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你們看過《舌尖上的中國》嗎?這是一部專門介紹中國各地美食的紀(jì)錄片。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材料制一方風(fēng)味,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味道”也不一樣。本期《暢所欲言》,讓我們來看看四位小朋友分享的家鄉(xiāng)特色美食吧!
干糧之王—光餅
□福建省廈門市濱北小學(xué)五(9)班 陳星屹
我的家鄉(xiāng)有一種特色美食—光餅。它是將面團和好、切塊、搓圓壓扁,然后刷上水貼在炭爐上烤制而成的。之所以叫它光餅,除了因為它餅形、色澤上的特征,還因為它最早是戚繼光將軍下令趕制的戰(zhàn)士行軍殺海賊時吃的干糧。光餅有甜的、咸的、原味的,餅中心有一個用以穿線的孔。光餅除了直接食用外,還可以用來炒菜、煮湯、油炸等。我最愛的一道菜是洋蔥炒光餅。這道菜色香味俱全,色澤上,切成條狀的洋蔥鋪在盤底,一小塊一小塊的光餅露在面上,仿佛一片淡紫色的荷花冒出了金色的花蕊;味道上,光餅的麥香混合了洋蔥的清甜,使光餅的口味更加突出。我夾起一塊光餅細(xì)細(xì)品嘗,厚實的光餅融入了洋蔥的清香,清新爽口,醇香厚重卻不油膩,這種質(zhì)樸的氣息,才最讓人歡喜!
風(fēng)味蠶蛹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紫萱)小學(xué)四(4)班 黃妤菲
2021年我回山東姥姥家過年,第一次在餐桌上見到蠶蛹。姥姥端著一大盤煮蠶蛹上桌時,我被驚得目瞪口呆。
蠶蛹圓圓的腦袋,橢圓的身軀,穿著可伸縮的黑褐色“衣裳”。光是想著這種樣子的它要進入我的喉嚨,我就不禁打了個冷戰(zhàn)。
姥姥卻說,蠶蛹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在北方可是人人垂涎的美味佳肴!
看著姥姥用筷子夾起一只拇指大的蠶蛹扔進嘴巴里,吭哧吭哧嚼得津津有味,我也鼓足勇氣,顫巍巍地夾起一個送到嘴邊,猶豫了片刻,一狠心,一閉眼,啊嗚一口吃了起來。蠶蛹外皮咀嚼起來感覺實在是不怎么好,里面“高蛋白”的肉吃起來軟軟的、怪怪的,也讓我喜歡不起來。
第二天,姥姥又去買了些小蛹給我炸著吃,想著大蛹的味道,我實在提不起興趣??丛诶牙研量嗟姆稚希颐銖妵L了一個。嗯?!鮮咸入味,香脆可口,我像吃花生米一樣,一個接一個地扔到嘴里,吃著吃著就停不下來。
家鄉(xiāng)的豆汁兒
□北京市石景山區(qū)實驗小學(xué)六(1)班 閆建璋
我的家鄉(xiāng)是中國首都北京。提起北京的味道,你想到的可能是烤鴨的脆香,可能是銅鍋涮肉的麻醬香,可能是冰糖葫蘆的甜香,而我最喜歡的是豆汁兒那令人回味無窮的酸澀清香。
豆汁兒是老北京美食,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要食材是綠豆和水。它灰綠灰綠的,喝起來是酸酸澀澀的。
我第一次喝豆汁兒是在天壇南門的磁器口。當(dāng)看到一大碗豆汁兒時,我心里犯起了嘀咕:人們都說豆汁兒好喝,可這顏色怎么這樣呢?真是毫無“顏值”!我湊近一聞,啊,這味道,酸澀刺鼻!我差點被熏死過去。我壯起膽子稍稍嘗了一口,味道還能接受,于是又喝了兩口,品出了酸澀之后綠豆微甜的清香。好,品出點味道了!再來幾口,感覺越來越好!
這就是豆汁兒的神奇之處,第一次接觸時感覺顏色難看,味道要命,可當(dāng)你放下偏見細(xì)細(xì)品味后就會感受到它的美妙,一口一口讓你回味無窮!
我一邊喝著豆汁兒,一邊看著身邊或行色匆匆或悠然自得的男女老少,忽然感覺豆汁兒就如同北京人,可能在第一次相遇時給人一種不好相處的酸腐孤傲感,可相處久了之后就會感覺到他們身上的豁達(dá)、風(fēng)趣、包容、友善,就如同豆汁兒的酸澀里蘊藏的清香甘甜,那是一種會一直吸引你的獨特性格。
豆汁兒似乎有著北京人的靈魂,小口慢喝一碗豆汁,品味酸澀中的香甜,就如同品味北京人那摻雜喜怒哀樂的生活,讓人回味無窮。這就是北京的豆汁兒,這就是那特別而難忘的家鄉(xiāng)味道。
燒餅夾里脊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實驗小學(xué)五(4)班 楊依寧
如果你哪天來安徽蚌埠,走在街巷里,一定會時不時聽到一句本地方言:“我滴孩來,真好吃!”轉(zhuǎn)眼望去,你會看到有人手里正抓著燒餅夾里脊大快朵頤。燒餅夾里脊是我的家鄉(xiāng)蚌埠最具特色的小吃。
燒餅夾里脊是由燒餅、里脊肉、醬料等組合而成的一種小吃。燒餅為烘箱或烘油桶烤制的燒餅,兩面都酥脆焦黃。里脊多為腌制過的里脊片,于油鍋中現(xiàn)炸現(xiàn)夾,而且必過蠔油。正宗的燒餅夾里脊是一個燒餅對折,里面夾上里脊肉,再往里面刷上秘制的醬料和孜然,光是香味,就足以讓人流口水。升級版的燒餅夾里脊往往還夾有生菜葉、魚豆腐、豆干、金針菇、面筋等。一些飯量較大的人,吃燒餅夾里脊不是用一個燒餅對折,而是在兩個燒餅中間夾里脊肉,那樣看起來像漢堡。
燒餅夾里脊是蚌埠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獨特的地域性,是一種沉淀著歲月文化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