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 本刊編輯部 圖 / 杳山月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何謂漢服?
嚴謹學術(shù)版:漢服,全稱“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又稱漢衣冠、華服,是從黃帝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qū),以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明顯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和配飾體系。
濃縮精華版:漢服=漢族人民的傳統(tǒng)服飾,并非特指漢朝的服裝。
在歷史長河中,漢服歷經(jīng)自然的款式演變,也歷經(jīng)人為的歷史斷代;接收吸納過外族的服飾元素,也對周邊民族的服飾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漢服逐漸復興,重新走入人們視線的今天,我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我們民族服飾本來的、正確的樣貌,從而喜愛它、親近它、傳承它、弘揚它。如同《國家寶藏》中所說:希望未來有一天,不需要過多的解釋,人人都知道我們古代服飾的準確樣貌。
請循著這條時間線,和我們一起回望漢服的千年歲月,感受華夏服飾的風華。
文 / 叮當
漢服起源于黃帝時期,自“垂衣裳而治”開始,黃帝時期是“華夏衣冠”,也就是“漢服”的起源時期。后世不斷改良以及豐富完善,遂形成了我們的漢服文化。
衣裳(cháng)類
又稱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服裝形制之一。上衣交領(lǐng)右衽,下裳一片式圍合,皆以帶結(jié)系,這也是漢服最基本的特征。秦漢之后,男子深衣制逐漸取代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逐漸只作為禮服存在,后世更是成為男子最為嚴肅的最高禮服。
其實,秦漢時期,服飾已經(jīng)具有了很明顯的階層和職業(yè)特征,人們往往通過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就能推測他的職業(yè)和官階。考古學家通過對考古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畫像分析得出,漢朝時的文人形象都頭戴大高帽、長袍寬袖、腰間束帶,這種裝扮一般適合文人集會等正式場合,如果要做別的事情,就要換上相對應的衣服。
深衣
深衣指把上衣和下裳連成一體的長衣服,雖分開裁剪,但是上下縫合,有將身體深藏之意,因為“被體深邃”,所以得此命名。服飾整體上呈現(xiàn)出雍容典雅的風范,長及曳地,行不露足。深衣對后世影響頗深,之后各個歷史時期的衣服形制上都能找到深衣的影子。
從款式上看,深衣分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兩種。曲裾是衣服的后片衣襟接長,加長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衣時,三角形的衣襟幾經(jīng)轉(zhuǎn)折,繞至臀部,然后用腰帶系束。直裾是將曲裾上環(huán)繞的衣襟取消,采用方形平直的衣襟樣式。
此外,深衣的衣領(lǐng)也別具特色,通常用交領(lǐng),領(lǐng)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果穿了幾件衣服,每層領(lǐng)子必露于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稱為“ 三重衣”。
敲黑板,直裾和曲裾是衣物的部位名稱,只是服飾形態(tài),而不是形制,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才是對形制的稱呼。
襌(dān)衣
襌衣,就是輕薄無內(nèi)襯的單衣。迄今為止,歷史上最著名的襌衣,要屬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那件“西漢直裾素紗襌衣”,這件由紗制成的薄如蟬翼的時尚單品,重量只有49克。折疊后,可以被放進一個小小的火柴盒,其主人是當時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辛追。
有了文字的詳盡描述,我們再用數(shù)據(jù)證實一下這件衣物的輕盈。
絲織學上對織物的蠶絲纖度有一個專用計量單位,叫旦(全稱:旦尼兒),每九千米長的單絲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數(shù)越小,則絲纖度越細。經(jīng)測定,素紗襌衣的蠶絲纖度只有10.2旦至11.3旦,而現(xiàn)在生產(chǎn)的高級絲織物也還有14旦,足見當時繅紡蠶絲技術(shù)的高度發(fā)展。
這么輕薄的衣服,既不保暖,也不遮羞,應該怎么穿呢?很多學者推斷,素紗襌衣是一件外衣。在那個年代,在衣服外再罩上這么一件薄如蟬翼的透明襌衣,讓里面衣物上綺麗的花紋若隱若現(xiàn),可謂是有一種別致的美感。
晉制漢服給人的印象大概就是“魏晉風度”了,這一時期,男子著裝力求輕松、自然、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整體呈現(xiàn)出優(yōu)雅和飄逸的風格。那個時代的頻繁戰(zhàn)亂,給百姓帶來苦難,但也給了各民族在服飾上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的機會。
裲(liǎng)襠(dāng)
也作兩襠,一般做成兩片,前面遮胸,后面擋背,肩部用另外的織物或者皮革連接起來,腰間再用皮帶扎束,形狀像現(xiàn)在的背心?!把o襠”最初為內(nèi)衣,魏晉以后,逐漸出現(xiàn)“裲襠”外穿的現(xiàn)象。將士們在穿“裲襠”鎧軍裝時,里面穿的就是“裲襠衫”,以防磨損皮膚。裲襠有單、夾的區(qū)別。
衫
和襦的形制基本一致,單層,與襦區(qū)別在顏色和使用方式上,衫于內(nèi)衣之上貼身穿打底用,顏色單一,無裝飾,多為白色。
襦
提到漢服,我們常聽到襦裙的說法。事實上,襦與裙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上襦下裙。晉制漢服中的上衣稱為襦,襦是短衣的泛稱,不過膝,可厚可薄,是一年四季的必備單品。冬天,穿上帶夾絮的襦,保暖程度不亞于裹著一件小棉襖。夏天天氣太熱,穿上單層的上衣即可。此外,還有一種雙層,但沒有納絮的襦,叫作袷(jiá)襦,適合春秋時節(jié)穿。
晉制上襦最大的特點就是有腰襕(lán),這是上襦衣擺的位置拼接出來的一塊布,側(cè)邊不開叉,可同色也可以異色。有兩種穿法,一是厭腰穿法(即裙掩衣,衣服塞入裙中),二是外出穿法(衣掩裙,衣服露在裙外),第二種穿法,異色腰襕就會顯得更加亮眼。
晉制漢服還有一種半袖的款式,也就是外層上襦是半袖的款式。《釋名·釋衣服》中記載:“半袖,其衣袂飄飄,襦而施袖也?!痹陔S葬的衣服疏中也有“故紫綾半裕一領(lǐng)”的記載,這個半裕,據(jù)專家分析就是指的半袖。
此外,時尚的古人還會在半袖的袖口處用精致的緣飾作為點綴,為整套衣服增添幾分甜美的氣息。這種款式后流行于隋唐時期,成為當時女性追逐的時尚潮流。不管是壁畫,還是出土的文物,都能看到唐朝的女子身著半袖上衣。
交窬(yú)裙
交窬,是一種剪裁方式,其名稱出于北京大學藏秦代簡牘《制衣》。學者研究后認為交窬是一種斜裁方式,其手法就是將一塊長方形的全幅布料對角斜裁,形成直角梯形的形狀。
那么制作裙身時,應當如何拼縫?有人說是直角和直角拼,斜線和斜線拼接,也有人說是直角和斜線拼接。學者們梳理了《禮記》《朱子家禮》《深衣考誤》等文獻,并結(jié)合從江陵馬山一號墓、長沙馬王堆等出土的相關(guān)文物發(fā)現(xiàn),“雖都涉及斜裁法,但卻各不相同”。出土實物更多地反映出衣物所有者的實際情況,不同于書中理想化的設(shè)計。交窬裙裁制工藝也是如此,使用交窬這種斜裁手法其實并沒有固定的角度,其角度的大小會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調(diào)整,以使其更加適合人體穿著。交窬裙最終的裙形傾向于A形,寬松飄逸,所以這種裙子對于很多下半身比較豐滿的人來說是非常友好的。
而且,交窬這種裁剪方式幾乎貫穿了中國的服飾史,早自戰(zhàn)國時代,晚至清代的各種服飾,都可以找到它的痕跡。
想提醒小伙伴們的是,魏晉風≠晉制。晉制是漢服的形制,而魏晉風是衣服的風格。魏晉風起源于幾年前某商家做的魏晉風流服裝系列,這個系列主要特點就是輕薄飄逸,非常適合拍寫真,深受女士喜愛。隨后許多商家跟進,逐漸形成了“魏晉風”?!帮L”這個詞,同“和風”“古風”類似,指的是一種風格,而并非真的是魏晉時期的服飾。
文 / 桃子茶
唐代是中國古代經(jīng)濟最鼎盛的時期之一,經(jīng)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大繁榮,人們更加注重自由、個性。這個時期的漢服,在延續(xù)漢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包容和融匯了不少異域服飾的元素,不斷推陳出新,漢服的發(fā)展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并為后世帶去深遠影響。借由初唐到中晚唐的服飾變化趨勢,我們也能窺見當時社會風氣的逐步開放。一起來看看唐代“時尚人士”衣柜里的流行單品吧!
幞(fú)頭
唐代男子流行裹幞頭,乍看上去,幞頭很像一頂帽子,但它其實是一塊方形的頭巾,用來裹住頭發(fā),方便日常活動。之所以唐代的幞頭會呈現(xiàn)出前低后高的形狀,是因為人們在里面放了一個用桐木和藤草做成的硬塊,名叫巾子。每次穿戴時,需要先將巾子放在頭頂,再用布帛裹系。不過,人們總是能找到“偷懶”的辦法,所以唐代中后期開始流行起“硬裹”幞頭,也就是將布帛直接固定在巾子上,不用裹系,穿脫方便。后來,幞頭還演變?yōu)闉跫喢?,成為古代官員的代表符號。
半臂
半臂是唐代男子穿的一種短袖分裁接襕衣物,有對襟、套頭、翻領(lǐng)或無領(lǐng)的樣式,主要穿在汗衫與外衣中間。隋朝時,半臂在宮廷內(nèi)非常流行,受到內(nèi)官、女史等人群的追捧,到了唐朝初期,半臂成為一種宮廷常服,同時傳至民間,更為普及。女子穿著的類似衣物被稱為半袖,半袖領(lǐng)口一般較為寬大,可以露出脖頸處的皮膚,有各種不同的領(lǐng)型和樣式。
帷帽
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古裝美人輕輕撩起帽檐的白紗,露出姣好容顏的名場面,半遮半掩的神秘感也為美貌加了分。這種形狀像斗笠,帶有網(wǎng)簾的帽子就是帷帽,女子騎馬出行或者外出遠行時,可以用以抵擋風沙的侵襲,也能防止路人窺視其面容。帽檐垂下來的網(wǎng)簾叫作帽裙,最初帽裙非常長,可以遮蔽全身,后來,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在唐高宗李治統(tǒng)治時期,帽裙就已縮短到頸部,只遮住面容。等到開元盛世,女子們出行時干脆脫掉帷帽,露出發(fā)髻,或者仿效胡人,戴形狀奇特、色彩艷麗的胡帽。
間色裙
受隋代的影響,唐朝初期流行窄小修身的上衣搭配裙裝的造型,纖細又極具風韻。裙裝流行由不同顏色的布料拼縫起來的長裙,又叫間色裙。間色裙制作起來比純色裙麻煩很多,費工費料,但因為做工精美,所以深受貴族女子的歡迎,她們還會在裙子上點綴各種裝飾。到唐高宗后期,世風漸趨奢靡,貴族女子用大量昂貴絹帛制作裙子的行為引發(fā)了人們的不滿,于是,當時還是皇后的武則天帶頭穿起了“七破間裙”(破代表裁片數(shù)),減少布料消耗,響應唐高宗提倡節(jié)儉的召令。
當時,女子習慣將上衣的下擺束在裙腰里面,裙子可以齊腰或齊胸穿,裙長及地,顯得下半身比例修長,再配上一條迎風飄舞的披帛,看上去飄逸靈動、風姿裊娜。為了方便走路,她們還會在穿著長裙時搭配履頭很高的鞋子,先讓履頭勾住長裙的下擺再邁步,避免被絆倒。同時還有疊穿的風尚,流行在長裙外再疊加一條短裙,非常時髦。到了盛唐,人們的心態(tài)更加開放、包容,服裝的款式和風格也隨之改變,寬松肥大的裙子得以流行。
文 / 于典
宋代,被譽為“東方的文藝復興”。戰(zhàn)亂結(jié)束、天下太平、“崇文抑武”,天時地利人和使得當時藝術(shù)、文化、思想空前繁榮。唐代奢華張揚、艷麗開放的審美理念逐漸被淘汰,宋代獨特的“儒雅”審美形成。文人墨客被推至社會金字塔頂端,他們的穿衣風格、審美取向成了百姓們模仿學習的對象,人們穿上同款服裝,紛紛把自己包裝成“文化人”。
頭巾
頭巾在宋代迎來了歷史上第二次大流行。宋代文人士大夫以戴頭巾為雅,百姓爭相模仿,頭巾成了當季最潮裝飾。頭巾花樣繁多,有東坡巾、諸葛巾、華陽巾、逍遙巾……其中,在宋代比較流行的是東坡巾。東坡巾又名烏角巾,是以黑紗羅制成的有棱角的角巾,相傳是由蘇東坡改良而成。在現(xiàn)代更為著名的應該是諸葛巾,也被稱為綸巾,由粗絲編制而成。
價格方面,近年來,中國甘薯淀粉進口價普遍低于出口價,且差價基本穩(wěn)定在0.5美元/kg左右.2017年,其他淀粉的平均進口價和出口價分別為0.60美元/kg和1.15美元/kg,出口淀粉產(chǎn)品價格優(yōu)勢顯著.其他面食粉絲的平均進口價卻高于出口價,前者為1.55美元/kg,后者僅為1.39美元/kg,如圖7所示.
圓領(lǐng)袍
宋朝繼承并發(fā)展了唐代的圓領(lǐng)袍,并將其改良為衣身兩側(cè)開衩,增強了實用性,更便于活動。宋代圓領(lǐng)袍大致可分為?(guì)袍和襕袍兩種。?袍為常服,官員在私下場合以及普通百姓在平時生活中都可穿著。襕袍為公服,頸兩側(cè)有護領(lǐng),腰束帶,圓領(lǐng)袍衫的下擺處加了一橫襕,這道橫襕是對古時上衣下裳形制延續(xù)的體現(xiàn)。作為公服的圓領(lǐng)袍,對于顏色、配飾及布料都有嚴格的講究,只有高級的官員才能穿著紫色或緋色。從質(zhì)地上來說,官員可穿錦質(zhì)圓領(lǐng)袍,而普通百姓只能穿布制袍,且只有黑白二色。
宋制漢服除了在形制上追求儒雅、質(zhì)樸,在花紋上也同樣強調(diào)“天人合一”,鳳、鵲、鹿、靈芝、牡丹等有吉祥寓意的圖案被大量應用,梅、蘭、竹、菊這“四君子”更是因為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而頻繁出現(xiàn)在服飾上。可以說,在宋朝,文人士大夫都是時尚“帶貨達人”,只要跟著他們穿搭,就絕對能成為最“in”的“文化人”。
抹胸
據(jù)傳抹胸始于南北朝,在唐宋時盛行,宋代的抹胸與唐相比更拘謹和保守,顏色花樣也以樸素、淡雅、含蓄為主。目前發(fā)現(xiàn)的宋代抹胸主要有兩種,一種為長條形的寬幅狀,簡單來說就是一塊長長的寬布,可遮住胸和背;另一種是只可遮胸,不能遮背的形制,只有前片,沒有后片。抹胸搭配褙子,襯托出女性的窈窕身姿,更有弱柳扶風、我見猶憐的美感。
衫
衫,起源于東漢末年,是外衣的一種,為一種對襟單衣,袖口有窄有寬。按長度可分為長衫和短衫,長衫可長至腳踝,短衫長度不過膝。宋代女子所穿的衫子,以輕薄的面料為主,顏色淺淡、質(zhì)樸,常穿于抹胸之外。蘇軾在《菩薩蠻》中就有寫“輕衫罩體香羅碧”,可見衫子的至輕至薄。
褙子
褙子是最具宋代特色的服裝形制,男女老少都喜歡穿褙子。從便利性上考慮,它樣式多為對襟、窄袖、腋下開衩且前后襟不縫合,便于勞作和行動;從審美上考慮,褙子不系帶,不扣鈕,任其敞開,穿著效果纖細修長。在褙子里搭配抹胸和衫,含而不露,露而不裸,既滿足了審美需求,展示了女性的美麗與氣質(zhì),又不失莊重和素雅。女性褙子可作為日常服飾,也可作為禮服正裝,真可稱得上是宋代時尚搭配的“萬金油”。
百褶裙
百褶長裙,褶皺多且密,多以輕薄布料做成,走動時裙衫飄動,仙氣十足,就如宋朝文學家蘇軾的詩中所寫:“百疊漪漪風皺,六銖縱縱云輕?!彼目钍娇煞譃閮煞N,交疊式和合圍式。交疊式百褶裙的腰身很寬,圍于腰上,裙面會有大面積的交疊,不會露出內(nèi)里,實用性較強,不只是女性,連宋代男性都未能抗拒這種潮流,出土的文物便是最好的證據(jù)。而合圍式百褶裙腰身較小,穿著時剛好能圍住腰身,在行動時會露出內(nèi)搭。宋代女子將它作最外層的罩裙,走路時裙擺上下開合交錯,層層疊疊,別有一番韻味。
文 / 依然
明制漢服以漢族傳統(tǒng)服裝為主體。明太祖朱元璋“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力圖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對漢族的影響。明制漢服既傳承前朝服飾的傳統(tǒng),又有創(chuàng)新形制,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點。
曳撒與貼里
曳撒與貼里都屬于明制漢服中常見的男裝形制。
曳撒是一種長衣式服裝,長袖且袖窄,領(lǐng)式有方有圓,上衣與下裳相連,上有橫褶,下有豎褶。曳撒原是內(nèi)臣服裝,后來士大夫交際宴會也常穿著。貼里則是一種腋下系帶的袍,在明代士人中很受歡迎。曳撒與貼里都分為上下兩截,區(qū)別在于曳撒前襟分裁,腰部以下為馬面,有擺;貼里前襟、后襟均分裁,下身為褶裙,無擺。
今天我們看到的曳撒與貼里大多以“飛魚服”造型呈現(xiàn),如影視劇里的錦衣衛(wèi)穿的就是飛魚服。飛魚服的形制可為曳撒或貼里等,但服裝上的花紋必須為“飛魚”。
在明代,飛魚服是賜服之一,是次于蟒衣的一種榮重的服飾。飛魚之名源于其紋樣——類似蟒形,有魚鰭、龜尾,還有兩角。這是一種虛構(gòu)的紋樣,按《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載:“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貍(或曰龍魚似貍一角,貍作鯉)?!币驗槟茱w,所以亦名飛魚。
襖
襖是一種有襯里的上衣,按長短可分為長襖和短襖,不過膝蓋的是短襖,過膝則為長襖。襖的領(lǐng)型有交領(lǐng)、方領(lǐng)、圓領(lǐng)和豎領(lǐng)等。其中,豎領(lǐng)大襟又稱立領(lǐng)斜襟,是一種創(chuàng)新形制,明代中期開始出現(xiàn),并在后期流行。明代還一改用帶束系服飾的傳統(tǒng),開始于衣服顯眼處大量使用紐扣,如方領(lǐng)對襟就是以前襟的紐扣作為主要系結(jié)物之一。琵琶袖在明代流行,袖身大而袖口小,腋部較窄,形狀像琵琶的弧線。琵琶袖既美觀,又不影響肘臂的屈伸,收緊的袖口也更便于日常活動。
比甲
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lǐng)的對襟馬甲,衣身兩側(cè)開衩,衣長一般到臀部或膝部。比甲是明代的流行服裝,一般穿著于衫襖之外,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便寫道:“視之,不甚修長,衣絳紅,外襲雪花比甲?!弊鳛橐环N承上啟下的服裝,比甲不僅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裲襠衫(背心式服裝)、唐代的半臂(半袖上衣)有淵源,還傳承至今演化發(fā)展為馬甲,成為我們的日常穿著服裝之一。
馬面裙
馬面裙兩側(cè)打褶,中間有一段光面,稱為“馬面”。常見的馬面裙,裙身兩片布前后交疊,裙頭相連成一片;裙子兩側(cè)打褶,褶子無固定數(shù),通常為3~5對。明制馬面裙通常以襕紋為裝飾,襕紋即裙子上橫向的裝飾。馬面上一般有膝襕(在膝蓋處)和底襕(在底邊)兩條襕紋。長襖開始流行后,由于看不見膝襕,裙襕便逐漸變成膝襕窄而底襕寬,甚至只有底襕了。馬面裙裙擺寬大,行走之間裙褶輕動、襕紋翻覆,十足典雅美麗。
妝花長襖雍容華貴,繡花短襖婉約可愛,織金馬面步步生蓮。明制漢服既可端莊典雅,亦可明麗活潑,還可瀟灑帥氣,可謂是“可鹽可甜、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