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素曄 李 瑞 萬業(yè)達
(天津市天津醫(yī)院,天津 300211)
胸腰椎骨折屬臨床脊柱損傷性疾病常見類型之一,若治療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嚴重者會出現(xiàn)休克、呼吸困難等癥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及時有效診治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診斷胸腰椎骨折多以影像學檢查為主,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X線均為臨床常用診斷方法,但關于選取何種診斷方法尚存在一定爭議。鑒于此,本研究選取7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探討CT對骨折分型檢出率的影響,旨在為臨床實施針對性處理提供影像學支持。具體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7月經(jīng)手術確診為胸腰椎骨折患者79例,其中女31例,男48例,年齡22-69歲,平均(43.72±6.38)歲;受傷至入院時間1.5小時-3.8天,平均(1.83±0.59)天;體質量指數(shù)(BMI)17.3-27.3kg/m2,平均(21.49±1.73)kg/m2;骨折原因:14例重物砸傷,34例車禍,9例跌倒傷,22例高處墜落。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均伴有不同程度腰部疼痛,部分患者出現(xiàn)下肢運動感覺障礙;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承諾書;(2)排除標準。合并陳舊性骨折、錯位骨折、病理性骨折者;外傷所致骨折者;既往有胸腰椎手術史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凝血機制紊亂或活動性內出血者;失語癥、老年癡呆或精神錯亂者。
2 方法:(1)X線檢查。應用數(shù)字X射線成像系統(tǒng)(DR,購自美國GE公司),取脊柱正、側位片拍攝,或結合患者耐受、損傷部位椎體方向選取雙斜片。(2)CT檢查。應用64排螺旋CT(型號:Optima GE660,購自美國GE公司),掃描參數(shù):矩陣=512×512,電流=260mA,電壓=120kV,層厚=1.25mm,層距=1.25mm。掃描脊椎,后應用CT機實施三維重建,以容積重建(VR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蓋(SSD)多方位觀察骨折線走向、骨位移等具體情況,選取最佳骨折圖像攝片。
3 觀察指標:(1)統(tǒng)計手術結果。(2)對比CT、X線對胸腰椎骨折不同分型的檢出率。(3)CT、X線影像學特點。
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 結果
5.1 手術結果:79例經(jīng)手術確診為胸腰椎骨折患者中,36例爆裂型(45.57%),19例骨折脫位型(24.05%),14例屈曲壓縮型(17.72%),10例安全帶型(12.66%)。
5.2 CT、X線對胸腰椎骨折不同分型的檢出率:CT對胸腰椎骨折不同分型檢出率87.34%,高于X線69.62%(P<0.05),且CT檢查Kappa指數(shù)高于X線檢查,見表1、表2。
表1 對比CT、X線檢出胸腰椎骨折不同分型結果
表2 對比CT、X線對胸腰椎骨折不同分型檢出率
5.3 CT、X線影像學特點:(1)屈曲壓縮型。經(jīng)X線檢查顯示為椎體楔形變,前部扁化,后部高度未出現(xiàn)任何改變;經(jīng)CT檢查則顯示為椎體前緣、前側緣伴有不規(guī)則骨折線或“雙邊”征,椎體后壁無損傷;(2)爆裂型。經(jīng)X線檢查發(fā)現(xiàn)椎體正常高度變扁,椎弓根間距及椎體橫徑增大,棘突間分離;經(jīng)CT檢查則發(fā)現(xiàn)骨折累及三柱、中柱或中后柱,椎體后壁受損,單個骨片或粉碎性骨片突入椎管,壓迫脊髓,部分患者合并附件骨折;(3)骨折脫位型。經(jīng)X線檢查發(fā)現(xiàn)椎體脫位或半脫位,附件骨折;經(jīng)CT檢查則表現(xiàn)為椎體骨折線累及三柱,椎體呈雙弧形。
胸腰椎脊柱作為人體應力集中部位,受高能量外力沖擊可誘發(fā)脊柱骨折等一系列生理性、力學性改變,導致脊柱失穩(wěn)、變形,損傷脊髓神經(jīng)組織,增加肢體麻木發(fā)生率,加大治療難度[2]。X線、CT、磁共振成像(MRI)等是現(xiàn)階段臨床診斷胸腰椎骨折常用影像學方法,然而MRI存在價格昂貴、禁忌證多、檢查時間長等缺點,難以作為臨床骨折常規(guī)檢查。因此選取合理有效診斷方式至關重要。
X線檢查可整體觀察脊柱損傷情況,同時其還能通過骨外部形態(tài)判斷骨折發(fā)生部位,利于降低漏診率,但其存在一定局限性,僅從正、側位攝片,極易出現(xiàn)影像重疊現(xiàn)象,導致誤診,且對需擺位拍攝或位置要求較高者移動不當,一定程度會造成2次傷害,加重脊柱損傷與神經(jīng)壓迫,增加其診治痛苦[3]。CT檢查利用MPR、SSD三維重建技術,能有效解決影像重疊、掩蓋等問題,直觀清晰反映骨折內部結構,明確脊柱骨折解剖結構,提高檢出率,同時CT檢查分辨率高,立體感強,能清楚顯示椎管具體形態(tài)、狹窄程度[4]。另外,利用VRT三維重建技術,能完整呈現(xiàn)脊柱縱行排列、骨折片向椎管移動、椎體壓縮高度或水平方向骨折線等,且其還能及早發(fā)現(xiàn)脊柱后部成分、小關節(jié)脫位、絞鎖等情況,有助于指導臨床評估脊柱骨折穩(wěn)定性。此外,劉旭等[5]研究發(fā)現(xiàn),對胸腰椎骨折患者術前行CT三維重建檢查,不僅有助于測量椎弓根峽部寬度,評估手術治療可行性,還利于減少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本研究結果顯示,CT對胸腰椎骨折不同分型檢出率87.34%,高于X線69.62%(P<0.05)。提示CT檢查應用于胸腰椎骨折患者,能顯著提高骨折分型檢出率,為臨床判斷骨折分型、實施對癥處理提供影像學支持。
綜上可知,CT檢查應用于胸腰椎骨折患者,能顯著提高骨折分型檢出率,為臨床判斷骨折分型、實施對癥處理提供影像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