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平
(蘇州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①(1)①“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當然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但是具有廣狹義之分,廣義的“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而狹義的“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則僅僅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話語體系表達,與理論體系、學科體系等并列。廣義而言就是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不僅是百余年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目標追求和傳統(tǒng)中國哲學創(chuàng)生性轉化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效進路,更是在全球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中找回失落的哲學自我、重塑文化自信的精神表達。方法論變革是在全球大變局中文化立場、文化態(tài)度從“世界走向中國”向“中國走向世界”時代轉換的必然結果,更是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鍵前提。在新時代“中國走向世界”的歷史方位上,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可能性,就在于要站在新時代中國作者立場上,用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話語重構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用中國的知識生產(chǎn)方式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大地上重新出場。這一重寫、重構的理論創(chuàng)新,關涉方法論變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創(chuàng)新理解,以及文化立場與文化態(tài)度的轉變。在方法論變革意義上,“整體性繼承”是首要原則,是超越以往碎片化、零散化、表面化繼承原則的必然選擇。我們不能再站在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條立場上,采用知識論視域選擇性地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個別概念、個別思想、個別話語作碎片化切取,而是要整體繼承中國哲學的總命題、總問題、總追求;整體繼承中國傳統(tǒng)哲學問題解答的總體風格、總體特色、精神風骨和話語圖式;整體繼承貫通中國傳統(tǒng)哲學各家各派的真正有價值的、有當代文化和實踐意義的思想、原則、命題、話語,形成“接著講”的當代形態(tài)。鑒于筆者在《論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建構的坐標與原則》一文中已經(jīng)提出整體性繼承原則并做出初步闡釋,在此,本文聚焦這一主題進一步深度闡釋以下三點:第一,全球大變局與整體性繼承原則出場的必然性;第二,整體性繼承原則的主要內(nèi)涵與方法論功能;第三,把握整體性繼承原則的重要維度。
馬克思說:“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nèi)容都是由于產(chǎn)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盵1]544整體性繼承原則就是如此。它的出場,是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精神表達,是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追求目標達至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代制高點的必然選擇,是“世界走向中國”歷史時期的“讀者”向“中國走向世界”的新時代“作者”這一角色大轉變的思想標志。
整體性繼承原則出場帶來的方法論變革是多重相關變化的綜合表現(xiàn)。它既關涉在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進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的全球文明對話關系所持文化立場、文化態(tài)度的重新選擇,關涉中國馬克思主義與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地位和關系的翻轉,更關涉對話關系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兩者本性的重新理解;而關涉上述各者聚焦在“整體性繼承”這一方法論變革上的主題,只有在全球大變局語境中才會凸顯。全球大變局本質上就是新舊全球化時代的大轉換,就是從西方霸權單一主體主宰的舊全球化體系向中國所主張、倡導的多元主體平等交往、合作共贏、文明互鑒的新全球化體系的根本轉變。
回望百年,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出場于舊全球化時代。鴉片戰(zhàn)爭以來,西方用商品和大炮打開古老中國大門,將中國作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納入西方霸權的全球版圖。西方霸權包括政治霸權、經(jīng)濟霸權、軍事霸權和文化霸權在內(nèi)的完整體系一直在場,全球結構呈現(xiàn)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所指出的“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基本格局,“西學東漸”在“世界走向中國”歷史場域中成為精神文化的主流?!笆澜绯绷骱坪剖幨帲樦卟?,逆之者亡”成為多數(shù)革命者的文化立場和思維邏輯。“五四”運動借文化變革來推動“改造國民性”和“社會變革”的“韋伯原理”,發(fā)動新文化運動,主張“全盤西化”,用徹底否定包括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在內(nèi)的儒釋道文化作為“清道夫行動”,廓清地平以迎西學大量傳入。然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傳入中國未能拯救中國,學習西方現(xiàn)代性道路思想和方案的種種努力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盡管先有洋務運動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后有“東方派”堅守“內(nèi)圣外王”的新儒學主張,但是中國人沒有什么思想可以抗御帝國主義,舊的頑固的封建主義思想武器、模仿西方“叢林法則”的進化論均宣告破產(chǎn)。“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盵2]1360“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馬克思主義喚醒了中國,成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走新現(xiàn)代性的中國道路??墒?,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傳播史上,中國革命的實踐檢驗結果表明:對國外馬克思主義僅僅作跨界平移、食洋不化的教條主義依然不能救中國。陳獨秀、王明造成兩次大革命失敗的反證說明:“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lián)系,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盵2]40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存在兩種路徑:一是實踐路徑,即馬克思主義必然要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接受中國革命實踐的檢驗,在中國革命實踐的具體場域中重新出場;二是文化路徑,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不是像“五四運動”中激進知識分子所主張的那樣,是在“文化沙漠”和“廓清地平”中的擴展,而是在深厚豐富的千年遺存的儒釋道文化與哲學場域中展開積極對話,需要與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相結合。群眾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載體,精英知識分子翻譯傳播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大眾化,必須要有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通約的路徑。否則,必然被人民大眾所排斥。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高度重視后者,提出要堅決反對輕視民族歷史和文化立場,指明與經(jīng)濟政治一樣,“中國現(xiàn)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2]668?!氨仨殞ⅠR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民族的特點相結合”,“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2]667?!敖虠l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盵2]801“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盵3]23對深相結合的兩種路徑、兩個要求的表達非常明確??梢?,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延安整風運動中,從指導思想上明確了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一是堅守以中國實踐和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立場,二是明確了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fā)展的主要目標,其方法論選擇標準與原則為“民族形式”“中國作風”“中國氣派”。
問題在于,如何構建具有“民族形式”“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換言之,源自國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話語如何通過文化路徑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哲學話語相結合而轉換為中國話語形態(tài)?這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jīng)歷了幾代學者異常艱辛的探索。應當承認,在“世界走向中國”的舊全球化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探索涌現(xiàn)出幾代學者,在許多方面做出了艱辛探索,也取得了難能可貴的重要成就,這些成就為新時代方法論變革提供了先在的厚實基礎,而其探索所遭遇的問題也正是催生方法論變革的主要原因?;赝倌?,由于理論立場和文化立場的不同,對于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拋開“左”派教條主義、右派保守主義均存在的反對者不談,就是在其贊同者中,也因所持文化立場不同,導致采取的方法論原則也各不相同,進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真意義理解也不同,結果其基本思緒和主要結論也就大相徑庭。其中,有的站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本位立場上強調“以中化馬”,而反對“以馬化中”,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完全當作馬克思主義儒家化、道家化、佛學化??傊?,將馬克思主義納入新儒家(梁漱溟先生等)[4]、新道學或新佛學的新體系、新范疇,形成所謂“以儒解馬”“以道解馬”“以佛解馬”的哲學闡釋。在方法論上,必然反對站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立場上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加以“歷史性梳理”“批判性創(chuàng)新”“思想性引領”。馮契先生主張“智慧說”,反對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當作一種知識論。他站在中國哲學德智一體的立場上,強調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應該著力聚焦“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馮契先生主張將實踐唯物主義作為方法論貫通中國哲學史,強調“哲學是哲學史的總結,哲學史是哲學的展開”,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言,這一哲學史不僅僅是西方的,也是中國的,在與中國哲學史貫通的實踐唯物主義之中,達到認識世界與認識自我、個性與中國化、知識論與本體論統(tǒng)一。[5]韓樹英、楊春貴、王偉光、楊煥章等以新大眾化中國話語的方法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與好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理論與歷史研究中,文化路徑問題多年來已經(jīng)成為國內(nèi)幾代學者高度關注的焦點問題,李達[6]、艾思奇[7]、陶德麟[8]、許全興[9]、李景源等人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立場上,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視域方法孜孜以求反思、批判、闡釋中國傳統(tǒng)哲學,推出了許多重要成果。方克立先生的“中體、馬魂、西用”,將馬克思主義之魂注入中國哲學之體中。[10]在方法論上,方先生依然秉持“選擇性繼承”,著重將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內(nèi)在相通的概念、范疇、原理、思想選擇性地繼承下來,做出了杰出成就。此外,張岱年先生主張“融會中西馬,創(chuàng)造新形態(tài)”,提出了方法論上的“融會”說,盡管沒有提出一個“融會中西馬”的哲學體系,但是也在這一方法論思緒上做出了令人贊嘆的掘進成就。[11]徐素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史研究中,也著力關注馬克思主義哲學出場的中國形態(tài)的獨特風格。[12]
盡管百余年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成果豐碩,然而學界至今依然在康德式地追問“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何以可能”,當然“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建構更沒有完成。究其原因,關鍵在于人們受“世界走向中國”的舊全球化時代的局限,深受蘇聯(lián)教條主義影響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都是“忠實讀者”和“學徒”,認為“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就是“一般與特殊”“世界與民族”的關系?!皣怦R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先在性和本體性地位,在傳入中國之前就已經(jīng)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體系,傳入中國進程不過是一種在邊緣化國家的“特殊化”“民族化”“分有化”行動。馬克思主義具體化、中國化、大眾化,而這就等于生物學分類體系中的“屬與種差”關系。中國化就是“種差”或“亞種”,無論怎樣變異都無法取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屬”的普遍性規(guī)范。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無論如何都不能獲得重寫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作者中心地位?!胺胖暮6詼省钡鸟R克思主義哲學從概念、思想、表述、原理、體系在中國化進程中也絲毫不能加以修正的?!爸袊本褪恰捌毡檎胬怼痹诰佑谑澜邕吘壔锹涞闹袊摹胺钟行问健薄T谂f全球化時代,西方資本—帝國邏輯造就全球分裂,形成了“西方中心—東方邊緣”兩極分裂格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正處在這一邊緣極,因而產(chǎn)生上述認識也并不奇怪,恰好是舊全球化時代全球分裂格局的意識表達。因而,至今學界對西方“馬克思學”以編輯MEGA2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文本文獻學解讀所得出的任何新結論都心存焦慮,因為國外“馬克思學”研究對馬克思主義理解的每一個變化,都會導致我們在解讀中的“源頭失語”——這恰好是原初“學徒狀態(tài)”將文本文獻奉為我們理論的全部圣經(jīng)所必然要面對的解讀困境。實現(xiàn)中國化、創(chuàng)造這一“分有過程”的基本方法論特點就表現(xiàn)為以下三點。
第一,在方法論選擇的前提立場上,以“忠實讀者”“學徒”身份照搬國外馬克思主義立場,以蘇聯(lián)教條主義的哲學框架解讀中國哲學。盡管他們承認和強調個別具體內(nèi)容的表述可變?yōu)橹袊捳Z,但是認為在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話語體系、框架和整體結構上,只能照抄照搬,不可變革。
第二,在方法論的操作規(guī)程上,以外馬為“矢”、中哲為“的”而構成“有的放矢”邏輯。具體說來,就是選定用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作為“普遍真理”的話語尺度,剪裁、篩淘、選擇中國傳統(tǒng)哲學話語中的個別概念、個別思想、個別話語。
第三,在方法論選擇的結果上,呈現(xiàn)碎片化、選擇性繼承和概念表達。將總體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總問題、完整話語體系和內(nèi)在精神體系拋在一旁,僅限于尋找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精神具有相對一致性的具體內(nèi)容,如“知行觀”“實事求是”“矛盾”“和諧”等,將其切割、篩淘、剝離、抽象出來,作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表達。
概言之,縱觀在百余年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進程中,以這樣的思維邏輯與方法論來從事“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操作的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進程向“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目標攀登的失敗。當年,艾思奇同志主編新中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權威教科書即《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在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包括物質觀、認識論、辯證法、歷史觀等)時盡管都引用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然而由于體系、框架依然是歐洲的,因此依然被毛澤東同志稱為“洋哲學”,而與毛澤東同志心目中的“土哲學”形態(tài)迥異??梢?,文化立場不轉變,傳統(tǒng)方法論不破除,構建具有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話語整體特色的“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難以出場。
21世紀以來,全球大變局正在變革著時代坐標,以美國霸權主義為核心的舊全球化格局走向衰落,正在被中國倡導的多元主體“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文明互鑒”的新全球化格局所取代。2008年爆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不僅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經(jīng)濟霸權的危機,而且是其新自由主義價值支配的文化霸權的危機;中國和平崛起所改變的,不僅僅是全球的經(jīng)濟秩序,更是文化、文明秩序。全球文化價值的軸心正在東移。2020年新冠肺炎在加速全球變局的進程。中國發(fā)展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信心和能力,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既要在現(xiàn)實性上以新現(xiàn)代性的中國道路超越西方資本邏輯的經(jīng)典現(xiàn)代性道路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要以“中國精神”“中國思想”“中國價值”開辟人類新文明道路。中國道路與中國文明不僅為那些既要現(xiàn)代化又要保持民族獨立的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中國方案,同樣要以“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全球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提供中國方案。雖然百余年前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于歐洲,但是中國正在成為全球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中心。中華民族在結束思想的“學徒狀態(tài)”、找回失落的哲學主體自我之后,中國學者不僅依然要全方位地關注和學習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前沿理論,而且要成為新時代“作者”,“中國走向世界”的哲學邏輯正在成為主流。中國作者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在全球大變局、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與研究的主要使命。
中國作者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變革所呼喚的整體性繼承原則,主要涉及古今中外四個變量,因而至少構成了三組對話關系:全球文明對話、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對話、中國馬克思主義與國外馬克思主義對話。三組對話關系又不是外部性的反思關系,而是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思考的邏輯鏈條上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13]
全球大變局必然重塑全球文明對話的坐標。所謂全球文明對話坐標,意在表明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絕非僅僅是中國語境內(nèi)的思想事件,而首先是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性的事件。如前所說,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nèi),全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發(fā)軔于舊全球化時代“世界走向中國”的歷史之中。馬克思主義原初語境是西方文化,批判地繼承著德國古典哲學、英法古典政治經(jīng)濟學和歐洲空想社會主義的文化血脈。追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創(chuàng)立之初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淵源,是不切實際的空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進程,是“世界走向中國”總體進程的一部分。原初“僅限于西歐”的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哲學走入中國語境,發(fā)生著東西方文明之間的對話?!爸袊辈粌H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fā)展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具有實踐路徑;更是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過程,具有文化路徑。在文化意義上,充滿西方文化精神、采取西方話語方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以充滿中國精神、采取中國話語的整體形態(tài)出場呢?這是一大問題。由于最初第一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等人在傳播馬克思主義過程中對于傳統(tǒng)中國文化采取文化虛無主義式否定態(tài)度,導致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使中國革命兩次大失敗。只有到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以《實踐論》《矛盾論》思維堅定中國文化自信、理論自信的立場,強調國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必須接受中國實踐的檢驗,必須接受中國文化的解讀。因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2]499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文化意義上,就是要用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話語重寫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重新出場。也就是說,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肯定有別于國外馬克思主義。當然,什么是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中國話語,就需要深度研究,這一研究需要在全球文明對話中才能加以判定。全球大變局、新舊全球化大轉換根本改變著中國在全球文明對話中的地位、角色和關系,中國從邊緣走向世界舞臺中心,作者與讀者的地位正在翻轉,自鴉片戰(zhàn)爭180年來“世界走向中國”的歷史正在被“中國走向世界”所取代。中國在逐漸擺脫“學徒狀態(tài)”而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話語生產(chǎn)世界體系的中心。只有在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上,我們才能擺脫“國外話語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才能真正把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作者的重大使命,作為百余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人致力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最新目標,為此我們才能超越以往的碎片化繼承的方法論原則,提出“整體性繼承原則”。
擺脫“國外話語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即毛澤東同志所指的“洋哲學”,創(chuàng)建“土哲學”即“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轉變文化立場與文化態(tài)度,以堅定的文化自信確立全球文明對話中的本位立場,即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立場。在理論創(chuàng)新的意義上,新時代中國學者與當年馬克思的關系,已經(jīng)不僅僅是讀者與作者的關系,而且也是新時代作者與當年作者的關系。中國作者需要全盤繼承當年作者一切有價值的思想原則,總結當年作者豐富無比的思想創(chuàng)造經(jīng)驗,但目的是為了重新創(chuàng)作、重新書寫,讓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大地上重新出場,而不是簡單“回到馬克思”。中國作者堅守中國立場的客觀根由,就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路徑上,必須堅持中國實際、中國實踐對于國外馬克思主義的優(yōu)先性和本位性,中國實踐是檢驗國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是否依然是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是解讀和應用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出發(fā)點。而中國立場的文化根由,就是堅持人民大眾所秉持的中國文化本體是解讀和接受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前提。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必須用中國哲學、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話語作為哲學整體框架和形態(tài)的本體標準來重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即中國話語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文化立場的轉換,就要求我們在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時,作為精神、風格、話語、文化的整體框架和基本形態(tài)的選擇,首先肇始于“以中化馬”,然后才能夠進展到哲學本質向度、靈魂層次的“以馬化中”。在形態(tài)上、風格上、精神上、話語上的“以中化馬”,與舊全球化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所秉持的“以外馬化中”的文化立場與方法論正好相反?!耙灾谢R”主張要深刻地總結中國創(chuàng)新實踐經(jīng)驗,領悟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精髓和樣態(tài),然后作為話語參照系,對傳入的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話語體系、話語樣態(tài)進行改造和重塑。這是存在樣態(tài)的深刻變革。這一主張的實質,就是將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造、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為“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話語形態(tài),將“洋哲學”變成“土哲學”,這是建構“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要義。當然,“以中化馬”不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形態(tài)到內(nèi)容都歸為“新儒學”“新道學”“新佛學”。由于中國話語的內(nèi)容需要有時代性,表達、反思、把握新時代實踐的深刻內(nèi)容,解答人類普遍存在問題,因而作為解答理論的思想資源,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在形態(tài)選擇上依然需要經(jīng)歷時代、實踐、文化變革的檢驗,經(jīng)歷馬克思主義批判性反思推動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但是,既然是中國話語形態(tài),就一定不僅僅是選擇性地繼承某些中國傳統(tǒng)哲學碎片化的思想、概念、范疇,而是要繼承一個具有整體風格的結構形態(tài)。這就是“整體性繼承原則”出場的文化根據(jù)。
“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反思和批判的主體繼承者,需要建立整體繼承、一脈相承的關系,要得到中國傳統(tǒng)哲學內(nèi)在精神、內(nèi)在脈絡的真?zhèn)?。因此,建構“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原則就是要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特別是其文化形態(tài)、文化風格作整體繼承。
所謂“整體性繼承原則”,首先是一種以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為本體的文化立場和文化態(tài)度。這一文化立場和文化態(tài)度,是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當代中國哲學即“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有內(nèi)在的本體、本真、本性上的一致性和一脈相承性的考量上?!爸袊捳Z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從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真正堅守而不是全面拋棄、是弘揚發(fā)展而不是徹底否定這一立場和態(tài)度出發(fā)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抱負和理想,只有在“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因此,“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恰好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政治社會理想的價值基因在當代的最終實現(xiàn)形態(tài)。從這一意義上說,作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當代形態(tài),“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必然接過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總問題、總追求和總理想,給予總的解答,用中國方式、中國話語來解答中國問題,形成中國哲學的當代形態(tài)。
整體繼承又是一種自覺超越“碎片化繼承”“選擇性繼承”邊界的方法論選擇。它的超越性至少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它強調整體繼承中國哲學的總命題、總問題、總追求。傳統(tǒng)“選擇性繼承”方法論主要關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概念、范疇、原理,而忽略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整體追求、精神風格和目標氣質的繼承?!爸袊捳Z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既然要構建中國話語形態(tài),那么必然首先要從繼承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總問題、總命題和總追求出發(fā),整體繼承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價值取向、整體風格和精神氣質?!熬刻烊酥H,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成為總命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成為崇高使命擔當;天下大同成為崇高追求。第二,整體繼承中國傳統(tǒng)哲學總解答的哲學風格、特色、精神風骨,將其繼續(xù)向前推進。如果說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闡釋為服務于人對外部世界認識和改造的一種知識論的真理體系,那么,中國傳統(tǒng)哲學注重人的主體修養(yǎng),注重“人與人”的人倫關系,注重在改變客觀世界之前,改變、調適個體主觀世界,如儒家崇尚的“誠意正心修齊治平”,道家所言的“物我兩忘”的合一境界,佛教所謂的“空相”去執(zhí)論,等等。作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既然努力成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現(xiàn)代繼承,那么就不是僅僅滿足于汲取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一兩個概念、范疇加以點綴,不是碎片化地汲取若干因素而分門別類地融進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而是要在理論框架與哲學精神上有突破,要充分展現(xiàn)中國哲學的原初所長、原有特色、原有優(yōu)勢,取長補短。第三,整體繼承一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各家各派真正有價值的、有當代文化和實踐意義的思想、原則、命題、話語,形成“接著講”甚至“重新講”的當代話語形態(tài)。這種整體繼承,是內(nèi)容、風骨、精髓與形態(tài)的統(tǒng)一,而不僅僅是單純話語形態(tài)。時代內(nèi)容與民族話語形態(tài)的統(tǒng)一,都必須與民族文化的精髓內(nèi)在融合。要根據(jù)當代實踐之需、時代之問,以文化自信、理論自信重寫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相關話語。例如,同樣是揭示事物存在著對立面統(tǒng)一關系的辯證法,在馬克思那里可能主要表現(xiàn)為“否定的辯證法”,強調辯證法的革命的批判的向度。在西方資本邏輯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對于強調革命的否定性辯證法完全是正確的;對于中國發(fā)展和改革的時代實踐而言,否定性與肯定性雙重向度的辯證統(tǒng)一也是常態(tài)。但是,走向現(xiàn)代性道路的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是非對抗性矛盾。中國傳統(tǒng)哲學則更多地強調對立面之間的“和合”關系向度。后者的思維方式可能更適合在人民內(nèi)部矛盾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理需要。如果我們書寫“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就一定會彰顯和突出中國創(chuàng)造的思想與話語風格,與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一起,為全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貢獻更多方案,進而形成一種新的全球文明對話關系。同樣,中國話語闡述的哲學命題有時恰好是“世界之問”的中國解答。當西方后現(xiàn)代思潮用人與自然分離的“深生態(tài)學”來尋找綠色地球與生態(tài)文明之路而遭遇困境之時,“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可以援用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與王充的“天人相分”思想矛盾統(tǒng)一的辯證法來闡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上生態(tài)與文明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更能夠因此而超越西方走出一條生態(tài)文明的中國道路。
整體性繼承原則的方法論功能是巨大的。首先,整體性繼承原則變革了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哲學本性僅僅是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改變世界的知識論意義的“世界觀”的看法,而將價值論、為民論、文化論、治理論的智情統(tǒng)一、知行統(tǒng)一的向度特色深深地呈現(xiàn)出來,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看待的總命題、總問題、總追求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內(nèi)在追求“人類解放”的一致性結合貫通起來。在解答“什么是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何是人類認識史上的大革命”等問題時,我們的思考就會有新的答案。其次,整體性繼承原則強調中國話語作為體系,它必將超越那種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積極因素當作碎片化、表象化存在而加以“選擇性繼承”的方法,而推進體系性繼承,即繼承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話語體系、整體風格、精神本體,讓“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成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繼承主體,成為“融會中西馬、創(chuàng)造新形態(tài)”的出場形態(tài)。其三,整體性繼承原則擯棄傳統(tǒng)抓住個別概念、個別范疇、碎片化表象的方法,強調繼承的內(nèi)在精神本體,將其與“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本真性理解內(nèi)在相通。即是說,整體性繼承對象不僅僅是話語表達的表象,更是一種對哲學本體精神的深刻把握。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不僅要深描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內(nèi)在精神本體圖景,更要深度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本性何以可能包容和創(chuàng)造性轉換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內(nèi)在精神圖景,這就必然關涉馬克思主義哲學本性的重新闡述。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傳統(tǒng)哲學內(nèi)在精神的主體間性、情理性、人倫性向度,由此表現(xiàn)為中國獨特的話語—理論形態(tài),只有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為以“主—客—主”交往實踐結構為核心的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才能對接與融會。走向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不僅是全球大變局的哲學指向,也是融會中西馬、創(chuàng)造新形態(tài)的哲學必然要求。限于篇幅,關于這一點另文再論。
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呼喚的方法論自覺變革是一個體系,關涉“整體性繼承”“批判性創(chuàng)新”“歷史性梳理”“思想性引領”等方法論。其中,“整體性繼承”是這一系列方法論變革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而其他環(huán)節(jié)則是首要環(huán)節(jié)徹底實現(xiàn)的必要條件。
實施整體性繼承原則必須把握以下維度。
第一,方法論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與系統(tǒng)環(huán)節(jié)相統(tǒng)一。整體性繼承之所以是首要環(huán)節(jié),是因為整體性繼承原則是反映和表達全球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對于構建“中國話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nèi)在精神的方法論前提。整體性繼承需要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所包含的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話語體系提升改造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用來作為反映、表達與闡釋全球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哲學,用整體來表達整體,用體系來表達全局。如果沒有這一方法論前提,那么就不會發(fā)生后續(xù)的研究工作。其次,從方法論演化的認識論邏輯來看,“完整的表象”先蒸發(fā)為“抽象的規(guī)定”,然后再“從抽象上升為具體”的理性出發(fā)點。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必須整體繼承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風格特色、話語體系的基本框架,然后才能通過“批判性創(chuàng)新”把握其本質性的向度,即穿透表象、達致抽象的本質規(guī)定,再通過“歷史性梳理”看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源流到時代精神精華之間的歷史流變,從而才能將其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真精神內(nèi)在一致、相通起來,成為具有“思想性引領”作用的新時代中國哲學的出場形態(tài)。最后,從跨文化解讀的對話邏輯來看,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必然發(fā)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之間的對話和融合關系、相互反思與變革關系,都要以承認、認同對象的整體性存在為前提,整體性繼承也是雙方能夠進入對方解讀視域、展開對話和融合的必要條件。沒有這一環(huán)節(jié),而后的所有全面性對話、融合與解讀的方法論環(huán)節(jié)都將無從展開。
然而,整體性繼承原則雖然是首要環(huán)節(jié),但絕不是唯一原則,不能忘卻其他原則對于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意義。沒有系統(tǒng)性的方法論,整體性繼承原則根本不能完整建構,也不能孤獨地存在。
第二,整體性與個別性繼承相統(tǒng)一。整體性繼承包括若干個別概念、范疇、原理、思想的繼承,若干個別性繼承可以構成整體性繼承的基礎,但是不限于這些個別繼承。一旦脫離整體性繼承原則的把控,個別繼承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呈現(xiàn)碎片化格局。
第三,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tǒng)一。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用民族話語特殊形式、具有個性化的精神風格來解答包括民族問題在內(nèi)的整個人類問題,因而在本質上其思想內(nèi)容不僅是對“中國之問”的哲學解答,也是對“世界之問”“人類之問”的中國解答,是具有世界普遍性意義的民族哲學話語。而且“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國外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既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個性,又具有本質內(nèi)容上的一致性和普遍性。因此,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話語體系、風格、精神的整體性繼承,并不能放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解答人類與世界之問的責任,不能完全抹殺中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上的一致性和普遍性。
第四,歷史與當代相統(tǒng)一。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然是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維度。整體性繼承原則正是歷史原則。但是“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回歸歷史,更是把握現(xiàn)時代和面向未來。因此,她不能僅僅限于回歸,而是要在立足于中國與世界發(fā)展之基上“返本開新”。我們不能把整體性繼承原則當作是文化的“原教旨主義”和“頑強的崇古意識”,而就是“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路徑。
第五,本質向度的內(nèi)容與話語形態(tài)相統(tǒng)一。雖然在狹義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話語體系與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評價體系等并列,僅僅偏重于表達體系,但是本文所指的“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廣義上使用的,當然也不是泛指林林總總“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是指具有中國精神、中國文化精髓、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她不僅僅是一種話語形式,也是一種由話語所包容、包含、內(nèi)蘊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本體精神。整體性繼承原則所強調的整體性,就著重指稱這一本體精神。為此,她才對碎片化汲取中國傳統(tǒng)哲學個別概念、個別范疇、個別命題和思想的“選擇性繼承”加以批評和超越。
第六,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爸袊捳Z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對未來不確定世界以掌握話語解釋權為旨要的“理論哲學”,更是一種用話語行為教育大眾、指導實踐以改變世界與創(chuàng)造未來的“實踐哲學”。在全球大變局、全球文明對話的場域中,“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以自己的方式揭示中國道路、講好中國故事、總結提升中國經(jīng)驗的同時,還要掌握話語權,在全球發(fā)聲、言說、表達,推動這一世界走向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