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如何注解“吾師道也”的“師”

    2023-12-07 15:41:21夏松平劉佳倩
    讀寫月報(高中版) 2023年11期
    關(guān)鍵詞:兼類常用字詞類

    夏松平 劉佳倩

    在唐代,士大夫之族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士大夫之族的這種錯誤的觀念,寫了《師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云:“今之世不聞有師……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允堑每衩!笨梢钥闯觥稁熣f》的寫作背景和作者不諧流俗的精神。據(jù)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師說》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雖然職位不高,但是名望很高,韓愈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已經(jīng)蓬勃開展。

    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是一種新的看法,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xiàn)在,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因此,《師說》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材必選的經(jīng)典。不過,對《師說》這篇經(jīng)典文章的某些詞句的注解,一些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師莫衷一是。如何注解“吾師道也”的“師”,就是一例。孰優(yōu)孰劣,有辨正的必要。

    對“吾師道也”的“師”,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的注解是:“學習?!碧K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的注解是:“以……為師?!壁w文建老師認為:“(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的注解)不妥?!畮燂@然解讀作意動用法,在上下文的邏輯上更順暢。以前使用的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對‘師道注作‘以道為師。即學道。”[1]

    毋庸諱言,把“吾師道也”的“師”注解為“學習”,這是詞的兼類,“師”是動詞;把“吾師道也”的“師”注解為“以……為師”,這是詞類活用,“師”是名詞的意動用法。經(jīng)過研讀,筆者不同意趙老師的說法,主要原因在于其混淆了詞的兼類和詞類活用的區(qū)別。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師說》的相關(guān)段落: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此段大致說了兩個問題:“古之學者必有師……終不解矣”是說學者有老師的重要性;“生乎吾前……師之所存也”是說自己選老師的標準。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詞的兼類和詞類活用的區(qū)別。

    詞的兼類是指某些詞可以兼屬兩類或三類別的詞類。例如:

    例(1)的“知”是“知道”,是動詞;例(2)的“知”是“知覺”,是名詞。也就是說,“知”既可作動詞,又可作名詞,這是關(guān)于“知”的詞的兼類的情形。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充當別的詞類。例如:

    例(3)的“夫人”原本是名詞,這里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夫人”;例(4)的“客”原本是名詞,這里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客”。也就是說,“夫人”和“客”在句子中臨時充當了別的詞類,這是“夫人”和“客”的詞類活用。

    雖然詞的兼類和詞類活用是兩種不同的語言現(xiàn)象,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即某一個文言詞既用作此類詞,又用作彼類詞。因此,在教學中,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它們的區(qū)別往往認識不清。例如:

    例(5)的“堅”,原本是形容詞,這里用作名詞。例(6)的“益”,原本是動詞,這里用作形容詞。那么,哪一個是詞的兼類,哪一個是詞類活用呢?這是一個不說不知道的問題。

    在教學中,筆者總結(jié)出兩個方法,可以幫助明確詞的兼類和詞類活用的區(qū)別。

    第一,看詞義的變化情況。[2]這里所說的詞義的變化,是指某一個文言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與其基本義(或基本意義)相比,有無明顯的變化。如果有明顯的變化,這個詞就屬詞的兼類;如果無明顯的變化,即詞的原有的意義并未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適應(yīng)的詞的意義,這個詞則為詞類活用。我們以之為尺度,試著對例(5)的“堅”和例(6)的“益”進行分析。

    例(5)的“堅”,原本是形容詞,義為“堅硬”,這里用作名詞,義為“堅硬的鎧甲”?!皥杂驳逆z甲”與“堅硬”相比,詞義無明顯變化。因此,我們推斷,它是詞類活用。例(6)的“益”,原本是動詞,義為“水漫出來”;這里用作形容詞,義為“富裕,富足”?!案辉?、富足”與“水漫出來”相比,詞義有明顯變化。因此,我們推斷,它是詞的兼類。

    第二,看詞典的義項情況。這里所說的詞典的義項,是指某一個文言詞在常用詞典中有無相關(guān)的讀音和講法。如果有相關(guān)的讀音和講法,這個詞就屬詞的兼類;如果無相關(guān)的讀音和講法,這個詞則為詞類活用。我們以之為尺度,試著對例(5)的“堅”和例(6)的“益”進行分析。

    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例(5)的“堅”有一個讀音、兩個義項:“jiān①堅硬,堅固;②堅持。顯然,其中沒有“堅硬的鎧甲”的義項。因此,我們推斷,它是詞類活用。例(6)的“益”有一個讀音、七個義項:yì①水漫出來;②富裕,富足;③增加;④利益,好處;⑤副詞。更,更加;⑥副詞。漸漸地;⑦[益州]古地名,在今四川一帶?!盵3]顯然,其中既有“水漫出來”的義項,又有“富裕,富足”的義項。因此,我們推斷,它是詞的兼類。

    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某一個文言詞是詞的兼類還是詞類活用,區(qū)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而從詞義的變化情況和詞典的義項情況來對它們進行區(qū)別,是簡捷明了的方法。當然,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使問題容易解決一些,有時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差錯,但一般不至于越看越茫然。

    再次,我們來看一下如何注解“吾師道也”的“師”。

    聯(lián)系文意來分析,韓愈認為老師有三個作用:傳道、授業(yè),解惑。所謂“道”,是指儒家學說;所謂“業(yè)”,是指儒家經(jīng)典等知識;所謂“惑”,是指道與業(yè)兩方面的疑難問題。顯然,老師的三個作用有主次之分,總體呈現(xiàn)遞減態(tài)勢?!拔釒煹酪病?,表明韓愈處在求學的最高層級。為了“師道”,哪管有道的人是貴是賤,是長是少,只要道在誰身上,誰就是我的老師。顯然,“師道”應(yīng)該是“學習儒家學說”,而不是“以儒家學說為老師”。

    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師”有一個讀音、五個義項:“shī①二千五百人為一師;②老師;③效法,學習;④樂官,樂師;⑤獅子?!盵4]那么,其中的義項能否注解“吾師道也”的“師”呢?顯然,“師”的第③個義項“效法,學習”能注解“吾師道也”的“師”。另外,“效法,學習”與“二千五百人為一師”相比,詞義有明顯變化。因此,我們推斷,“吾師道也”的“師”是詞的兼類。

    從上下文意、詞典義項和詞義變化等三個方面來分析,筆者認為,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對“吾師道也”的“師”的注解“學習”是妥當?shù)摹?/p>

    總之,區(qū)別一個文言詞是詞的兼類還是詞的活用,具體做法就是,按照它的一般意義和用法來理解,在上下文中講得通,它就應(yīng)該是詞的兼類;反之,它就可能是詞類活用。例如:“皆指目陳勝?!保ā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凑铡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目”的義項,“看”在上下文中講得通,因此它是詞的兼類?!疤聘D慧褒,始舍于其址?!保ā队伟U山記》)按照《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舍”的義項,無一在上下文中講得通,因此它是詞類活用。“舍”,原本是名詞,義為“客舍”;這里用作動詞,義為“修建客舍”?!靶藿蜕帷迸c“客舍”相比,詞義無明顯變化,符合詞類活用的特點。

    常言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造成學生三怕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一些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師關(guān)于語文的“常識”講得太少,“玄學”講得太多。如何注解一個文言詞,本來查查詞典就能一清二楚,偏偏之乎者也搞得一頭霧水。要消除學生“三怕”,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師要學會以簡馭繁。不然,“其為惑矣,終不解矣”,其為怕矣,終不消矣。

    【參考文獻】

    [1]趙文建.《師說》兩則注釋辨正[J].語文報·高中教研版.2022(11).

    [2]郭錫良、何九盈、曹先擢、蔣紹愚.古漢語講授綱要[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2.

    [3] [4]《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8.

    (作者單位:夏松平,安徽宿松第二中學;劉佳倩,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

    猜你喜歡
    兼類常用字詞類
    現(xiàn)代韓國語兼類詞表征研究
    ——以《新國語詞典》(第5版)為例
    外國語文(2021年4期)2021-09-16 07:17:50
    基于統(tǒng)計的《HSK詞匯等級大綱》動名兼類詞標注研究*
    關(guān)于常用字覆蓋率統(tǒng)計算法的研究
    用詞類活用法擴充詞匯量
    基于語料庫“隱秘”的詞類標注初步探究
    從成語中學習詞類活用
    基于“字本位”理論再談漢語詞類問題
    根字練習(十九)
    基于統(tǒng)計和規(guī)則的常用詞的兼類識別研究
    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兼類問題——由現(xiàn)代漢語形容詞的兼類談起
    文教資料(2012年32期)2012-08-15 00:42:55
    潼南县| 广东省| 农安县| 英山县| 齐齐哈尔市| 揭阳市| 南通市| 察隅县| 奉化市| 迁西县| 紫金县| 琼中| 漾濞| 翼城县| 柳江县| 司法| 疏勒县| 盐津县| SHOW| 普陀区| 永城市| 丰都县| 玛沁县| 三河市| 杭州市| 武穴市| 长沙市| 台山市| 大理市| 交城县| 仙桃市| 广州市| 周口市| 永修县| 上虞市| 土默特左旗| 嘉善县| 营口市| 怀安县| 康乐县| 八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