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韋誕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北疚闹饕晕姆克膶殲檩d體,研究古代書家在工具材料制作、使用、改造等方面的探索,剖析工具材料的變化對書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
關(guān)鍵詞:筆墨紙硯;書法家;工具;改造
蘇子美有言:“明窗凈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惫P墨紙硯,作為書法創(chuàng)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材料,歷來受到重視,好的工具材料也備受書家喜愛。學(xué)者對于工具材料的研究,如朱友舟《中國古代毛筆研究》、路甬祥主編《中國古代造紙工程技術(shù)史》、王儷閻《墨之源流》等,都對工具材料的發(fā)展作了較為詳細(xì)的解讀。前輩的研究留下了豐厚的學(xué)術(shù)成果,也帶來了新的思考:書法的發(fā)展是否受到工具材料的影響?工具材料的產(chǎn)生和改變是否與書家之間存在聯(lián)系?書家的參與是否會影響工匠的工具材料制作?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筆者展開了對筆墨紙硯的探討。
一、筆的出現(xiàn)
筆墨紙硯中,筆的出現(xiàn)應(yīng)最早。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用毛筆繪制的圖案,墨的使用,早期取于天然石墨。1954年出土于湖南左家公山戰(zhàn)國木槨墓中的毛筆,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毛筆實物。此筆長18.5 cm,徑0.4 cm,毛長2.5 cm,筆頭為上好的箭兔毛,圍繞在筆桿一端,用細(xì)小絲線纏住,外涂漆。甘肅博物館所藏的漢代名筆“白馬作”,筆心為紫黑色硬毛,外附黃褐色軟毛,出鋒較短,勁健有力。由于簡牘的幅面較小,可供書寫的范圍有限,這種富有彈性的毛筆鋒穎絕佳,非常適合在簡牘上快速書寫。
二、從天然墨到人工墨
隨著造紙術(shù)的發(fā)明和改進(jìn),人們逐漸開始使用紙張進(jìn)行書寫。到了漢代中晚期,書家群體的介入使得用紙量和用墨量都大幅增加;人工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晚期。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古墓群4號墓中,發(fā)現(xiàn)直徑2.1 cm,長1.2 cm的純黑色墨丸和石硯,便是有力的實證。韋誕為東漢著名的書家,善書的同時亦擅長制墨,張懷瓘在《書斷》中謂其“伏膺于張芝兼邯鄲淳之法,諸書并善,尤精題署”,并將其隸書列為妙品;趙岐《三輔決錄》載韋誕之言:“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笨梢娝麑ψ约核浦珮O為認(rèn)可,南朝王僧虔更有“仲將之墨,一點如漆”的贊譽(yù)。魏晉之后,人工墨的制作技藝已較為完善,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中對于制墨之法作了詳錄:“合墨法,好醇煙,搗訖,以細(xì)絹于缸內(nèi),篩去草莽,若細(xì)沙塵埃。此物至輕微,不宜露篩,喜失飛去,不可不慎。墨一斤,以好膠五兩,浸梣皮汁中。梣,江南樊雞木皮也。其皮入水綠色,解膠,又益墨色??上码u子白,去黃,五顆。亦以真朱砂一兩、麝香一兩,別治、細(xì)篩,都合調(diào)。下鐵白中,寧剛不宜澤。搗三萬杵,杵多益善。合墨不得過二月、九月,溫時敗臭,寒則難干,潼溶,見風(fēng)日解碎。重不得過二三兩。墨之大訣如此。寧小不大?!雹?/p>
以好膠、麝香等材料入墨,大大提升了墨的質(zhì)量。較之天然石墨,人工墨的存放時間更長,墨色更為黑亮,因此,天然石墨逐漸被人工墨所取代,故而“石墨自魏晉以后無聞,松煙之制尚矣”。
三、紙的普及
據(jù)隋代虞世南《北堂書鈔》(630)卷一〇四,東漢學(xué)者崔瑗(77—142)在致其友葛龔(字元甫,73—143)的信中寫道:“今遣奉書,錢千為資。并送《許子》十卷,貧不及素,但以紙耳?!庇忠雍V《答張奐書》曰:“惟別三年,夢想憶念,向月有違,伯英來惠紙四張,讀之反復(fù),真不可言?!雹?/p>
可以看出,自漢代崔瑗、張芝始,朋友之間的書信往來就已經(jīng)開始采用紙張。相對于笨重的簡牘,紙張更輕盈、廉價,同時書寫的幅面也被拓寬,制作工藝也愈發(fā)精湛。左邑便是這一時期的造紙名家,張懷瓘《書斷·下·能品》言:“左伯,字子邑,東萊(今山東黃縣東南)人。特工八分,與毛弘等列,小異于邯鄲淳,亦擅名漢末。又甚能作紙。漢興,有紙代簡,和帝時,蔡倫工為之,而伯尤得其妙?!雹弁跎凇墩摃分幸舶l(fā)出“子邑之紙,研染輝光”的贊嘆。
四、書家與工匠
觀漢代著名書家張芝的《冠軍帖》,不似章草字字獨立,而是連綿不斷,一氣呵成。漢代毛筆筆鋒較短,蓄墨量較低,要完成這種氣勢連綿的草書是較為困難的,所以張芝對毛筆進(jìn)行了改造,以備創(chuàng)作。王僧虔《論書》稱“伯英之筆,窮神靜思”,清人梁章鉅《稱謂錄》載:“崔杜之后,共推張芝仲將,謂之筆圣?!蓖豸酥彩侵乒P的高手,據(jù)傳王羲之《筆經(jīng)》中有其自述曰:“余嘗自為筆甚可用,謝安石、庾稚恭每就我求之,靳而不與?!雹芩闹乒P之法直到唐代還有筆工沿用,宋代蘇易簡撰《文房四譜》卷一《筆譜》載:“世傳宣州陳氏世能作筆,家傳右軍與其祖求筆帖,后子孫猶能作筆。至唐柳公權(quán)求筆于宣城,先與二管,語其子曰:‘柳學(xué)士如能書,當(dāng)與此筆。不爾,如退還,即可以常筆與之?!磶?,柳以為不入用,別求,遂與常筆?!雹?/p>
王羲之和柳公權(quán)同為著名書家,其擅書之名無須多言,但陳氏所制古法毛筆柳公權(quán)不甚喜用,而選用常筆,是何緣由?大抵有三,其一,材料差異。魏晉時期,毛筆的制作多采用兔毫、狼毫、鹿毫等相對勁健的毫料,毛筆出鋒較短,故張彥遠(yuǎn)《法書要錄》說王羲之“揮毫制序,興樂而書,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柳公權(quán)則在《謝人惠筆帖》中表達(dá)了對毛筆的看法:“雖管毫甚佳,而出鋒太短,傷于勁硬。所要優(yōu)柔,出鋒須長,擇毫須細(xì)。”二人對此存在觀念上的差異。其二,書法的工具材料隨時代不斷改進(jìn),唐代的制筆工藝較之魏晉更加完備,魏晉時期的古法毛筆至唐代未必是上選。且魏晉時期的桌案較矮,書家在書寫時一般箕踞而坐,或一手執(zhí)筆,一手執(zhí)卷,作品尺寸也相對較小,書寫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短鋒硬毫毛筆更適合小品書寫,便于發(fā)力。到了唐代,由于坐具的升高,書家逐漸適應(yīng)在較高的書案上書寫,書寫范圍也更加開闊,作品尺幅逐漸增大,故而書家在工具的選擇上也更為寬泛。其三,書家在工具的選擇上不盡相同,他們會選擇更加適合自身創(chuàng)作的工具材料,以達(dá)到紙墨相發(fā)、心手雙暢的狀態(tài)。
在工具材料的制作和改良上,書家和工匠之間往來密切。墨工與書家曾合作制墨,米芾之子米友仁和墨工戴彥衡便開此先例。據(jù)《新安志》載:“彥衡自紹興八年以薦作復(fù)古殿等墨,其初降雙脊龍樣是米元暉所畫,繼作圭璧及戲虎樣。”⑥由此可知,戴彥衡作“復(fù)古殿”墨,米友仁繪制“圭璧”“戲虎”等墨樣,墨工與書家的完美配合,提高了工具材料作為實用器物的藝術(shù)價值。
清代書家包世臣善用羊毫筆,他曾在《藝舟雙楫·記兩筆工語》載其與善璉筆工王興源、蘇州筆工王永清二人的交往,對二人所制羊毫贊許有加,“先后遍贊于嗜書者”。正是在包世臣的大力推薦下,兩筆工名聲日盛,遂甲于吳、越間。
書家在與工匠合作的同時,也指導(dǎo)、督促工具材料的制作。蘇東坡即是一例,他雖為書家,卻有著極高的制墨造詣。他曾一度認(rèn)為墨工所制之墨不夠精良,教其制作并加以改良,《東坡題跋·書潘衡墨》曰:“金華潘衡初來儋耳,起灶作墨,得煙甚豐,而墨不甚精。予教其作遠(yuǎn)突寬灶,得煙幾減半,而墨乃爾。其印文曰‘海南松煤東坡法墨’,皆精者也。常當(dāng)防墨工盜用印,使得墨者疑耳。此墨出灰池中,未五日而色已如此,日久膠定,當(dāng)不減李廷珪、張遇也。元符二年四月十七日。”⑦
子瞻又于《論墨》中曰:“今世論墨,惟取其光。光而不黑,是為棄墨,黑而不光,索然無神氣,亦復(fù)安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然如小兒目睛乃佳。”⑧
從蘇東坡的言論中可以看出他對墨的要求之高。他認(rèn)為優(yōu)良的墨既黑且光,要像孩童的眼睛一般通透有神。
以《李白仙詩卷》為例(圖二、三),此卷為蘇東坡晚年58歲時所書李白詩二首,字勢豐腴,氣勢蒼古,用筆勁健,有顏魯公、楊少師二人筆意,作品用墨黝黑,潤而不燥,亮而有光,為作品增添了古厚之氣,千百年來杳無褪色,至今觀之,仍覺神采斐然。
書家風(fēng)格面貌的形成與工具材料的使用不無關(guān)系。部分書家為了適應(yīng)自身的書法創(chuàng)作,將工具材料進(jìn)行特殊處理或二次加工。明代陳獻(xiàn)章擅草書,為了表現(xiàn)“恥與人同”的藝術(shù)追求,他另辟蹊徑,創(chuàng)造出與正常毛筆迥然不同的“茅龍筆”,形成了瀟灑自然、蒼勁老辣的書法風(fēng)格。觀其代表作《種蓖麻詩卷》,運筆爽利,開合有度,跌宕起伏,虛實相硬,枯筆處有似飛白,清剛勁健,呈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視覺效果。寵霖在題跋中寫道:“今觀此卷《種蓖麻詩》,心通造化,筆妙天機(jī),確為陳獻(xiàn)章晚年創(chuàng)茅龍筆時所書無疑?!雹彡惈I(xiàn)章書風(fēng)的形成與茅龍筆這種特殊工具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清代乾嘉時期的書家,如王澍、錢坫、孫星衍等,在書寫篆書時,將筆毫作燒、剪處理,從而使結(jié)體工整、線條均勻。
古代書家在工具材料的選用上十分講究。據(jù)傳衛(wèi)夫人在《筆陣圖》中列舉了優(yōu)良的工具材料:“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qiáng)者。其硯取前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冊之松煙,代郡之鹿膠,十年以上,強(qiáng)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凈者?!雹?/p>
蘇易簡《文房四譜》中也有記載,書家歐陽通“書必以象牙犀角為管,貍毛為心,覆以秋毫;松煙為墨,末以麝香;紙必須用緊薄白滑者乃書之”,“蓋自重也?!??足以看出書家對于工具材料的喜愛與重視。
五、硯臺收藏
硯臺作為文房四寶的一員,種類繁多,且不乏名品,如端硯、歙硯、澄泥硯等,備受文人書家的青睞。他們對硯的質(zhì)地、形狀、材料等十分看重,將硯臺作為實用器物的同時,亦作收藏。自宋代至清代,制作硯銘成為文人的案頭雅娛。明青藤居士徐渭有云龍硯一方,上刻二龍,彩云縈繞,硯底有自制銘文“端石之佳,生于水涯。溫膩如玉,斯乃然耶。翩翩公子,弄筆生花”。清代書家高鳳翰不僅工書善畫,更是藏硯、制硯成癖,其家藏名硯數(shù)千方,多以手制硯銘,硯銘融詩、書、篆刻為一體,無不令人驚嘆。他收錄硯銘拓片165方,編《硯史》,并有拓本傳世。2015年,北京保利春拍賣會“沖淡自然—翦淞閣文房韻物志”專場,就曾拍出高鳳翰于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所制、銘硯臺及《硯史》原拓本等若干藏品,為研究書家文人制硯、銘硯、藏硯提供了寶貴的實物材料。
六、結(jié)語
書法創(chuàng)作離不開筆、墨、紙、硯等工具材料,其發(fā)展受工具材料的影響,而工具材料的改變與書家參與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他們在工具的選擇上極為考究,在一定程度上對工匠的制作起了督導(dǎo)和促進(jìn)的作用,為工匠們提供了參考和示范。諸多書家在不斷尋求適合自身創(chuàng)作工具材料的同時,也參與制作與改造,為工具材料的發(fā)展和進(jìn)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他們將諸多藝術(shù)元素融入工具材料中,使文房用具不再僅是單純的實用器,還是具有極高價值的藝術(shù)品。
作者簡介
王駿碩,男,漢族,江蘇徐州人,四川大學(xué)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書法。
注釋
①(南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卷九》,四部叢刊景明鈔本,第130頁。
②(清)張英,撰:《淵鑒類函·卷二百五 文學(xué)部十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671頁。
③(唐)張彥遠(yuǎn):《法書要錄·卷九 張懷瓘書斷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7頁。
④(宋)朱長文:《墨池編·卷六》,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85頁。
⑤晁貫之:《墨經(jīng)》,《文房四譜·外十七種》,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第17頁。
⑥(宋)羅愿,撰:《(淳熙)新安志·卷十》,清嘉慶十七年刻本,第159頁。
⑦(清)張玉書,撰:《佩文韻府·御定佩文韻府卷十之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323頁。
⑧(宋)蘇軾:《仇池筆記·卷上》,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頁。
⑨徐利明:《中國書法風(fēng)格史》,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年,第257頁。
⑩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22頁。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外十七種》,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