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肩雕"/>
楊晨希 聶 洧 張長流
(1.北方民族大學(xué)生物科學(xué)與工程學(xué)院,國家民委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型及應(yīng)用重點(diǎn)實(shí)驗(yàn)室,銀川,750021;2.寧夏觀鳥協(xié)會,銀川,750011;3.銀川市西夏區(qū)紅尾鴝保護(hù)協(xié)會,銀川,750021)
2019年11月21日,于賀蘭縣東部濱河濕地(38°32′56″N,106°30′52″E)觀察到1只白肩雕(圖1),經(jīng)查閱相關(guān)文獻(xiàn)資料[1-10],確定該鳥為寧夏鳥類分布新紀(jì)錄。
白肩雕(Aquilaheliaca)又名御雕,是大型猛禽。體長73—84 cm。體羽黑褐色,頭和頸較淡,肩部有明顯的白斑,在黑褐色的體羽上極為醒目,很遠(yuǎn)即可看見,這是區(qū)別其他雕的主要特征?;钑r(shí)兩翅平直,滑翔和翱翔時(shí)兩翅亦不上舉成‘V’字形;同時(shí)飛翔時(shí)尾羽收得很緊,不散開,因而尾顯得較窄長。幼鳥頭皮黃褐色,背具黃褐色斑點(diǎn),飛翔時(shí)尾常散開成扇形。虹膜紅褐色,幼鳥為暗褐色,嘴黑褐色,嘴基鉛藍(lán)灰色,蠟?zāi)ず椭狐S色,爪黑色[1]。
白肩雕被列入《國家重點(diǎn)保護(hù)野生動物名錄》,保護(hù)級別為Ⅰ級;還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列為稀有物種[1]。白肩雕還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7年 ver 3.1-易危(VU)[11]。國外分布于歐洲中部到蒙古,冬季于非洲、印度越冬。國內(nèi)指名亞種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地區(qū),有時(shí)遷徙時(shí)見于東北部沿海省份,越冬于青海湖周圍、云南西北部、甘肅、陜西、長江中游及福建和廣東。每年少量至香港[3]。
白肩雕棲息于開闊原野,顯得沉重懶散,在樹樁上或柱子上一待數(shù)小時(shí)。從其他猛禽處搶劫食物[3]。本次見到的白肩雕所處的位置在賀蘭縣東部濱河濕地的農(nóng)田中。在農(nóng)田中的灌溉渠邊有一排柳樹,其中一棵柳樹上面有一棄用的喜鵲(Picapica)巢,白肩雕站在喜鵲巢上。肩有白羽,頭皮黃褐色,背具黃褐色斑點(diǎn),以此推斷為白肩雕的亞成鳥。在隨后的幾次觀察中,均再沒見到白肩雕。白肩雕屬于大型猛禽類,飛翔能力強(qiáng),活動范圍大,可能是遷徙路過,在當(dāng)?shù)厥欠駷樵蕉€需要更多的資料證明。
白肩雕所處的位置介于濱河大道與黃河之間,這里河流、樹林、農(nóng)田和荒漠草地縱橫交錯(cuò),生境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高。雖然觀察到白肩雕的時(shí)間是冬季,但部分水面一直沒有結(jié)冰,觀察到了多種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鳥類有大鴇(Otistarda)、灰鶴(Grusgrus)、環(huán)頸雉(Phasianuscolchicus)、綠翅鴨(Anascrecca)、普通秋沙鴨(Mergusmerganser)、赤麻鴨(Tadornaferruginea)、白鷺(Egrettagarzetta)、蒼鷺(Ardeacinerea)、夜鷺(Nycticoraxnycticorax)、漁鷗(Larusichthyaetus)、楔尾伯勞(Laniussphenocercus)、珠頸斑鳩(Stretopeliachinensis)、灰斑鳩(Streptopeliadecaocto)、灰椋鳥(Sturnuscineraceus)、大嘴烏鴉(Corvusmacrorhynohus)、蘆鹀(Emberizaschoeniclus)、白頭鵯(Pycnonotussinensis)、太平鳥(Bombycillagarrulus)、喜鵲、灰喜鵲(Cyanopicacyanus)、北紅尾鴝(Phoenicurusauroreus)、賀蘭山紅尾鴝(Phoenicurusalaschanicus)、白喉紅尾鴝(Phoenicurusschisticeps)、赤頸鶇(Turdusruficollis)、山噪鹛(Garrulaxdavidi)、銀喉長尾山雀(Aegithaloscaudatus)、山麻雀(Passerrutilans)、普通朱雀(Carpodacuserythrinus)等鳥類;小型哺乳動物有小家鼠(Musmusculus)、灰倉鼠(Cricetulusmigratorius)和草兔(Lepustolai)等。白肩雕主要以嚙齒類(Odentia)、野兔、雉雞、石雞(Alectorischukar)、鵪鶉(Coturnixjaponica)、野鴨、斑雞等小型和中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為食[1],此處的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或?yàn)榘准绲裉峁┝素S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