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貞貞,王瀠瀠
(南京衛(wèi)生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 南京 210038)
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了教學和學習方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是推動教育質量提升的核心要素之一,國家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混合式教學順應了這一教學改革的理念。2019年地平線報告[1]也提出“混合式學習”為學習者提供完整的學習體驗和具有靈活性的學習支持,與傳統(tǒng)教學比較,混合式教學將線上及面對面教學相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2-3]。但職業(yè)學校學生學習動力不夠,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缺乏主動思考和自主探究意識,混合式教學的開展仍面臨挑戰(zhàn)[4]。POGIL(Process Oriented Guided Inquiry Learning)是指面向過程的指導型探究學習法,是針對過程技能(如協(xié)作和語言表達等)的探究式教學理念[5],特點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探究學習,與混合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相一致,也契合職業(yè)教育學生特點。因此以護理學基礎課程為例,引入POGIL教學方法,從學習活動設計的視角探索新的適合職業(yè)教育學生學習特點的混合式教學,并通過教學實踐進一步為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混合式教學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定義,一般認為混合式教學包括“線上”和“線下”兩大部分,強調學生間和師生之間的互動及信息化的充分利用,這種教育方式是未來學生培養(yǎng)的必然趨勢[6],隨著研究不斷深入,混合式教學由剛開始聚焦信息技術逐步向關注師生共同成長、提升教學效果轉變。國內外較多研究證實混合式教學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7-8],但陳算榮[9]指出很多教師所理解的混合式教學就是“校園課堂教學+網絡平臺資源+網上作業(yè)和測試”,未能將教學的各項要素優(yōu)化組合,沒有關注內容的設計、學習活動的組織,微觀層面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是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最終落腳點?!秶衣殬I(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職業(yè)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職業(yè)教育為各行各業(yè)提供了技能型人才,但調查也發(fā)現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重視操作而主動探究意識較弱,需要更多的教師來組織教學活動,因此需要探尋更適合職業(yè)教育的混合式教學。
POGIL起源于美國的化學實驗課,主要特征包括教師指導下學生在探究中構建新知,注重過程技能的培養(yǎng)及團隊合作,對高級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如解決問題能力、溝通交流、合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促進作用[10]。不同于普通的小組合作,POGIL活動中組員定期更換,承擔的角色也會改變,而且將討論的過程寫下來,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提供學習材料全程給予指導。POGIL以建構主義和學習圈理論為理論基礎,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的活動達到學習目標?;顒永碚撜J為完整的學習活動包括學習主體、學習目標、學習工具、學習任務分工、學習共同體和學習規(guī)則[11]。根據以上要素提取出基于POGIL的混合式教學學習活動設計的要素,包括學生個體、學習小組、教師、學習資源、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學習規(guī)則與策略設計、學習活動成果評價。
根據以上要素構建基于POGIL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見圖1)。包括線上和線下課堂教學兩部分,按課前、課中及課后3個環(huán)節(jié)設計。課前進行學習者、教學環(huán)境及教學內容分析等教學準備,線上發(fā)布微課視頻或文獻等相關資源,布置課前任務單,線上提交,教師監(jiān)督反饋。課中在線上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討論,課中的學習活動包括情境導入及POGIL材料的說明、概念的探索及“發(fā)明”和“應用”。
以護理學基礎課程為例進行教學實踐。
圖1 基于POGIL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護理學基礎是一門護理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依托超星學習通教學平臺。護理學基礎課程線上平臺上傳了大量視頻資源,2016年使用至今,學生已經實現在線聽課、在線提問、在線作業(yè)、在線考試、在線互動討論等,學生通過登錄手機App即可完成在線學習。根據POGIL理念,備課組所有教師依據課程目標、學習者特點及教學內容的需要討論篩選確定適合探究的教學內容,內容涉及5個模塊中10項內容?,F以“輸液故障”為案例進行設計活動的說明。
本節(jié)內容要求學生能處理臨床出現的常見輸液故障,如溶液不滴情況。而要能夠幫助患者處理問題必須要知道溶液通暢的條件有哪些,即輸液的原理,因此課前線上發(fā)放相關資料復習回顧輸液原理,為探究故障做好鋪墊,設計任務單。課堂探究活動時發(fā)放活動單,在課堂中讓學生根據其已有知識和教師的指導自行探究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探索階段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發(fā)明階段引導學生用靜脈注射相關知識討論如何判斷針頭在不在血管,從而一步步推斷結論,并在模型上實踐操作。應用階段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運用課堂所學內容解決新的問題。
2.3.1 課前 設計意圖:復習輸液原理,引導學生思考輸液的條件中有一個出現問題都會引起輸液故障,為新課做鋪墊。觀看新知識微課視頻,初步說出所有引起輸液故障的原因,為課堂探究打好基礎?;顒舆^程:教師在學習通發(fā)布輸液故障微課視頻,約10分鐘,同時發(fā)布課前任務單。學生觀看視頻完成任務單并上傳至學習通。教師監(jiān)督學生完成情況,根據學生答案進行線上討論、指導。教學效果:學生能夠說出哪些原因會導致溶液不滴。
2.3.2 課中(1)探索階段。設計意圖:構建臨床常見場景引導思考,創(chuàng)建問題情境,提出學生暫時沒法解決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幫助學生明確實施步驟?;顒舆^程:教師發(fā)放課中活動單,見表1,指導使用方法,學生分組,每小組6~7人,分配角色。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初步明確本次課任務。(2)發(fā)明階段。設計意圖: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從針頭在不在血管里一步步引導學生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使學生能夠單獨處理每一個輸液故障?;顒舆^程:教師引導思考,根據靜脈注射穿刺失敗情況判斷針頭在不在血管,再通過一系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學生小組合作,探討出最終的操作方法,并在模型上展示,達成組內共識,探索中遇到任何問題可隨時向教師求助,教師全程指導,觀察學生討論情況。小組展示后教師總結,達成全班共識。教學效果:有教師的指導,探究具有方向,學生能夠說出情境中溶液不滴的原因并在模型上完成操作。(3)應用階段。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新情境,讓學生扮演角色,學會舉一反三,融入臨床情境解決問題,能夠綜合判斷、綜合處理輸液故障?;顒舆^程:學生雖然能夠單獨處理每一個故障,但是實際臨床應用中僅具備這個能力是不夠的。學生根據經驗提出看手有沒有腫,接下來繼續(xù)討論寫出處理步驟并展示操作過程。教學效果:學生完成操作,提高技能,討論匯報中鍛煉合作交流能力及評判性思維能力,能在新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表1 課中活動單
2.3.3 課后 討論分析學習過程,反思不足。
形成性評價主要包括線上視頻訪問量、檢測題及任務單完成情況。綜合性評價包括形成性評價及考試成績。
改變了操作教學教師示教學生模仿練習的模式。職業(yè)學校學生重視技能學習但往往缺乏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POGIL的混合式教學通過設計好的任務單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探索,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使沒有教師示教也能自己探索出流程并能夠深層次地理解為何這么做而不僅僅是怎么做,為實踐教學提供了新的方法。
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混合式教學更加關注對學生的改變,增強學生的參與性[12]?;赑OGIL理論,通過設定一定目標,促使行為的發(fā)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課堂上學生通過合作共同去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學習能力及評判性思維能力。同時展示匯報的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及溝通能力,而這些能力對于職業(yè)學校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基于POGIL的混合式教學契合了職業(yè)教育對學生的高要求。
當前的混合式教學仍然存在追求形式而忽略內容的問題[13],忽略了線上和線下的聯(lián)系和有效結合。基于POGIL的理念,課堂上學生全程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究,突出了混合不僅是面對面與在線空間的混合,更是教學與輔導方式的混合,教師設計的一系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幫助學生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并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臨床思維,從學習活動的視角有效組織了教學內容,更多地關注了教學設計,這也為其他課程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參考,特別是內容較難的實驗或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