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康妮
王羲之有張《奉橘帖》很有意思,這帖其實是他給朋友送橘子吃時留下的手信。他寫道:“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可見,吃橘子也講究時令,霜降過后的橘子味道最是甜美。但橘子百枚,每一枚都包裹著對友人的惦念。天寒了,草木將枯,就想著送你一捧鮮妍明麗的果子,好叫你不悲秋。這種掛牽,甜甜的,不管霜降沒降,都甜。
暖色的事物著實喜氣洋洋,當燈籠般的橘子掛上枝頭,秋冬蕭瑟的意思就被沖淡了好些。秋冬的日子,別的樹逐漸沒了看頭,橘樹會先于梅樹一步出現(xiàn)在人們跟前,將街頭暖熱,把天地照得亮堂堂的。
從前,奶奶在院子里也栽種過一棵橘樹,第一次見奶奶的橘樹時,它就比我高出了好幾個頭。它頂著綠油油的小葉片,安分地站在院子的一角,無風的時候它就睡覺,有風的時候它就唱歌。印象中它開過白色黃蕊的小花,不過我對它的開花有些視若無睹。花開時節(jié),我在學??磻T了精致的桃花、粗碩的廣玉蘭、大張旗鼓的紫藤蘿……這些花個個敲鑼打鼓地開,吸引你扭過頭去欣賞它們,去同它們合影。奶奶的橘樹,花開得輕輕悄悄、生得小小巧巧,要不是奶奶說起,恐怕我都不會發(fā)覺。
春天里大張旗鼓的花樹到了秋天幾乎分不清誰是誰,奶奶的橘子樹卻掛起了暖洋洋的紅燈籠?!俺蚤僮訃D!”奶奶端了一盤橘子過來,擦把手就從后面摟著我和妹妹,讓我們靠在她溫暖的懷里。她的手爬滿了皺紋,在陽光下是橘色的,像曬干了的橘子皮。奶奶手里剝著橘子,嘴里哼起了關于橘子的童謠:
圓圓金鈴鐺,掛在綠枝上。
搖搖無聲響,聞聞噴噴香。
囡囡剝來嘗,燈籠亮滿堂。
燈籠原是誰,一群小月亮。
奶奶把剝好的橘子瓣放到我們嘴里,橘子的甜讓人感覺很舒服。增一分嫌膩,減一分則淡,甜得恰到好處。來不及吃的橘子瓣,奶奶就放在我們的手上。我舉起一枚完整的橘子,陽光正好迎了過來,這枚橘子被映得金光燦燦。我當時已經(jīng)讀過冰心的《小桔燈》,現(xiàn)在看著,它果真像極了一盞小燈籠,再不能想出比這還要貼切的比喻了。橙色的、透明的、能看見顆粒的鮮亮果肉被潔白的橘絡籠著,紅彤彤的燃著人們對未來的祈盼。
爺爺走過來摸摸我和妹妹的頭,他在我們鎮(zhèn)上的小學當語文教師。學校放了學,他就坐在自己房間的窗子前讀書。奶奶干活的時候,他就從四四方方的木頭箱子里取出一本藏藍色的《唐詩三百首》帶著我們讀:“江南有柑橘,經(jīng)冬猶綠林。豈因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爺爺拿起一個橘子,對我們說:“咱江南的紅橘樹,歷經(jīng)寒冷的嚴冬,依然郁郁蔥蔥。要說這個中原因,一是咱們江南氣候適宜,地氣暖和;二是因為橘子自身具有凌寒傲霜的節(jié)操。我們喜歡吃橘子,也欣賞橘子的好品質。”
我想起了橘子的白色小花,說:“它好看又有用,還不張揚。”
大家都笑著點頭。爺爺對我們說:“美好有很多種,有的表露在外,令人賞心悅目;有的內蘊其中,也就是有用。橘子是好東西,這兩種美好它都有,但它的花和果都小小的,從不夸耀。”
美好的生命應該讓人看見,繽紛的事物給人的視覺享受會一直延伸到心底,讓人體驗到生活的有滋有味、活色生香。屈原在《橘頌》中贊美橘“與世獨立,橫而不流”。我常常想,若橘子有機會轉世為人,想來也會選擇做屈原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