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繆華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教育信息化也引起了越來越多教師的重視。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形式,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引入不僅能夠豐富教學資源,而且可以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具有探究性,從而落實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但是在初中的信息化教育發(fā)展還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需要得到教師的足夠關注。
關鍵詞:初中;教育信息化;教學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思維成長的關鍵時期,學生開始習慣于使用邏輯思維思考問題,在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上有著很大的優(yōu)勢。因此,初中教育對學生的終身成長起到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的知識自主探究提供支撐的作用,使學生可以將更多的目光放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上來,從而達到啟發(fā)學生智慧的目的。教師應當從學生的實際成長需要出發(f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來開發(fā)初中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路徑,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一、初中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現狀
首先,信息化教育資源的利用率比較低。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信息化教育資源的挖掘,而發(fā)達的網絡更是為教師的信息化教育資源挖掘提供了重要的幫助。但是在實際的初中教學中,卻有很多教師依賴于固有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經驗,一個課件經常會用很久,很難主動地更新教學資源,導致了空有資源卻得不到利用的問題。
其次,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技能掌握比較單一。在現階段的初中教育中,還是有很多教師習慣于僅僅使用多媒體設備作為信息技術教學工具,對于幾何畫板、虛擬實驗軟件等其他基技能的開發(fā)利用程度很低,導致信息技術并沒有真正地走進初中課堂。
二、初中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有效路徑
1.開發(fā)信息化資源,豐富備課手段
備課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而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備課的方式一般是查閱教材以及課程標準,很少使用其他的資料,導致即便過了多年,還是有很多教師在使用原先的資料。在教育信息化的幫助下,教師可以從教材出發(fā),利用網絡來獲取海量的備課資料,同時還可以在網絡上方便快捷地和其他地方的教師進行交流,了解其他教師備課的思路,擴寬自身的備課視角,從而得到更好的備課結果。
此外,在新課程改革的環(huán)境下,結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來實現師生共同備課。在過去,備課是教師的“個人秀”,而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只有讓學生有機會充分地表達出自身的意愿,才能夠讓教師真正地抓住學情來備課。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于信息技術來邀請學生一同完成備課,讓學生將自己的意見準確、高效地傳遞給教師,從而使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學到自己感興趣并且需要的知識,提升備課的質量。
2.打造多元化課堂,提升學生興趣
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主動參與,尤其是對正處在青春期的初中學生而言,沒有興趣的課堂很難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效。因此,在初中教育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打造多元化的課堂,激活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興趣。
比如,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來實現課堂導入。初中階段的學生還是習慣于以形象思維作為主要的認知方式,但是我們教授的很多知識都是抽象的,難以讓學生直接接受和理解,從而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但是通過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課堂導入,將抽象的知識用直觀生動的圖像、優(yōu)美的音樂等展現出來,則可以有效地降低學生的畏難情緒,使學生產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再比如,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來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用直觀的影像資料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起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進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教學評價信息化,優(yōu)化評價結構
在過去的初中教育中,教師大多是以結果性的評價作為評判學生學習成果的主要依據,導致教學充滿了功利性,學生很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因此,要想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建立一個全新的教學評價機制是當務之急。而信息技術在這方面同樣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來記錄學生學習的過程,用大數據來體現學生的成長進步情況,從而給出科學的評價,讓教學評價集中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來,從而使學生收獲學習的成就感。
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檔案袋評價,用信息技術在學生每次課堂測驗中的成績、學生完成的每一個作品等以圖片、音頻等形式保存下來,在一段時間之后再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從而發(fā)現學生進步的速度以及還存在著的缺陷??傊?,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擁有的優(yōu)勢,使用信息技術來提升教學評價的公平性,實現教學評價結構上的優(yōu)化設計。
結語:在新課程改革的環(huán)境下,初中教師要對教育信息化的影響形成正確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成長需要,開發(fā)有效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道路,讓信息技術真正地成為促進初中教育深入改革的有效工具。教師要形成開放的教育觀念,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的獨特規(guī)律,將信息基礎和傳統(tǒng)教學手段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打造出更加高效的新型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余玉成.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農村初中教學管理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20.
[2]陳純槿,郅庭瑾.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均衡發(fā)展態(tài)勢與走向[J].教育研究,2018,39(08):12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