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娟
經典的文言文文質兼美,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很多,作為教師有必要深入思考怎樣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興趣,汲取文言文中的精粹為我所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從文言文的語言品析入手是比較有效的途徑,品味其語言,學習其寫法,以經典文言文的閱讀來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借鑒文言文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逐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水平和現(xiàn)代文寫作水平。
一、通過閱讀文言文,增強審美體驗,激發(fā)寫作興趣
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言文閱讀中獲得審美體驗,學習文言文優(yōu)美的語言、高雅的情趣、健康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等,從閱讀中獲得心靈觸動,激發(fā)寫作的欲望。
如我們在學習《桃花源記》一課時,在通譯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分析這篇文章的真切而朦朧的敘事美,以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描寫美的興趣?!短一ㄔ从洝返拿溃紫让涝谧匀画h(huán)境,美在桃花,美在流水,美在這里的一花一木,“落英繽紛,芳草鮮美”,是何等美好的畫面。其次,它的美,美在這里的小農社會,生活安康,心情舒暢,“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安靜自足的生活是一種美。第三,美在有一點神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為什么是仿仿佛佛的呢?美就美在不是很清晰,美就美在別有洞天。這里的人人情關系和諧,這里的人們生活從容自如,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淳樸的人情,從容自如的心態(tài),是那樣撲朔迷離又真切生動,是真切生動與撲朔迷離的統(tǒng)一,是偶然親歷與不可重現(xiàn)的統(tǒng)一。這種美的境界不但有現(xiàn)實的價值,而且有歷史的價值。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美也無處不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的這種美,可以延伸到生活中來,讓孩子們去發(fā)現(xiàn),去體驗,去描繪。
二、通過閱讀文言文,體會不同風格,拓展寫作視野
文言文既是古人個人情感經歷的外在體現(xiàn),也是文人洞察社會觀察生活的思想結晶。因此,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學生要主動發(fā)現(xiàn)文言文中的深刻思想,體驗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文言文的不同特點,拓展寫作視野,在比較中閱讀,在比較中拓展,在比較中提高。
我們可以學習《小石潭記》寫景敘事的“移步換景”的寫法,抓住特征,細致描繪,情景交融,景中傳神。移步換景的方式可以將景物一層層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石潭,充滿了探奇的情趣,逐漸為人們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對景物的細致描寫最精彩的是“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彼杏昔~或動或靜,精靈可愛;同時也通過游魚寫出了潭水的清澈,動靜結合、正側面描寫,短短幾句話,水的清澈魚的可愛清晰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我們也可以對比閱讀,在比較中尋找相同文體的不同特點,體會文章的不同風格,學習不同的寫作思路,開闊學生寫作的視野,在學習中不斷明晰個人的寫作思想,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潛移默化中把借鑒的經典名篇的寫法融進自己的寫作中,融進自己的思想里。
三、通過閱讀文言文,學習寫作方法,提升寫作能力
教材編寫者精選的文言文都是寫作的典范,我們可以跟學生一起梳理,歸納具體的寫作方法,以供學生在具體的寫作中借鑒。具體到寫作,課本中的文言文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優(yōu)秀的方法。
我們可以學習《桃花源記》的白描手法,語言通俗流暢,明白如話,敘寫情事,如口說家常;描繪人物,如面對朋友。明代許學夷說,陶多用“晉宋間語。靖節(jié)耳目所濡,故不覺出諸口耳”(《詩源辨體》)。在當時一味講究辭藻、雕琢字句、形式主義蔚然成風的氛圍中,陶淵明以清新樸實的語言描繪的理想境界,可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然而這種自然的語言不是隨意寫來的,它是經作者仔細推敲、苦心琢磨的結果。例如,寫桃源人見到武陵漁人后,作者用“乃大驚”三字,就既寫出了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又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從閱讀入手,通過閱讀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多角度多方式指導學生閱讀文言文,培養(yǎng)語感,借鑒學習,真正將文言文“典雅優(yōu)美”融入自己的思想中,體現(xiàn)在寫作上,這樣才能真正將文言文的精髓傳承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