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公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當前,隨著衛(wèi)星技術、數(shù)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進步,以及這些技術在廣電、通信領域的全方位滲透與應用,傳統(tǒng)媒介的界限漸漸模糊,新媒體形式層出不窮,媒介終端可實現(xiàn)功能逐步強大。媒介與消費者的互動更加充分,傳媒產業(yè)正以日益豐富的信息娛樂元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媒體融合作為新時代傳播模式的更新,已經為廣大受眾所接受。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需要突破傳統(tǒng)工作方式,迎合新媒體發(fā)展的迫切要求。
眾所周知,新媒體有效拓展電視民生新聞的獲取渠道,傳統(tǒng)民生新聞由職業(yè)爆料人提供內容,或者向普通群眾搜羅新聞,導致新聞內容主要由街巷小事、突發(fā)事件等零散內容構成。同時,普通群眾通過熱線求助也成為傳統(tǒng)民生新聞的獲取方式,從而快速為爆料人提供援助,而記者主動出擊挖掘民生新聞也是一種方式,但因民生新聞難以用明確的標準予以界定,因而一條新聞價值只能交由記者本身加以判斷,這就對記者的個人能力以及職業(yè)素養(yǎng)提出極高的要求。適應媒體融合的新發(fā)展趨勢,電視新聞記者要認真分析現(xiàn)今采訪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拓展思路,迎難而上,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提升采訪工作技巧,使新聞采訪工作適應媒體融合的新發(fā)展趨勢。隨著手機、互聯(lián)網的快速崛起,電視民生新聞信息源逐漸被拓展,例如手機鏡頭的便利性能夠讓每個人成為“兼職記者”,可能記者還未能將材料上報至上級,新聞內容就早已在網絡中傳播開來,可以理解為身處新聞現(xiàn)場的信息記錄者都在履行新聞記者的職責,他們隨意組成的信息源正在為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進行報道。由此可知,新媒體對豐富信息源做出極大的貢獻,報道角度、新聞素材的多樣性也絕非傳統(tǒng)媒體所能比擬。
雖然社會快速發(fā)展豐富電視民生新聞,但各類問題也層出不窮。娛樂行業(yè)充斥于各個領域,電視民生新聞也不例外,娛樂板塊占比越來越高,針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力度快速衰減,因商業(yè)化而導致社會公正性下滑直接引導普通群眾的信任感驟降,這便導致電視民生新聞未來發(fā)展受阻。
目前,公共新聞依然成為電視民生新聞的中大優(yōu)勢,這是由于電視民生新聞早已摒棄傳統(tǒng)新聞模式,不再局限于針對內容的客觀記錄、解決群眾需求等方面,而是挖掘過往目光所無法觸及的視覺盲點以及思維死角,吸引社會關注,最終晉升為能夠被大眾所熟知且共同解決的事件。上述便是所謂的新民生,電視民生新聞已不僅作為解決問題的渠道,它存在的目的是為普通群眾和政府部門搭建橋梁,提升群眾生活的關注度。當然,公共新聞屬于理想化,現(xiàn)階段的電視民生新聞還具有相當大的差距,畢竟要落實以新聞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目標,民生新聞僅僅是一個開始。
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入,民生新聞已經與中國國情密不可分,它極大地突出民本意愿,它的真實面貌是通過政治文明來強調民生新聞的民生屬性,進而實現(xiàn)貼近社會、貼近人民的愿景?!?860新聞眼》于二〇〇三年開播,其呼吁公共新聞的行為風靡整個新聞行業(yè),民生新聞朝著公共新聞改革的道路被公眾所熟知,這類特殊的公共性轉向,既顯著延伸民眾的含義,從民眾概念演化為公眾概念,又有效拔高民生新聞的內容價值,由貼近屬性轉變?yōu)橹匾獙傩?,在公共領域范圍奠定根基。而從新聞內容的選取來看,民生新聞的內容選取規(guī)則、廣度以及題材均有明顯轉變,例如題材地域性程度降低,全國性顯著體現(xiàn),這便有效打破地域限制,為廣大受眾拓寬眼界,能夠接受到具有普遍意義且同類型的典型案例。這項針對公共領域的研究,放大民生新聞的邊界,強化群眾監(jiān)督功能,避免不同聲音導致的惡性后果,更為已達到瓶頸的民生新聞創(chuàng)造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
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互聯(lián)網新媒體的一大特征在于不同主體之間存在自由、平等的溝通,任何一方可以在多種端口獲得期望的信息服務,且能夠突破地域以及時間限制,隨時隨地表達內心想法,從而在眾多的思維交織中擦出火花,實現(xiàn)精神需求,并通過反反復復的交流、更新,對新聞內容加以重構。更可貴的是,通過互聯(lián)網無壓力的溝通方式,普通群眾更愿意主動參與公共事務,新聞的話語權已然不再局限于政府官員或者媒體人員,而是向普通群眾加以過度,而市民掌握對公共事務的決策權,其更容易站在基層角度審視問題、解決問題。
民生新聞發(fā)展過程中遭遇諸多艱難險阻,期間不斷尋求突破,期望將報道角度朝著公共角度轉變。所謂公共新聞,是美國流行的新聞與媒介的衍生物,新聞推廣者會以組織者的身份參與公共事務處理中,激發(fā)社會討論,制造各類活動,旨在解決問題。而電視民生新聞轉變?yōu)楣残侣劦倪^程中,以《1860新聞眼》為經典案例,它為新聞媒體與普通群眾搭建一座橋梁,推動群眾共同參與社會事務的思考和處理,這一轉變是正向的、積極的。然而,因長期以來電視公共新聞被街巷瑣事、市井新聞所纏身,因而對公共話題的深入探索變得尤為漫長,在現(xiàn)有基礎上實現(xiàn)對社會民主化進程的推動,是當今電視民生新聞亞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
二十世紀初,公共新聞正式在國內被普及開來,此時電視民生新聞正遭遇推廣困境,因新聞內容煩瑣,且反復報道同類型題材,導致大量的媒體資源被浪費,觀眾緣驟降。后續(xù),部分新聞過分追求高收視,而摻雜負能量、黃色暴力等原因,進而嫌棄輿論熱潮,但卻完全背離正向引導的理念,甚至在為普通群眾發(fā)聲期間產生矯枉過正的情況。上述問題的誕生正是因為缺乏引導社會的理性思維,從而限制民生新聞發(fā)揮正向的輿論導向作用。
媒體融合時代是新媒體大放異彩的時代,通過互聯(lián)網,人們可以接受到形形色色的資訊和信息,過去只能通過電視節(jié)目來接收外界信息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因此,媒體融合時代就要求電視民生新聞巧妙運用采訪技巧,來提升新聞的有效價值,讓觀眾在充斥網絡良莠不齊的各種資訊中看到優(yōu)質新聞資訊,接受正確輿論引導。這種努力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電視新聞記者要轉變觀念,拋開對電視載體的依賴,將自己的采訪工作放到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去發(fā)掘、去打造和去提升。既然是媒體融合,就得有新意,讓人有眼睛一亮的感覺。電視新聞記者要結合當下受眾的需求和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創(chuàng)新新聞傳播模式,用扎實的新聞采訪功底,結合創(chuàng)新的傳播方式,吸引受眾的眼球,讓受眾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看到更多經得起推敲、具有正能量的新聞采訪報道,從而形成對社會正確的認知。
在當今新媒體時代,新技術層出不窮,電視民生新聞要善于利用這些新技術、新手段來提升采訪工作技巧,為采訪工作助力。相關新聞單位也要為提升電視新聞記者采訪技巧提供技術支持,讓其在新技術的支持下提升采訪質量,推動新聞事業(yè)發(fā)展。新技術手段包括把新聞報道以電視為主要載體轉向多媒體平臺等,讓電視新聞記者的嘔心瀝血的新聞報道能夠為更多受眾所發(fā)現(xiàn)、所接納、所贊賞。這也是實現(xiàn)電視民生新聞記者價值的有效手段。
綜上可知,隨新媒介的誕生,傳統(tǒng)電視民生新聞遭遇空前打擊,要想真正落實媒介融合策略,則需要從選題范圍、報道角度和引導方向三個維度加以優(yōu)化,將電視民生新聞轉變?yōu)楣残侣?,實現(xiàn)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