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釋
孟子曾言:“吾善養(yǎng)浩然之氣”,良好的修養(yǎng)更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倡導的高尚品格和正確的待人處事之道。在浮躁的世事中,保持一顆沉穩(wěn)的心,遇事不慌亂,時刻懷抱感恩與謙虛;保持一顆平常心,順境中不驕傲自滿,低谷時不消極逃避;保持一顆赤誠的心,永葆對生活的熱愛,學會理解和包容,人生才會變得坦然超脫。
劉禹錫——陋室中見修養(yǎng)
唐貞元年間,劉禹錫任監(jiān)察御史,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后,他被貶為和州通判。
按照規(guī)定,通判應該住三間三廈的屋子,但當時的和州縣令是個奸詐小人,見劉禹錫被貶而來,就對他百般刁難。在半年之內,劉禹錫被迫搬了三次家。第一次被安排在城南,面江而居,但劉禹錫絲毫不埋怨,反而寫了兩句詩:“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焙椭葜h知道后很生氣,又把他遷到城北只有一間半的屋子里。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又寫了兩句詩:“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蹦俏恢h見他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再次派人把他調到城中,給了一間只能容納一桌、一椅、一床的屋子。面對頗為勢利的縣令,劉禹錫憤然寫下了《陋室銘》,并請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門前。
解讀
劉禹錫在被貶之后并沒有憤世嫉俗或是消極度日,而是不斷適應新的環(huán)境,表現出雖身處逆境,卻安之若素的樂觀精神;面對他人的刁難,他更是以一篇《陋室銘》彰顯了自己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個人修養(yǎng)和高雅脫俗的生活志趣。
蘇軾——寬容豁達的胸懷
蘇軾在鳳翔府擔任判官時,與在商洛擔任縣令的章惇結為好友。兩人經常在一起談詩論詞、結伴同游,關系極為親密。然而世事無常,因為“新舊黨爭”,兩人站在了對立面。宋哲宗即位后,章惇受到重用,對舊黨展開報復,蘇軾也被貶到了偏遠的惠州。但生性豁達的蘇軾沒有表現出抑郁、痛苦的情緒,而是隨遇而安,在此地教書育人,還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為報詩人春睡足,道人輕打五更鐘”等詩句。結果惹怒了章惇,再次被貶到了更加偏遠的儋州。
等到徽宗即位,章惇失勢被貶,蘇軾卻被重新啟用。章惇的兒子章援給蘇軾寫了一封信為父親求情,蘇軾立即回信說:“某與丞相定交四十余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所增損也……”在回信中,他不僅毫無報復之言,也沒有奚落之語,表現出寬容、豁達的胸懷。
解讀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晚年更被一貶再貶,生活困苦。面對昔日好友、今朝政敵的打壓和迫害,蘇軾沒有沉湎于消極、痛苦的情緒,而是以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來對待不幸,展現出堅定、曠達的精神。在章惇失勢之后,蘇軾非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寫信寬慰他的親人,更表現出他不計前嫌、寬容豁達的胸懷。
張英——謙和禮讓成就歷史佳話
清朝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在老家桐城的府邸與吳家相鄰,兩家的院落之間有條供人們出行的小路。吳家建新房,打算把這條路給占了,但是張家認為這樣自家比較吃虧,所以不同意。兩家爭執(zhí)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張家人一氣之下,就寫了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就在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碎喠T,明白了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了三尺地。這就是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
解讀
謙和禮讓的精神自古為人們所推崇,張英用自己寬厚、禮讓的處世態(tài)度,化解了一場水火不容的鄰里糾紛,“六尺巷”成為了寬和、謙讓美德的見證。如今,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更加需要將這種寬容禮讓的精神發(fā)揚光大。
周恩來——堅守修養(yǎng)要則
周恩來總理45歲生日時,在紅巖村八路軍重慶辦事處參加南方局機關的整風學習。當地的同志們?yōu)樗麥蕚淞斯献印⑺透恻c,想給忙碌的周恩來一個驚喜。但他婉轉而堅決地謝絕了大家,只是簡單地吃了一碗面條,就回到辦公室,親筆撰寫了200余字的《我的修養(yǎng)要則》,以明心志。
在《我的修養(yǎng)要則》中,他強調“習作合一”,主張把“學習”“鍛煉”“實踐”統(tǒng)一起來,認為好的自我修養(yǎng)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周恩來的一生都是在這樣的嚴格要求中度過的。
解讀
《我的修養(yǎng)要則》是周恩來總理留我們的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產。它仿佛是一面鏡子,透過它,我們看到了周總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更高標準,也看到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的人格光輝和修養(yǎng)魅力。今天,在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途中,仍然要堅持這種精神。
季羨林——永懷關愛與責任
20世紀50年代,季羨林在北京大學講授語言學。一天,一名學生向他借一本語言方面的書籍,但這本書是僅存的孤本,稍有污損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面對學生渴求的目光,季羨林不忍心拒絕,便讓他一個星期后再來。一個星期之后,學生來取書,季羨林遞給他一沓厚厚的信紙,上面寫滿了蠅頭小楷。他歉疚地對學生說:“很對不起,這本書的原本我不能借給你,因為太珍貴了,我打算以后捐給國家。萬一損壞,對國家不好交代,你一定可以理解我的做法。這本雖然是我的手抄本,但基本上一字不錯、一字不落,是可以一用的?!睂W生聽到后,萬分震驚,連連向季羨林鞠躬致謝。
解讀
作為學者,季羨林對于珍貴的古籍孤本非常愛護,其認真負責態(tài)度令人感動;作為老師,他不忍拒絕一個求知的學生,不惜花費巨大的精力抄寫書籍,真正做到了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為學嚴謹而處事平易,季羨林先生的品質著實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