的模樣,看到他們撰寫的一行行感人肺腑的文字,看到他們拍攝的一個個震撼人心的畫面,我都能感覺到他們身上流瀉出的“紅色力量”,感受到新聞人的無畏忠誠和果敢擔當,我為他們的成長感到驕傲和自豪。
作者李夫成在采訪路上。
▲ 作者李夫成在基層采訪。
2011年1月,45分鐘專題片《黨旗在廢墟上高高飄揚》終于制作完成了。該片除在青海電視臺各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外,還被中組部列入全國黨員干部遠程教育教學資源庫,同時譯制成藏語安多方言版上傳青海省黨員干部遠程教育電視視頻網(wǎng)和“三江源”教學輔助網(wǎng),為基層黨員干部和農(nóng)牧民群眾學習培訓提供教材。
日夜不息的執(zhí)著,來自于對職業(yè)的熱愛;蓬勃而出的力量,生發(fā)于肩頭的責任。面對玉樹地震這場大災、大戰(zhàn)、大考,我和同事們錘煉了本領(lǐng),收獲了成長,堅定了初心。我堅信,今后無論遇到怎樣的風雨,我們這支隊伍一定能以自己的行動,再次交上一份合格答卷。玉樹抗震救災取得階段性勝利后,我?guī)ш犎ズ陬i鶴的家鄉(xiāng)隆寶灘采訪。隆寶灘的重建已經(jīng)啟動,到處是一派繁忙火熱的景象。不經(jīng)意間,我發(fā)現(xiàn)枯黃的草色中有一抹隱隱的綠意。原以為春天會遲到,不料天寒地坼的高原已然有生命悄然綻放。我用照相機拍了一張草色遙看的照片,只為記錄生命和希望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