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周兆海清楚地記得自己隨綠澤畫院初到張家樓時的情形,“到處都是泥濘的道路,村里還有陳舊的草房?!蹦鞘?003年,這里還不叫達尼畫家村,只是當?shù)厝耸煜さ拇竽鄿项^村。他們在一座小學的舊址上安置下來,十幾個老師的工作室陸續(xù)成立,“建立了根據地”。
十幾年的時間過去了,如今的達尼畫家村早已翻天覆地,村民們住進了樓房,專門為藝術家們準備的別墅區(qū)也越來越熱鬧。人們在這里能夠看到的藝術作品,也從最初單純的油畫擴展到書法、國畫、陶瓷等等。
2015年,葉建明初到達尼畫家村時,就驚嘆于這里濃厚的文化氣息。三年之后,在當?shù)卣叩闹С窒?,葉建明也把自己的陶瓷工作室搬進了畫家村。這位20世紀80年代就到景德鎮(zhèn)從事陶瓷創(chuàng)作的福建藝術家,一度致力于地方文化的復興工作。從景德鎮(zhèn)到膠南再到張家樓,他也面臨不小的挑戰(zhàn)?!霸牧系牟煌瑫硪幌盗械淖兓?,從石料的采集、粉碎到燒制,都需要重新進行考量。而靠海的青島與靠山的景德鎮(zhèn)之間巨大的外部環(huán)境差異,也會給燒制帶來不可預知的變化?!?/p>
搬入達尼畫家村之前,葉建明更多的從事以瑯琊窯為主題的地方文化復興工作。如今,他開始更多專注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他正將大珠山、小珠山等西海岸當?shù)卦兀谌氲阶约旱奶沾蓜?chuàng)作中。
對于越來越多藝術家的到來,以及隨之而來的張家樓發(fā)展方向的變化,周兆海與他所在的綠澤畫院也在思考?!按謇锏乃囆g氛圍越來越濃郁,達尼正在從油畫村變成名副其實的畫家村,整體帶動藝術文化的發(fā)展?!敝苷缀1硎?,“我們正在籌建開工新的美術館和學術交流中心,未來,它們會與老的美術館一起構建藝術綜合體。為組織學術展覽和藝術人才培養(yǎng)提供更大的空間?!睙o論從個人還是綠澤畫院的發(fā)展而言,順勢而為都是周兆海一直遵循的,讓畫家村從以往單純的商業(yè)性向學術性轉變,是他們與當?shù)卣餐Φ姆较颉?/p>
葉建明在把自己的事業(yè)搬到畫家村的同時,也把家安到了這里,如今他的兩個孩子都在當?shù)刈x書。而本就出生在青島,已經在張家樓生活了近20年的周兆海幾乎成了一個地道的“村里人”。而張家樓的目標,就是讓更多的藝術家來到這里,讓人和藝術同時在這里“安家”。無論他們來自哪里,既然決定在張家樓“安家”,他們自然也就成為當?shù)匚幕囊徊糠?,再也無法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