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yù)測理由
了解名家,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體會他們的感受,進行一場不分年代、不分年齡的心靈對話,你會發(fā)現(xiàn),名家與你的距離漸漸縮小……中考閱讀題中,名家與名作的出鏡率很高,尤其是關(guān)于名家的文章和傳記,是中考命題的重點內(nèi)容。欣賞名家優(yōu)美動人的作品,感悟名家做人處世之準則,對于考生來說非常重要。
文本閱讀一
臧克家:詩比人更長壽
◎余 瑋
①“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p>
②念過中學的人,沒有誰不熟悉這段詩句。中國當代詩壇大師臧克家的《有的人》教育了幾代人。
③臧克家從小生活在一個詩的王國,家庭的文化氛圍很濃。父親和祖父都好詩,他的庶祖母給他講《聊齋》,說《水滸》,話《西游記》,“這些故事,常引出我同情的眼淚和美好的幻想?!标翱思矣谰靡膊荒苣邕@些在心上打上的深深的印記。
④臧克家喜歡整天跟窮人的孩子在一起,“我同情他們,熱愛他們。童年的一段鄉(xiāng)村生活,使我認識了人間的窮愁、疾苦和貧富的懸殊。他們的純樸、刻苦、良善深深的影響了我……我的脈管里流入了農(nóng)民的血。我高興,有人說我是‘農(nóng)民詩人’。不錯,我是‘泥土里的人’。”
⑤1923年,在山東省立第一師范,臧克家接受到“五四”新文學思潮的影響。這時期,他讀的新詩很多,也寫了不少詩作。1930年,臧克家被國立青島大學破格錄取。這期間,在聞一多先生的指導(dǎo)下,他以難民、洋車夫、漁翁等一些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為著筆點,創(chuàng)作了不少好詩。并于1933年出版了轟動一時的詩集《烙印》。朱自清評曰:“從臧克家開始,我們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農(nóng)村為題材的詩。”
⑥臧老經(jīng)歷了20世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shè)的全部過程,入過學,打過仗,隨軍采訪,主編雜志……這種生活境地、職業(yè)的變更,令他有了更豐富更鮮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這些,觸發(fā)了他的靈感。激情勃發(fā)的臧克家,由“農(nóng)民詩人”成了“人民詩人”。
⑦臧老的床頭高高的排放著一摞摞書刊,上面少不了他的圈圈點點或評論。他歷來嗜書如命,到老年卻自覺心里空虛,因此更以補課的心情拼命讀書。他每天用于讀書的時間不少于全部活動的三分之一,孤燈夜讀,思接千載,名篇佳作,會心動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樂趣。
⑧他不僅讀,而且寫。其中,不少文章文情并茂,精辟獨到,頗有見地。臧克家從不想自己“來日無多”,只是筆耕不輟,依舊詩涌成潮,雖在文壇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顆跳動的詩心充滿活力。他從未停止過寫作,即使是在病魔纏身、臥床不起的情況下,也仍不放下手中的筆。他把寫作視為與病魔斗爭的一種手段,進入九秩仍堅持天天定時伏案工作。近年,他還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詩文欣賞集》《臧克家序跋選》《放歌新歲月》,并主編了《毛主席詩詞鑒賞》等書籍。盡管因為年長,作品數(shù)量大為減少,但詩的內(nèi)涵卻愈加醇厚。詩作《我》寥寥10字,卻滾熱發(fā)燙:“我/一團火/灼人/也將自焚?!边@詩是他性格、人格的寫照。
⑨詩人還有一個特別而又不特別的愛好,那便是喜愛跟孩子在一塊。老先生已經(jīng)走過了99個春秋,雖經(jīng)歷了世間滄桑,飽覽了人生百態(tài),但晚年的他依然童趣不失、笑聲爽朗。以前每次散步,小朋友見到了他,總是老遠就“臧爺爺”喊個不停。他們的臧爺爺也樂于與他們在一起捉迷藏或踢沙包,這時候,臧老也變成了“老天真”。在孩子們中間,他成了“孩子王”,童心十足。詩人甚為關(guān)心兒童事業(yè)的發(fā)展:在“希望工程”剛開始啟動時,他便長期資助甘肅武威市失學女孩常清玉;中國少年兒童活動中心破土動工,他得知后無償捐獻了自己剛收到的10000元著作稿酬……
⑩臧克家,一個與詩并轡而行的名字,一個和他的詩同樣光輝著的名字,像明亮的星斗,高懸于中國詩壇的天空。臧克家當年為紀念魯迅而作的《有的人》,今天,用來送別詩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選自《大地》,有刪改)
訓(xùn)練
1.文章在開篇和結(jié)尾引用《有的人》中的詩句,請結(jié)合文本簡析這樣寫的作用。
答:
2.文章說臧克家由“農(nóng)民詩人”變成了“人民詩人”。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概括其轉(zhuǎn)變歷程。
答:
3.文章題目說:“詩比人更長壽?!闭埥Y(jié)合臧克家的生活經(jīng)歷,談?wù)勗鯓映删妥吭降乃囆g(shù)人生。
答:
文本閱讀二
我所見的葉圣陶
◎朱自清
①第一次與圣陶見面是在民國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終是個寡言的人,大家聚談的時候,他總是坐在那里聽著。他卻并不是喜歡孤獨,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聽著。至于與人獨對的時候,自然多少要說些話;但辯論是不來的。他覺得辯論要開始了,往往微笑著說:“這個弄不大清楚了。”這樣就過去了。
③他又是個極和易的人,輕易看不見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著的《晨報》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從家里捎來給我看;讓我隨便放在一個書架上,給散失了,當他和我同時發(fā)現(xiàn)這件事時,他只略露惋惜的顏色,隨即說:“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慚愧著,因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閱歷世故,嬌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書,那邊學校當局要我約圣陶去。圣陶來信說:“我們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這是冬天?!彼麃砹?,教我上車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車站這一類地方,是會覺得寂寞的。他的家實在太好了,他的衣著,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個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離不開家里人,必須離開家里人時,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著;孤獨在他簡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時,本來是獨住一屋的,卻愿意將那間屋做我們兩人的臥室,而將我那間做書室。這樣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樂意。在校時各據(jù)一桌,我只預(yù)備功課,他卻老是寫小說和童話。初到時,學校當局來看過他,第二天,我問他,“要不要去看看他們?”他皺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焙髞硎冀K沒有去,他是最反對形式主義的。
⑤那時他小說的材料,是舊日的儲積;童話的材料有時卻是片刻的感興。如《稻草人》中《大喉嚨》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們都醒在床上,聽見工廠的汽笛;他便說:“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經(jīng)想好了,來的真快呵?!蹦瞧乃囆g(shù)很巧,誰想他只是片刻的構(gòu)思呢!他的稿子極清楚,每頁至多只有三五個涂改的字,他說他從來是這樣的。每篇寫畢,我自然先睹為快;他往往稱述結(jié)尾的適宜,他說對于結(jié)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說月報》;照例用平信寄。我總勸他掛號;但他說:“我老是這樣的。”他在杭州不過兩個月,寫得真不少,教人羨慕不已。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過上海,許多熟朋友和我餞行,圣陶也在,那晚我們痛快地喝酒,發(fā)議論;他是照例地默著。酒喝完了,又去亂走,他也跟著。到了一處,朋友們和他開了個小玩笑;他臉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著。圣陶不是個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別人,能諒解別人。那晚快夜半了,走過愛多亞路,他向我誦周美成的詞,“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沒有說什么;那時的心情,大約也不能說什么的。我們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這一回特別對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覺的人。他家雖住在上海,而起居還依著鄉(xiāng)居的日子;早七點起,晚九點睡。有一回我九點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燈,關(guān)好了門。這種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對的。那晚上伯祥說:“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毕肫饋碚媸遣恢鯓痈兄x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沒有上南方去。
(選自《朱自清散文集》,有刪改)
訓(xùn)練
1.文中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圣陶始終是個寡言的人”?
答:
2.說說你對第④段中畫線句子的理解。
答:
3.文章第⑤⑥段詳寫了什么內(nèi)容?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兩部分內(nèi)容?
答:
4.為什么本文的標題是“我所見的葉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葉圣陶”?
答:
【姚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