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黨百年的重要時期,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被賦予了更重要的意義,更多的研究人員也在不斷深入思考如何有效應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對紅色經典進行傳承和發(fā)揚,以不同的方式對其實現保護,通過構建立體化、直觀化和便捷化的學習方式不斷提升紅色文化對年輕一代的教育性。系統(tǒng)性地介紹當前數字化網絡化發(fā)展趨勢,結合紅色文化傳播發(fā)展中的不足、紅色文化與數字化碰撞的優(yōu)勢性,詳細討論在提升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過程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研究
引言
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發(fā)展,對于許多具有歷史性和經典性的文化傳承與傳播都形成了極大的革新,更好的突出了時代發(fā)展的適應性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紀念性。在紅色文化的保護與發(fā)展過程當中,利用數字化的手段更有利于打破其傳統(tǒng)的傳播限制性,特別是對于年輕一代更樂于利用網絡資源的方式來獲取相關信息,對紅色文化進行數字化處理能夠更好地保證其傳播的受眾覆蓋面,對于整個社會與青年的主流思想能夠形成積極健康的引導,也確保了對紅色歷史的銘記與學習。
一、數字化與網絡化的發(fā)展趨勢分析
在當前社會信息傳播與交流的過程當中,數字化與網絡化已經成為了重要的趨勢之一,與傳統(tǒng)的口口相傳和紙媒技術相比,數字化的手段,在信息傳播的高效性、便捷性和廣泛性上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也是一種更被民眾所接受的傳播模式。數字化的技術和許多行業(yè)之間都能夠形成交融和碰撞,特別是在紅色文化的傳播過程當中能夠形成更好的傳播載體,對許多經典的歷史事件進行回顧和探究,以嶄新的展播方式帶給參觀者不一樣的體驗感受,是當前社會對于正能量和紅色文化的思想引導更加積極。
二、紅色文化發(fā)展傳播中的不足
(一)資源保護性弱
受到時間和技術條件的影響,在原有許多紅色文化的資源保護上面仍存在著很多不足,特別是對于一些舊書籍、舊遺址的復原建設,歷史事件的采訪記錄等未能形成較好的保留,導致了許多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發(fā)生了流失現象,對于充分還原和補充歷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許多紅色資源的挖掘與保護都需要通過實地探訪和政府支持的方式才能得到更好的保留,但目前僅有一些較為知名的革命老地會對紅色文化形成系列性的保護,在其他地區(qū)存在著文化挖掘與資源保護意識較弱的現象。另外,紅色文化的包涵范疇十分廣泛,在對其進行保護的過程當中不能只局限于一些自然環(huán)境下形成的紅色遺址,紅色歌曲、筆記信件、遺物遺跡等都應該納入資源保護的范疇當中,使紅色文化的資源數據庫建立更加豐富充實。
(二)宣傳方式單一
在過去,民眾對于紅色文化的學習意愿不夠強烈,這也和相關的信息傳播渠道、方式過于單一有很大關系,單純的參觀與講解能夠留下的印象過于粗淺,不利于廣泛宣傳愛國情緒和對歷史事件的紀念。在傳統(tǒng)的紅色文化交流傳播過程當中,主要依靠報刊媒體、旅游參觀的方式開展,忽略了線上的重要渠道,也使得地理空間和時間方面的限制性無法得到有效破除[2]。網絡渠道目前是社會進行廣泛信息交流的重要平臺,且在傳播過程當中可以以視頻、音頻、VR等不同的方式來提升互動和沉浸效果,在進行紅色文化傳播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資源類型選擇對應的宣傳方式,將紅色文化學習轉變?yōu)檎嬲谌氲缴鐣兔癖娙粘I町斨械囊环N慣性教育,著力突出對歷史文化的自信和對黨和國家的熱愛。
(三)文化創(chuàng)新滯后
紅色文化的傳播不僅僅是面向于國內和年輕一代的教育工作,而應當樹立更大的格局觀念打造在世界上享有知名度的紅色文化點,使歷史事跡、革命偉人等都能夠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目前我國在紅色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而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列寧故居、林肯公園等都是其相關革命文化的重要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是世界較為知名的歷史遺跡參觀點。目前國內有許多紅色文化景點在打造力度和內涵挖掘上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必須要積極轉變思維,正確認識到共產黨革命對中國和世界發(fā)展帶來的影響性,更加重視對革命文物進行文化發(fā)展鏈路構建,使其能夠在更加廣泛的范圍內實現快速傳播。
三、數字化發(fā)展與紅色文化傳播的碰撞
(一)強調文化保護
數字化技術對于許多歷史信息都能夠形成較好的復原與保護,而通過資源數據庫的建立也能夠更好地以分類存儲的方式幫助研究人員加深對紅色資源與文化內涵的挖掘,既是紅色文化傳播的良好路徑與平臺,也是當前社會發(fā)展影響之下的必然趨勢之一。根據2018年國務院發(fā)布的相關指導文件,構建紅色文化的傳播融媒體渠道、利用互聯網技術對革命文物進行復原等都屬于對紅色文化的重要保護方式,特別是對于一些保護程度偏低、流失性更大的紅色文化而言,數字化的處理方式能夠賦予其新的生命,而通過光電技術融合使紅色文物能夠“活起來”,這對其廣泛傳播和備份保護都具有深遠意義。
(二)轉變資源類型
對傳統(tǒng)的紅色資源傳播與保留方式進行積極轉變是數字化探究過程當中的重要方向,摒除了傳統(tǒng)紙媒帶來的傳播限制性影響,以更加快速地展播和轉發(fā)方式使紅色文化的資源類型得到了豐富。在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過程當中,能夠更好地展現出在傳統(tǒng)技術上無法得到較好表現的歷史信息與相關事件,這對于紅色文化資源與內涵的挖掘更為深遠[3]。如在紅軍四渡赤水的相關案例當中,只能通過講解和舊物展示的方式進行想象和體會,而數字化的展播則可以較好地進行還原,真正地將場景轉變?yōu)樵诔嗨呥M行斗爭的過程,從聲音、環(huán)境和緊迫性上都形成了高度模擬,更有利于加深紅色文化的學習與體驗。
(三)提升傳播效率
網絡平臺的信息傳播效率以指數化的方式不斷增長,將紅色文化的傳播和網絡傳媒搭載在一起更有利于提升其影響性和效率性。在一些優(yōu)秀的紅色資源數據化處理后,更有利于充分利用民眾力量,使其成為經典且優(yōu)秀的紅色文化轉發(fā)傳播的一環(huán),對于加深紅色教育的影響力和深刻性具有積極影響。針對一些碎片化的紅色文化資源,通過數字整合的方式能夠對其形成更為有效地利用,這對于資源融合、拓寬轉發(fā)渠道、實現全媒體傳播等都具有重要影響,也能夠促使更多的青少年主動了解紅色文化的相關信息,不斷提升對社會正能量的引導和對紅色文化的積極學習。
四、提升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一)綜合學科技術
在對紅色文化進行數字化處理的過程當中會涉及多種學科技術的綜合應用,包括了計算機、數字媒體、網絡信息等,特別是對于不同類型的紅色文化,在數字化轉換的過程當中所選擇的方法也有很大差異,必須要重視對相關人員技術聯系性的提升和思維多樣性的優(yōu)化,確保紅色文化能夠更好地利用數字化載體實現廣泛傳播[4]。由于目前國內的許多紅色文化都以歷史、自然景點的方式存在,特別是對于一些遺跡和舊物必須要采用實地考察和研究分析的方式才能夠選用對應的數字化技術進行處理和傳播,要求相關的專家學者必須要提升紅色文化數字處理的真實性和資料的全面性。除常見的固定紅色景點和相關文化外,還需要及時對一些老兵、親屬等的回憶進行交談錄音和視頻拍攝等,確保紅色文化和相關的資料能夠得到更好的保留,利用不同方面的技術手段對其進行收集整合。
(二)數字修復再現
受到原有技術條件的限制,許多紅色文化和遺物遺跡都出現了損壞現象,需要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對其進行修復處理后才能進行再現與傳播。許多舊照片、視頻等都采用了數字修復的方式進行有效還原,包括了在1949年開國慶典上錄制的第一次閱兵視頻,對畫面和音頻都進行了還原處理,在數十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能夠清晰地看到領導人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激情澎湃的場景。將這些舊址資料進行數字化的修復處理后也能更好地進行保存和復制,有效規(guī)避了單一保存方式而帶來的紅色文化資源流失現象,特別是對于一些親筆信件、舊書籍等都可以通過攝影的方式對其進行保留[5]。針對一些存在損壞性的歷史遺跡,技術人員也可通過三維建模軟件修復的方式還原其初始樣貌,通過視頻展播和實地對比的方式能夠更好地體會戰(zhàn)爭的殘酷和歷史的艱辛,在紅色文化的傳播教育意義上實現了很大提升。
(三)數字展示傳播
在網絡技術高度發(fā)展的背景之下,人們接受新資訊與新信息的方法主要通過各移動終端設備來掌握,這些信息都是通過數字化處理后實現爆炸式的傳播。針對經典的紅色文化,將其進行數字化處理后更有利于提升初中覆蓋面和傳播效率,給傳統(tǒng)的紅色文化發(fā)展也帶來了新的形式。在許多紅色紀念館中,為更好地還原歷史信息,都會采用全息投影或巨幕展示的方式播放相關的記錄視頻,其中以立體化和3D化的方式帶動了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感官的聯動,使紅色文化的展示傳播觸動性和吸引力得到了更好地提高[6]。如在延安紀念館中就有對應的紅色文化展出,通過數字化處理的方式對殘酷的戰(zhàn)爭進行還原,利用聲光電等方式實現沉浸式的展播,其中還包含了一些具有互動性的文化項目,對于紅色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四)數據庫的聯網
在艱苦卓絕的歷史斗爭過程當中,中國共產黨的足跡踏遍了祖國山河,在如今許多不同的省市地區(qū)都遺留了大量的紅色歷史遺跡和文化。為更好地還原歷史情景、充分了解先輩們的革命斗爭經歷,建立統(tǒng)一的紅色文化數據庫成為了實現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針對專家們實地調研考察和修復處理后的相關視頻、音頻和圖像信息,可以根據歷史的時間發(fā)展順序性和分布空間的地域特點對其進行歸類整理,在不斷收集與豐富的過程當中能夠更好地建立屬于我黨奮斗歷程的資源數據庫,不僅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學習黨史、知禮明義的過程中也有深遠影響[7]。紅色資源庫的建立是一項持久性的工作,而數字化的存儲方式也更有利于對其進行修正和傳播,在不斷擴充的數據庫發(fā)展當中,可以更好地實現對歷史發(fā)展的銘記和對紅色文化的賡續(xù)。
(五)創(chuàng)意產品研發(fā)
對于紅色文化相關創(chuàng)意產品的研發(fā)是擴大影響力、提升傳播性和延續(xù)教育意義的重要方法,特別是在其研究過程當中利用現代化技術進行細節(jié)化的還原與豐富能夠更好地調動年輕人參與傳播和學習[8]。如在系列性紅秀演出《延安延安》中,借助了空間轉換、聲光模擬等不同的方式向觀眾展出了紅軍在穿越雪山、收集情報、大生產運動、學生運動等不同場景下的奮斗歷程,能夠更好地更好地通過演出帶給觀眾沉浸式的投入體驗,對于相關歷史情境的還原和觸動性更為突出。另外,在不同地區(qū)推出的紅色文創(chuàng)產品、紅色旅游景點、紅色研學活動等都較好地應用了數字化技術對紅色文化進行傳播和發(fā)揚,較好地和不同地區(qū)的文化特色等形成了融合,也使得國內的紅色學習風潮可選性更加多樣化,為更多想要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的受眾提供了更具創(chuàng)造性的形式。
(六)提升文化影響
紅色文化不僅對于國內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世界領域內許多經典的革命事件和革命人物也享有較高知名度,如偉大的長征事件等。為更好地實現文化輸出和高效傳播,在對紅色文化進行數字化處理的過程當中也要積極展開反向思考,從有利于其傳播發(fā)展的路徑和關鍵點進行溯源,確保紅色文化的教育意義和影響力得到更好的提升[9]。如在湖南地區(qū)既屬于毛澤東的故居遺址,也可以以此作為許多知名歷史事件的串聯,通過數字化展出的方式對其場景進行輪換更替,順延出具有線索性和連貫性的紅色事件回顧,感受其工作、戰(zhàn)斗和勞動的不同過程,使參觀者能夠更好地感知到紅色文化帶來的內心觸動和重要意義。在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過程當中必須要將眼光建立在更具全局性的傳播鏈條中,這與我國目前的大國形象、文化自信和文化輸出之間也有密切的聯系,是軟實力不斷提升的重要象征。
五、結束語
數字化的傳媒技術是目前最為主流和受眾覆蓋最為廣泛的一種方式,在紅色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與保護的過程當中必須要重視對數字化技術的有效應用,通過將紅色文化與計算機、網絡傳媒等多學科形成有效結合,使其能夠得到更好的修復再現與傳播展示。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多渠道傳播帶來了積極影響,有利于打破時間空間帶來的限制性,使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得到了更好的開發(fā),不斷提升紅色文化自信和影響力,真正實現對紅色榮光的賡續(xù)傳承。
參考文獻
[1]付小穎,王志立.視覺重構:數字化傳媒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困境與突破[J].新聞愛好者,2020(7):113-113.
[2]包宜超,付松聚.地方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路徑研究——以浙江省紹興市為例[J].聲屏世界,2018(04):61-66.
[3]吳果中,聶素麗.論新媒體語境下紅色文化傳播網絡的建構[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5(05):100-101.
[4]周琪,張珊.論新時代紅色文化資源的現實境遇與創(chuàng)新實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2):37-44.
[5]王艷梅.湘南紅色文化在數字媒體藝術實踐教學中的運用[J].新聞研究導刊,2020(01):113-113.
[6]馬璇.運用融媒體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資源傳播方式調查——以山東省淄博市為例[J].新西部,2020(09):61-66.
[7]吳太宇.網絡空間紅色文化資源傳播的理論價值與實踐路徑[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1):100-101.
[8]龍宇.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資源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廣西紅色文化資源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9(05):37-44.
[9]張從海.“互聯網+”時代紅色渡江文化資源數字化利用研究[J].滁州學院學報,2019(12):113-113.
[10]李愛娟.基于網絡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沂蒙紅色文化傳播及路徑選擇[J].山東社會科學,2012(06):61-66.
作者簡介:梁輝(1969-),女,漢族,黑龍江省訥河市人,現任職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聯系方式: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郵編021008。
項目編號:1、“呼倫貝爾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學與研究中心”XSXJY202003。
2、呼院字【2021】100號,第八屆教研課題立項JYZD2021014《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研究》
作者簡介
梁輝(1969-),女,漢族,黑龍江省訥河市人,現任職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項目編號:1、“呼倫貝爾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學與研究中心”XSXJY202003。
2、呼院字【2021】100號,第八屆教研課題立項JYZD2021014《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