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楓 中國傳媒大學
受黑格爾辯證法、馬克思主義關系理論和結構主義的影響,法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布爾迪厄提出了“場域理論”。他認為“場域”是“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是在某一個社會空間中,由特定的行動者在相互關系網絡中所表現(xiàn)的各種社會力量和因素的綜合體”。在場域里面有兩個重要的東西,一是資本,資本是構筑社會的必需品,社會中的個體都在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升資本所占的比重;二是慣習,慣習生成和統(tǒng)籌實踐,并且使其朝著結構化的方向發(fā)展。針對當前時代背景下媒介所處位置與新聞場之間的關系問題,布爾迪厄卻有些忽視。
作為一個全新的分析視角,“場域理論”適宜去解釋一個宏大的場面,可以處理碎片化微觀個體的關系,也比較容易去處理變遷,結合布爾迪厄忽視的媒介技術,場域理論可便于對其行動者進行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討,同時也為探索影視批評場域中的主體、客體和媒介之間的復雜關系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2020年后,波及全球的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帶來了整個世界媒介環(huán)境的變化和藝術生產所負載媒介的變化,加快了中國的網絡化進程,也催生了新的文化景觀,如消費文化等。為迎合我國社會文化轉型的必然趨勢,影視批評也應當進行融合拓展,以應對文化發(fā)展。
影視批評作為一種特殊的話語現(xiàn)象,它的發(fā)生與媒介形式密不可分。根據傳播學給出的“媒介”概念,媒介主要是指“介于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用以傳遞、負載、延伸特定符號和信息的物質實體,包括報紙、雜志、書籍、電視、電影、廣播、網絡等及其生產、傳播機構。”當下以互聯(lián)網為依托的數字媒介已經發(fā)展成當下中國影視批評的主要渠道,多種批評形式崛起,例如視頻影評、B站的彈幕與評論區(qū)等。在影視批評日益泛化的同時,影視批評與影視消費之間的聯(lián)系也越來越緊密。
場域是一個沖突和競爭的博弈空間,基于不同媒介的影視批評場域應是百家爭鳴,在彼此的對話與爭論中促進影視批評的發(fā)展。但是在后疫情時代,“數字媒體革命”擴大了電影消費的范圍,使其不僅著眼于電影和電視觀看,而且還關注電影和電視觀看之外的各種輿論,包括評論、八卦等,這些都被包含在影視消費環(huán)節(jié)中,影視批評也已成為娛樂和消費的對象。
綜上,后疫情時代的媒介技術變革不僅在傳播過程上拓展了中國的影視批評場域,更從其主體、功能等多個層面促進中國影視批評市場的轉型。
數字媒介技術的變革對影視批評來說不僅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媒介環(huán)境,更會促使其本身的屬性與慣習發(fā)生改變,影視批評習慣的改變又會影響行動者在其場域中所處的位置,“行動者”雖然不是場域理論中最主要的部分,但作為場域中的發(fā)生主體,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影視批評的“行動者”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數字媒介為影視批評場域的批評主體提供了新的話語空間,將影視批評與受眾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如b站、抖音、微博、微信,甚至各大機構與平臺所研發(fā)的APP應用等。今天的影視批評在受眾的日常生活中,在一個全媒介的話語空間中繼續(xù)進行,影視批評場域的準入門檻降低,以專家學者為首的主要藝術批評行動者不得不調整慣習,以便于在新的場域中尋求自己的立足點,部分轉向迎合大眾審美的角度,通過引發(fā)轟動效應來提高文本的曝光率,從而達到批評利益的最大化。
根據批評形態(tài)大致能將批評行動者分為學院派批評者、媒體批評者、網絡影評者。作為影視批評行動者,其主體原本保持的穩(wěn)定性逐漸降低,批評實踐也成了圍繞“人類”本身進行的活動。因此本文所提到的當代影視批評中存在的問題,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人本身的問題。
傳統(tǒng)學院派批評者的影視批評具有學理性,并不以吸引人作為目的,重在利用理論模型或框架闡述,因此普通觀眾和讀者難以接受。非學院派批評者觀看影視作品的目的一般僅僅是娛樂放松或融入社交圈,其偏好與目的和學院派批評者經常沖突。學院派批評者不肯向自己眼中的庸俗、膚淺以及低級的審美低頭,且其言論時常淹沒在網絡海洋中,只能在焦慮中面對傳統(tǒng)影視批評自身話語權威的喪失。
首先,媒介的革新和消費文化的侵襲,使得影視批評不得不朝更被大眾所接受的形式轉變,其專業(yè)性和學術性降低,同時在商業(yè)化的侵入下,影視批評也具備了商品屬性,供影視消費者進行選擇,在很大的程度上,廣度與深度的減弱讓影視批評已經成了市場營銷的一種手段,它讓步或轉移,為向市場性、消費性、新聞性、廣告性傾斜,以犧牲科學性和審美性為代價,被消費性招安,迎合新聞性。
其次,一系列影視批評倫理問題加劇了公信力的流失,比如網絡影評者的話語暴力和話語倫理,其中不乏盲從于被資本收買的人。這一系列問題都推動了當代影視批評的無理性化與無序化。
首先,應重點加強電影批評主體的建設。學院派批評者的影視批評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從長遠來看與其他兩類不應對立,而應在互相啟示中發(fā)展。堅持精英文化值得肯定,但若學院批評者積極應對實踐中的問題,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批評范式,一是能夠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與實踐積累,二是能夠引導受眾提高鑒賞能力,三是可豐富影視理論的受眾研究與實踐部分,從長遠來看利于整個影視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同時在影視批評場域中難免有見解、評價、認可或反駁,學院派批評者應堅守對影視創(chuàng)作的認知,在信息錯綜復雜的年代保持真我,維系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魄力,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引導,將批評的視野經由學術性、專業(yè)性轉變?yōu)槿粘I钪衅胀ù蟊娍蓞⑴c的類型,讓普通觀眾也可作為影視批評的受眾群體。
其次,應規(guī)范非學院派批評者的價值取向。對于當今時代的媒體批評而言,尊重客觀真實的批判精神與誠懇的批判態(tài)度成了必需品,冗雜的主觀立場容易造成媒體批判具有明顯的傾向性。與此同時,立足于鮮明的思想立場、以理性思維進行合理批判,也有助于影視批評的良性發(fā)展。
影視藝術批評是藝術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可以有效地協(xié)調文化藝術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可以對批評行動者、批評主體以及與其關聯(lián)的媒介產生影響,在影視批評的傳播過程中,不僅滿足了文化藝術消費市場的需求,同時也可構建某種“國家形象”,讓其受眾通過藝術環(huán)境下建構的“國家形象”來認知國家、民族和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取向。因此,對于影視批評場域中出現(xiàn)的問題,應予以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重構新秩序。具有良好秩序的影視批評場域,能營造良好、和諧的文明鑒賞環(huán)境,提升國民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與精神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