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云霞 山西省司法學校
在互聯(lián)網還未普及的時代,個人信息的保護是較為容易實現(xiàn)的,但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更加便捷、更加迅速,與此同時,互聯(lián)網用戶的信息也被大量收集和使用,并可能出現(xiàn)在傳播過程中保護不當而導致個人信息泄漏的現(xiàn)象。隨之個人信息在社交媒體時代的保護也成為一大難題。個人信息被濫用,公民自己是很難自主避免和應對的,需要國家的配合和規(guī)定,而國家對公民的保護,最直觀、合理的方式就是立法,所以民法保護是非常有效的措施。而《民法典》此次立法則針對相應問題進行管理。在保護方法與保護范圍方面都做了明確規(guī)定。
社交媒體的興起是個人信息和個人身份社會化特征增強,虛擬和現(xiàn)實兩空間的界限逐漸模糊,網絡對社會和個人生活的影響包括了線上與線下兩方面,而對于個人信息侵權的發(fā)生,不僅有社交媒體產業(yè)內部的原因,也有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這些既是給我國法律工作創(chuàng)造的考驗,也是完善法律的重要契機。
(一)一方面對個人信息界定的拓寬體現(xiàn)在人格權方面,《民法典》將個人信息規(guī)定為附屬于人格權的權利課題之一,法典認為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歸根到底也是保護公民的人格權。例如在使用軟件或網頁過程中,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向未關注的人顯示使用記錄,這種情況也屬于該軟件或網頁的侵權行為。根據《民法典》的解釋:使用記錄可能構成對用戶的“人格畫像”,是信息化的人格,且用戶擁有知情與同意的權利。該案例論證了個人信息被規(guī)定為附屬人格權的權利之一這一觀點。但這種保護理論仍存在部分理論障礙,例如個人信息的范圍其實叫人格權利更加廣泛,例如通過間接的方式分析個人信息辨別個人身份,這其中的信息究竟屬于哪一方面仍有待商榷。
(二)個人信息具有零散性、復雜性等特點,這也決定了個人信息保護的范圍方面之廣?!睹穹ǖ洹分嘘P于個人信息保護的內容則對“個人信息”的具體范圍進行了界定,它認為,個人信息即“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边@是對“個人隱私”這一概念內涵的一次大大延申,基本實現(xiàn)從特定隱私權到一般個人信息保護的跨越。例如,某用戶在使用抖音APP 時,在綁定手機號并未有其他聯(lián)系人的情況下被推薦大量“可能認識的人”,這種情況就是明顯非法獲取他人的個人信息,法院判決抖音此行為構成侵權。該案例表明《民法典》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的條例適用于得到信息主體也即用戶本人的知情以及同意。也就是說,個人信息的處理都應以同意原則為前提。
其次隱私權和個人信息雖然都屬于人格權,但隱私權更傾向于一種被動性質的消極權利保護,相應的個人信息的界定涉及范圍更廣,包含個人人格屬性以及財產屬性等,是一種主動性質積極的權利保護。因此,這次跨越也實現(xiàn)了對人格保護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個人信息之所以會遇到泄露和非法獲取問題,一大原因是個人信息的商業(yè)性特征。“猜你喜歡”“可能認識”在淘寶、微信等應用軟件的應用過程中,個人信息處理的動態(tài)性使信息在保護和處理之間出現(xiàn)偏差。有利益驅使的情況下,個人信息侵權現(xiàn)象才會愈演愈烈,民法措施的保護只是一方面,同時也要讓公民明白個人信息的重要性,學會自我保護;也要讓商家樹立正確的盈利觀念,遵守法律法規(guī)、社會公德、商業(yè)道德,多方面出擊,真正實現(xiàn)個人信息的有效保護。
個人信息的保護必要性除了是人權保護的一方面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互聯(lián)網信息時代、社交媒體時代更加高效、健康的發(fā)展,使他們不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風險。因此合理發(fā)揮互聯(lián)網作用,科學利用社交媒體對社會發(fā)展以及信息傳播的積極作用是規(guī)范信息處理行為的重要目標。所以立法要立足于平衡個人信息保護與個人信息處理,這也意味著不能夠由于過度保護個人信息而限制了現(xiàn)代信息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如何找到合理的平衡點是至關重要的,這也將成為我國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過程中需要重點探索的部分。
法典另一方面也對信息處理的“處理行為”的定義進行了拓展,不再局限于“收集信息”行為,也包括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等等。還設立了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機構以及監(jiān)督機構。這些措施都是在“保護”角度對個人信息保護進行的保障。
《民法典》的修改從各方面完善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但總的來講它只是為個人信息保護提供了大致方向與基本原則,而接下來我國仍會制定一系列專門法來進一步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這一方面也可以向歐盟等其他發(fā)達國家進行參考和學習。在進行司法案件審判時,法官也要能夠做到參考歷史案例,結合具體情況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考證,最終呈現(xiàn)公平公正的判決。
總之,在社交媒體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民法措施的完善和進步不僅體現(xiàn)了我國法律建設的進步,同時也體現(xiàn)了社會價值取向的進步。但另一方面,民法保護如果控制過度,也會帶來個人信息保護的成本過高,影響社交媒體以及信息技術的正常發(fā)展同時削減其帶來的積極作用。所以要正確認識社交媒體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的內涵與本質,更好的進行法律探索,逐步建設更有彈性,更加科學的司法體系。讓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在探索中進步,在實踐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