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連接師生教學活動的紐帶,它是教師組織、指導學生教學活動的根本支撐。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們接受著新教學理念的沖擊,對待教材的態(tài)度也有好幾種。在平時的課堂中,我們往往能見到這樣的幾種情況:
①在觀摩課上,一些教師為了追求自己課堂上的新意,大刀闊斧的改編教材,甚至拋開了教材上所有的內容進行徹頭徹尾的創(chuàng)新。②在平常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完全按照教材的套路往下進行,忽視對本班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的分析與把握。③一些教師能夠對教材進行重組或者另外選擇,但是所選擇或者充足的內容不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需要,影響了目標的達成。
盡管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材料之一,但是由于教學對象的不同,更是存在特殊性和差異性,因此,對于教材中內容的而選擇,我們既不應該完全否定,更不應該完全照本宣科。那么,面對教材,如何基于學生的需要讀活教材,活用教材呢?
在此,根據我平日上課的教學實踐,就教材的使用提出淺薄的認識,旨在引發(fā)大家的關注和思考。
一、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
教材所提供的教材是靜態(tài)形式的,靜態(tài)的文本與動態(tài)的思考之間似乎存在著矛盾,那么如何化解這種矛盾呢?我認為,應當重視教材靜態(tài)內容轉化為動態(tài)設計,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度。
課例:北師大四下“三角形邊的關系”
師:如果我這里有一根吸管,將它任意剪成三段,將這三段吸管首尾連接,猜一猜它能擺成什么圖形?(三角形)現(xiàn)在請大家試著剪一剪,擺一擺。
生匯報:有的能擺成,有的不能擺成三角形。
師設疑:為什么有的可以擺成三角形,有的卻不能擺成三角形呢?你認為是否能擺成三角形可能與什么有關?
(和剪下來的三根吸管的長度有關)
師:那么怎么樣才能擺成一個三角形呢?讓我們共同來探索其中的奧妙。
以往我們的教學中會讓學生提前準備好教材中給我們提供的以上的幾種小棒,在課堂上通過擺一擺來得到“想擺成三角形,必須讓較短的兩根長度之和大于第三段,就一定能擺成三角形?!钡牵粝聛淼奈軐τ趯W生來說是屬于自己真正原始的、鮮活的學習材料,它所呈現(xiàn)的形式更具有多元性。這樣動態(tài)的內容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使探究的內容更具有真實性。
二、從單一到豐富
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同類型的內容提供的相對比較少。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從較少的內容中進行歸納、提煉,這就需要老師在深入研究教材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在一系列的內容中進行感悟和體驗。
課例:北師大三年級上冊“搭配中的學問”
教學中這樣處理:讓學生先利用已有的內容畫一畫或者連一連,得出不同的方法,并感受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后,對教材進行如下的整合:
①如果褲子的數量不變,增加1頂帽子,一共有幾種不同的穿法?(板書:3×3=9種)如果增加2頂帽子,一共有幾種不同的穿法呢?(板書:3×4=12種)如果增加3頂帽子呢?(板書:3×5=15種)
②如果帽子的數量不變,增加1條褲子,一共有幾種穿法?
(板書:2×4=8種)如果增加2條褲子,一共有幾種穿法?
(板書:2×5=10種)如果增加3條褲子,一共有幾種穿法?
(板書:2×6=12種)
③帽子和褲子同樣是每次增加1,為什么穿法的結果卻不相同呢?
④探討得出:褲子不變,每增加1頂帽子,會增加3種不同的穿法;帽子不變,每增加1條褲子,就增加2中不同的穿法;褲子的數量和帽子的數量相乘就是搭配的數量。
除了帽子和衣服以外,生活中還有那些地方用到了搭配?你能舉個例子嗎?并用畫一畫、說一說的方法找出共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三種不同的情境,分別是搭配衣服、搭配午餐、搭配回家的路線。但是在這三個情境中,情境內容雖然不同,但是其實解決的都是2與3之間搭配的方法,學生解決問題其實只需要把上一次積累的經驗直接用于下一個問題當中,內容單一,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所以,我們可以以此為基礎,從數量的變化中進行拓展,讓學生運用討論的方式再一次產生更多的學習內容,體會到教學內容從單一到復合。
三、從淺薄到深化
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方法等,都是學生學習新知的現(xiàn)實起點,開放的內容必須基于學生的認知起點,在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內在需求,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學習的。因此,教學內容應當考慮到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果學生的已有經驗已經能夠解決本節(jié)課的新知,那么教師如果還依然按部就班的提出已有問題,那么就無法激發(fā)學生談及的欲望。
課例:北師大四年級下冊“比大小”
小數比大小對學生來說,是非常淺顯易懂的。平日里通過去超市、或者是把整數比大小的方法遷移過來都能進行無障礙的比大小,因此教師要想辦法深化這淺顯的內容,激發(fā)學生思考。
①你能說一說在跳遠成績和跳高成績中的名次分別是什么嗎?
②你是怎么比大小的?
③如果笑笑也來參加兩項比賽,并且得了第二名,你認為她的成績可能是多少?
這樣的改變把原本學生能一眼看穿的比大小答案,變成了必須要通過思維的加工得到結果。由于問題設置的比較開放,學生更是興趣十足,同時提升了自我的思維能力。
總之,想要從讀懂、讀熟教材到讀活教材;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關鍵在于教師。所以教師應當不斷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yǎng),在深刻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和整合教材內容,思考和挖掘每一個內容背后的教學價值,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進行有效學習。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的:教師應該記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東西全部交給學生.而是使學生采用正確的方法去求知,去改進。從個別到一般,提煉出方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增強了。若干年以后,也許學生不記得自己曾學過的數學知識了,但是所學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卻是終生受益的。
作者簡介:
劉旸,女,1988年9月,漢族,陜西西安,本科,一級教師,陜西師范大學大興新區(qū)小學710016。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陜西省教學能手、陜西省教學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