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征和
李軍是降落傘一級試跳員,他的職責就是把一個半成品降落傘給它試跳成功,27年來,他已跳了3000多次。他說,作為一名降落傘試跳員,就是不停地“上躥下跳”,“只有我們跳得越多,才能把所有傘的毛病、問題、隱患全部給它挑出來,戰(zhàn)士們才越安全,一具傘就是一條生命?!?/p>
2020年11月18日,第十四屆航空航天月桂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李軍和他的空降空投試跳團隊榮獲“英雄無畏”獎。有人問李軍:“您和您的試跳團隊獲得了‘英雄無畏’的稱號,您是怎么理解‘無畏’這個詞的含義的?”
李軍沒有急著回答,而是講了一個故事。那是在一次試跳過程中,當時的飛行高度是800米,按自由落體落地時間是19.1秒。當時他從飛機出艙以后,如果一切正常,主傘經過5秒鐘就應該張開,然后穩(wěn)定下降、著陸??赡谴谓涍^5秒之后,主傘并沒有打開,他抬頭一看,傘呈一個長條狀,呼呼地往下墜;再看周圍,伙伴們的傘都張開了。當時,他就感覺到自己快速地向地面砸去。按說,這時他就應當卸掉主傘,打開備份傘救命,但作為一名試跳員不行,因為他們一定要把第一手資料掌握清楚,以便后面改進。于是,他兩手用力抓住操縱帶往外扒拉,希望傘能張開充氣,可扒拉了六七秒鐘,還是沒有拉開。這時距離地面大概有400米,這個已經是跳傘的極限安全高度了,必須立馬卸掉主傘,打開備份傘,等他打開備份傘,距地面也只有100米,這是傘開與落地的臨界高度,時間是3秒鐘,再晚1秒,他就沒命了。
接著,李軍言歸正傳:“我理解的無畏,不光是字面上的無畏,即不害怕,更是一種科學地去承擔風險的無畏,無畏不等于無知,我是說科學地認清了它才去試驗它,去驗證它,這個才是我的無畏。無畏也是有底氣的,我們每做一件事情,其實都是經過科學的分析和判斷以后所作出的決定。但是,再科學的分析,再科學的判斷,都需要真人去驗證,驗證就可能出問題,再把收集到的問題交給我們的科研團隊,相對應地就有了解決問題的措施。所以每次打的都是有準備的仗?!?/p>
試跳員的無畏真是另有一番新意與深意??!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