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芳 江月蓉
摘? 要:當前體育游戲設計與實施的不足,很大原因在于對游戲及“學練三個一”的價值及機制未能充分理解。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一則投擲類游戲的設計與拓展,提出“學練三個一”視角下追求游戲價值最優(yōu)化的七條設計理路。從教材、單元、學情三要素及“學練三個一”進行游戲結構化的頂層設計,從游戲鏈、情境鏈、動作體能鏈、認知思維鏈、文明文化鏈的“五鏈”建設進行游戲結構化的具體設計,以實現游戲的綜合育人功能。
關鍵詞:游戲;價值;學練三個一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12-0009-04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游戲”被普遍運用。尤其是浙江省推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明確提出“學練三個一”策略[1],更凸顯了游戲在課堂中的分量?!皩W練三個一”指在課的基本部分,按照“一個單一身體練習、一個組合練習、一個游戲或比賽”的模式進行學練方法的設計。其中,在組合與游戲(比賽)中均應包含前述的單一身體練習。但不可回避的是,當前體育課中的游戲設計,普遍表現出以下不如人意之處:一是游戲與主要學習內容關聯性不足,未能體現出“學練三個一”的結構性、遞進性,“為了游戲而游戲、為了熱鬧而熱鬧、為了氛圍而氛圍”;二是游戲的結構化特征不明顯,同一單元課時之間或是學期內各種游戲之間關聯性、遞進性不足,游戲設計隨意散亂;三是游戲的教育價值未能充分體現,特定規(guī)則、特定情境的設計與兒童的學習和發(fā)展有脫節(jié);四是游戲的競賽性偏強,趣味性不足,將比賽等同于游戲,缺乏思維與行動的挑戰(zhàn)(如直覺判斷、思維決策、行動選擇等);五是教師普遍反映對“學練三個一”中游戲的價值內涵、設計路徑等較為迷茫,對傳統(tǒng)游戲缺乏改造升級再創(chuàng)編的能力。出現上述問題,關鍵還在于教師對“為什么設計游戲、通過游戲要達成什么”等本源性問題認識不足。所以,有必要對“學練三個一”的價值以及游戲的本質特征做深入剖析。
一、“學練三個一”視角下游戲價值的再認識
(一)“學練三個一”價值再認識
作為浙江省十幾年課程改革的主要成果——《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省綱要》),其重大意義在于較為充分地回答了“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怎么評價”這五大課程與教學問題,并明確了行動路徑。其中,作為“一堂體育課七條基本要求”中最核心的內容“學練三個一”,主要針對課堂基本部分給出“單一身體練習、組合練習、游戲(或比賽)”的學練方法模式。這一模式,強調每個練習的設計要體現核心、關聯、遞進等結構上的關系,以“單一身體練習”為主體內容,該內容要通過組合、游戲(比賽)等形式,不斷改變練習的動作、環(huán)境、任務,增加練習的難度,將單一身體練習置于項目化、主題式的學練環(huán)境下,形成知識的結構化、條件化、情境化。改變以往“單一技術在單一環(huán)境下的重復學練”,真正關照到學生運動能力以及思維力等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圖1)。
(二)游戲特征與價值的再認識
生物學觀點認為,游戲是一種“剩余精力的宣泄”。心理學觀點認為,游戲是一種有意識的自欺從而帶來的自滿自足。教育學關注的不是兒童何以游戲,而是游戲被用來做什么。而胡伊青加則從文化-歷史學的角度,指出人就是游戲者,文明是在游戲中并作為游戲而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游戲對人具有教化功能[2]。
關于游戲的特征,胡伊青加生動且全面地概括為以下幾點:1.一切游戲都是自愿的活動,是事實上的自由。2.游戲不是“日?!被颉罢鎸崱钡纳睿恳粋€兒童都“只是假裝的”,但并不妨礙以最大的認真從事游戲。3.游戲具有詭秘性,生動體現在“喬裝打扮”中。4.游戲是緊張的。緊張意味著不確定、危急,意味著要做出決斷并從而結束游戲的努力,且游戲越具有競賽的特征就越緊張激烈,考驗著游戲者的機敏。緊張還能賦予游戲者以倫理價值:勇氣、耐力、應變能力以及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光明正大。5.游戲創(chuàng)造秩序,它就是秩序,對秩序最微小的偏離都會“破壞游戲”。6.一切游戲皆有規(guī)則,具有絕對的約束力,不允許有破壞者、欺騙者。7.游戲促進團體的形成。游戲的特征歸納為圖2。
圖2? 游戲的特征要素
上述言論雖指向廣義的游戲,但對本文“體育游戲”同樣具有啟示意義。兒童天生就是游戲者。在游戲中,兒童興致勃勃且全神貫注地去發(fā)現、探究、交往,生發(fā)出無窮的樂趣、技能、勇氣、智慧。運動的本質也是游戲性。參與者在運動中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相互競爭、斗智斗勇、設法取勝,無論輸贏都是身心上的充分釋放、享受乃至升華。
概括而言,游戲對于兒童,既是剩余精力的合理宣泄、情緒上的自滿自足,同時也促進認知與思維的發(fā)展、動作與技能的成熟、情感與意志的生發(fā)、規(guī)則與秩序的養(yǎng)成、團體歸屬的樂趣與榮辱——游戲反映了發(fā)展,游戲鞏固了發(fā)展,游戲能夠導致發(fā)展。正如皮亞杰強調的,兒童在游戲中不易學習新的技能,但可以練習和鞏固新近獲得的技能,否則許多新掌握的技能就會迅速喪失[3],這一觀點也有力支撐了“學練三個一”中的游戲設計。
二、“學練三個一”的游戲案例
(一)案例背景
以“水平二原地側向投擲方法與游戲”單元為例,該單元共計8課時:技術維度1課時,重點學習側向投擲中的準備姿勢、蹬地轉身、快速揮臂等動作方法,體驗良好的動作結構與用力模式;體能維度5課時,通過多種練習方法,提高側向投擲動作質量以及發(fā)展速度、快速力量、協(xié)調等體能水平;運用維度2課時,通過多種情境式游戲,使學生能在運用環(huán)境下自主選擇側向單手肩上投擲、正面肩上投擲、單雙手拋擲等動作,以表現多樣且成熟的投擲動作模式以及相應的能力素養(yǎng)、思維與情意品質等。
本單元按照《省綱要》提出的“技術、體能、運用”三個維度進行設計,運用維度主要使用“游戲法”展開教學。而“三個一”作為更下位的課堂學練方法,同樣需要設計各類游戲,意味著整個單元需要相當數量的游戲。本案的設計就是力圖從一節(jié)課的游戲擴充到一個單元,追求單元與課時相融合的結構化設計。
(二)游戲設計:陣地攻擊搶奪戰(zhàn)
本案以“陣地攻擊搶奪戰(zhàn)”為原型,通過改變游戲情境、方法、規(guī)則等,使游戲既適用于技術、體能、運用等不同課型,又使游戲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遞進性。具體設計見表1、表2。
三、追求“學練三個一”游戲價值最優(yōu)化的設計理路
(一)從教材、單元、學情三要素出發(fā),建立游戲的結構化布局
跳出“一課一游戲”的孤立,從教材、單元、學情三要素出發(fā),甚至從更上位的課程內容、學期內容出發(fā),建立游戲的結構化布局。如本案例就是根據投擲教材與三維度單元不同課型目標,設計了適合水平二學生學習的有一定動作難易梯度、情境難易梯度、能力難易梯度的結構化游戲。這些游戲既可在本單元使用,也可改造后在其他投擲類單元應用。同時,同一主題的游戲在多個課時使用,也會大大節(jié)約游戲的講解組織時間,提高學生對持續(xù)參與游戲競爭的渴望性。
根據教材、單元、學情需要,每學期創(chuàng)編不同主題的游戲,如投擲類、跑跳類、攀爬滾翻類、支撐懸垂類等,并根據同一教材的縱向難易度與不同教材的橫向關聯度,將多類動作與能力進行整合。如本案將投擲、奔跑、躲閃、攔截、接物等多種能力整合,體現動作的優(yōu)選意識、速度意識、攻防意識、時空意識、合作競爭意識等多種素養(yǎng)。能力與素養(yǎng)是系統(tǒng)培養(yǎng)工程,建立游戲的結構化布局,也是促使教師提高頂層設計與全面育人意識。
(二)基于“學練三個一”結構化視角,體現游戲與主內容深度融合
“學練三個一”本質上要求練習內容關聯、遞進、深入,尤其是動作(技術)在學練環(huán)境的改變下,綜合體現了“動作(技術)的理解與運用、相關體能的開發(fā)與發(fā)展、相應思維的培養(yǎng)與鍛造、多種能力的配合與提高”等多樣化的學練意義。在游戲中嵌入“核心學習內容”,是實現“學練三個一”結構化的基本要求。進一步闡述,單一身體練習是在單一環(huán)境下對核心內容的觀察、模仿、嘗試,獲得初步體驗;組合練習是在核心內容上加前綴后綴或中間項,由此提高對身體的控制、對注意的分配,進一步體驗與理解核心內容的特征與意義;游戲(比賽)是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增加規(guī)則,使核心內容在游戲或競賽的環(huán)境下,得到運用、判斷、檢驗,以確認學習的程度以及課外或下一次課需要改進提高的方面。
本案例主旨是“側向投擲動作模式的學習與優(yōu)化”,這一核心內容嵌入在各個游戲中。同時,通過改變投擲物、投擲環(huán)境等,誘導學生選擇更合適的投擲動作并加以表現,在多樣化的投擲動作學練中,體會側向投擲的動作優(yōu)勢與運用特征。學會比較、選擇、運用——這是學習的目的?!皩W練三個一”的游戲設計,理應朝著這一方向不斷優(yōu)化。
(三)強化“游戲鏈”建設,深化項目(主題)游戲的漸進性
“游戲鏈”是指某游戲能以鏈條的形式得以鏈接式遞進、延展,主要體現在課與課之間,甚至是課內外之間的游戲設計與運用。從課程與單元的角度審視,課與課之間本身就應該有結構化、鏈條式的關系。強化“游戲鏈”建設,其根本思路是要注重游戲的可改造、可升級,通過改變情境條件、規(guī)則要求、角色任務等,不斷加深游戲的復雜性、挑戰(zhàn)性。同時,又能清晰地把握這些游戲之間內在的關聯與遞進,使游戲鏈服務于單元內容與目標的達成。
本案例游戲從單純的一對一作戰(zhàn)到三個拓展游戲,既有相關性,又有動作、情境、思維等綜合難度的遞進,使單元學練不是簡單重復,而是漸進深入。
(四)加強“情境鏈”創(chuàng)設,發(fā)揮游戲的卷入效應
“情境鏈”是指情境可以貫穿始終又不斷變化升級。比如本案例“陣地搶奪攻擊戰(zhàn)”可以作為基本情境在全單元、全課內應用,為了實現攻擊戰(zhàn)的勝利,單一身體練習是為了“學好本領”,組合練習是為了適應“戰(zhàn)場需要”進一步“鞏固本領”,游戲就是“實戰(zhàn)”環(huán)節(jié)“檢驗本領”。還可建立作戰(zhàn)團隊,進行角色分工,如排長、偵察兵、司號員、炮手、救傷員等。
情境符合學生的認知與經驗,使之帶有自然的吸引力,真正帶領學生入境,體現入情入理。比如拓展3的“區(qū)間戰(zhàn)”,設置三個投擲區(qū)域,引導學生既要注意攻擊(投遠),也要注意防御(躲閃),如果“負傷”便退出陣地去增強體能以提高戰(zhàn)斗力,如上設計便與實際戰(zhàn)爭情境相似,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設計“情境鏈”的另一個意義在于課內外與跨學科的席卷,如學生可以在課外搜集戰(zhàn)爭題材,并聯合語文課、班會課等強化學生對戰(zhàn)爭的理解,體育課則通過模擬情境、創(chuàng)造情境體驗戰(zhàn)爭的艱難不易,真正使游戲有迷人的全程卷入效應。
(五)注重“動作與體能鏈”設計,發(fā)揮游戲的教學功效
動作與體能是游戲最基本的元素,學生在游戲中自然展示出動作質量與體能水平。兒童階段是發(fā)展基本運動技能的黃金時期,在“游戲鏈”“情境鏈”的基礎上,有意識地研究某類項目(主題)游戲所蘊含的動作模式和可開拓的體能空間,并將這些動作與體能根據難易程度融入到游戲中。比如本案例既有多種投擲動作的鞏固開發(fā),也有多種體能的拓展,如追蹤攔截投擲物的空間判斷能力、快速撿回投擲物的奔跑能力、跑投結合的協(xié)調能力等,而不只是投擲動作本身的力量、協(xié)調等體能?!皠幼髋c體能鏈”也是促使教師在認識兒童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功能價值,使“游戲”發(fā)揮更立體的教學功效。
(六)注重“認知與思維鏈”鍛造,發(fā)揮游戲的“育智”功能
游戲有“詭秘性、緊張性”特征,關注認知與思維的介入,避免游戲只是單純的注意力和體力付出。如本案例學生為贏得比賽,不只是投遠,還要動腦思考如何才能獲勝,如何才能投得更遠,投到何處更有利,如何發(fā)現對方薄弱區(qū)域并集中火力攻擊,如何排兵布陣,如何把己方優(yōu)勢最大化發(fā)揮等。注重“認知與思維鏈”的鍛造,使運動不是被動的模仿重復,而是主動的探索發(fā)現。正如認知心理學家所強調的,游戲促進創(chuàng)造力和變通力。
(七)注重“文明與文化鏈”發(fā)展,提升游戲的育人價值
教育的真義在于傳承文化、發(fā)展文明,體育教育就是最好的載體之一。游戲中的“文明與文化”,其一通過合作與競爭提升對團隊的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皮亞杰指出,7~11歲兒童在認知上屬于具體運算階段,主要的游戲類型為“規(guī)則性游戲”。有策略的計劃和真正的合作是小學階段規(guī)則性游戲的重要構成。本文游戲除了跑快、投遠,還涉及團隊的排兵布陣,比如讓投得不太遠的學生在前線投,以免投不過界而損失兵力;比如為了讓跑得快的學生彌補或發(fā)揮快速撿回“武器”的作用,可讓他們對付投得遠的學生。如此便有了觀察、協(xié)商、確認、執(zhí)行等真正合作的過程,每一個學生都能投入其中。其二通過角色體驗提升文明與文化高度。本案例中學生體驗戰(zhàn)場上的陣地、武器、指揮官、戰(zhàn)士等場景與角色,輔以一定的戰(zhàn)爭背景音樂,建立角色認同以及英雄情懷、愛國情懷。養(yǎng)成遵守秩序與規(guī)則(如聽從指揮官的進攻號令)習慣,感受戰(zhàn)爭不僅靠勇敢,還要靠智慧,強化團隊榮譽(如與團隊共榮辱,不輕易下火線),不怕勞累,磨礪意志。將革命戰(zhàn)士、英雄隊伍、體育冠軍、殘奧冠軍等引入游戲中,體現文明與文化高度,使游戲帶有自然的教育影響力。
上述游戲設計的七條理路,用圖示歸納為如圖4,左邊為設計結構化游戲前需要遵循的兩大類要素,稱為頂層意識,解決“為什么教、教什么”的問題;右邊為設計結構化游戲實現育人價值最優(yōu)化需要考慮的“五鏈”建設,稱為實踐意識,解決“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
游戲既是重要的課程內容,也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游戲的意義,遠非“運動”這一維度,其所承載的認知、思維、文明、文化等價值值得大力挖掘,讓每一個設計都呈現教學的學理規(guī)律,呈現教育的關懷智慧。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2][荷蘭]約翰·胡伊青加著,成窮,譯,人:游戲者[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第三版).
[3][美]約翰遜,等,編著,華愛華,郭力平,譯校,游戲與兒童早期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