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榮
(吉林省四平市傳染病醫(yī)院,吉林 四平)
隨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老年人在人群中的占比越來越大,老年化的現象日益顯著。用藥安全問題作為目前社會重要的關注焦點,受到了各界人們的重視,安全、合理用藥的問題日益顯著。而老年人往往會伴有多種慢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服用多種藥物的情況較為常見,但多藥物合用會顯著增加老年人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同時還可能產生藥物中毒的危險性,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為有效提高老年人的身體質量水平,根據老年人的用藥不良反應研究可做出以下分析。
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衰退,血漿蛋白濃度降低,肝血流和肝藥酶的活性降低,同時加上腎血流、腎小球濾過和腎小管功能性降低,從而導致藥物的使用效果不佳。由于對藥物的吸收功能減弱,血漿的游離性藥物濃度會顯著增加,其毒性和藥性也會顯著增加,由此可見,老年人在用藥劑量方面會有所減少,一般情況下為成人的75%,同時考慮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影響,例如動脈粥樣硬化,需慎重使用升壓藥物。據有關統計表明,醫(yī)院在對患者進行抗生素使用時,三級醫(yī)院的使用率為70%,二級醫(yī)院為80%,一級醫(yī)院為90%,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抗生素的濫用,導致了醫(yī)療費用的增加,同時耐藥性的產生也會對患者的治療產生一定的影響,經相關研究表明,抗生素耐藥性的產生,通常會促使患者難治型感染的逐漸增多。臨床的感染死亡現象,通常情況則是因為耐藥感染使用抗生素無效引起的,同時抗生素的濫用還會促使患者產生菌群失調和二重感染情況的產生[1]。由此可見短期服用過大量藥物或長期使用不良反應較多的藥物都會對患者產生各類不良影響。另外由于老年人無法獲得有效的指導,并且可能伴有行動不便、缺少護理或具有聽力、視力等病癥,在用藥時無法形成有效規(guī)劃,同時可能因經濟影響中斷了部分有效藥物的使用,或聽取虛假廣告而使用具有安全隱患的劣質藥品,這也引起老人藥物濫用的原因之一。
食物攝取量不足或飲食失調都會導致老年人營養(yǎng)缺乏,會在一定程度影響藥物的吸收以及藥效的發(fā)揮,例如老年人缺乏維生素D,則會影響藥物中鋁、磷成分的吸收;液體攝入不足的情況使用部分瀉劑會促使老年人產生電解質紊亂現象;鉀成分不足使用排鉀利尿劑會促使老年人產生低鉀血癥;而在缺氧或飲酒情況下使用半糖靈會促使產生乳酸性酸中毒;營養(yǎng)不良產生的C 元素和B2元素不足會影響肝藥酶活性,從而影響藥物的使用效果,在蛋白攝入不足,血漿蛋白過低的情況下使用血漿蛋白結合律高的藥物會促使血漿游離藥物增加,其藥效和副作用也會顯著增加。由此可見,老年人的營養(yǎng)狀況對藥物的使用以及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在用藥前需要嚴格調理老年人的營養(yǎng)狀況。
由于老年人普遍存在心臟病、高血壓以及冠心病等多種慢性疾病,老年人在針對某一類病癥進行藥物治療時,可能因其他病癥影響藥物的效果,由此產生各類不良反應。例如在使用慶大霉素治療腎功能不足的老年人時,由于其半衰期延長,需要延長藥物的使用間隔,若在短期內連續(xù)用藥可能引起蓄積性中毒;而對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氯霉素等藥物會促使老人肝臟代謝功能減緩,從而促使藥效和毒性效果增加;強心苷是作為心力衰竭的藥物之一,但通常會促使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區(qū)加大,同時會加大心律失?,F象的產生。另外,腦血管疾病也是老年人常見的病癥之一,老人中樞系統對藥物耐受性更差,藥物的藥效和毒性作用更明顯。對于肝硬化老年患者來講,通常會伴有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現象、動脈硬化現象,在該情況下使用利尿藥物或同時使用氯化鉀,可能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性。
其他因素則主要包含不良的藥理作用,在藥物中存在對人體具有傷害的成分,例如糖皮質激素的長期使用會促使患者產生毛細血管變性出血,導致皮膚或粘膜產生瘀點或瘀斑。藥物質量也是影響不良反應的產生的因素,主要在于藥物保管不當或混合污染。另外劑型的不同也會產生影響,不同的劑型在患者體內的吸收不同,需有效加強劑量控制。
在進行用藥前需要對老年人的病癥進行合理的診斷,保證患者理解自身病癥的性質以及病癥的發(fā)展程度,同時根據老年人目前病癥的診斷情況對用藥問題進行一定的調整,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治療藥物并調整使用的劑量,規(guī)劃老年人的整體用藥方案,另外在進行診斷前通常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對癥治療措施,這要求老年患者提供自身配合度,提高自身用藥規(guī)劃,不可因藥物的使用影響病癥的診斷。
根據中醫(yī)傳統“食療大于藥療”“是藥三分毒”的藥物治療觀念,老年人在對病癥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優(yōu)先考慮食療的方式,其中可以通過醫(yī)療體育、運動療法、氣功療法、物力按摩、針灸以及飲食療法等方式進行。據中醫(yī)傳統講,食療作為治病根本,可祛除疾病,以治病根。例如攝入姜紅糖能夠對感冒等病癥形成治療效果;香蕉、菠菜粥能夠治療便秘。食療作為中醫(yī)學的治療標準之一受到廣泛應用,但由于病癥的多樣性,需要根據醫(yī)生的相關指導進行飲食調整,以形成針對性的治療效果[2]。
根據醫(yī)學研究分析中藥的大部分藥物通常屬于天然性藥物,對比各類化學制劑藥物,其副作用效果更低,對于人體的適應性較高,尤其在于老年人免疫系統衰退的情況下由極高的適應性,因此在用藥時需優(yōu)先以中藥為主。
內服藥物通常較外用藥物對比不良反應更多,為減少不良反應的產生,需優(yōu)先采用外用藥物,例如在各類皮膚病以及扭傷情況下,采用外敷消腫藥物,在能夠有效改善病癥情況下,可避免使用內服藥物的副作用。
部分藥物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協同作用,但可能具有拮抗作用的藥物,在用藥過程中需要結合藥物之間的藥性以及相互作用進行用藥,否則會導致老人產生各類藥物沖突的不良反應。而老年人普遍存在較多的慢性疾病,其用藥種類也相對較多,各類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也會增多。例如在使用阿司匹林和激素類藥物時,可能引起潰瘍病大出血,另外由于老年人存在記憶力下降導致漏服、誤服的情況,在用藥過程中需要指導老年人進行重點用藥,同時使用堅固型藥物,同一時間使用的藥物不宜超過3~4 種。
由于老年人藥物吸收功能下降,對于藥物的吸收也相對不足,并且藥物在老人體內的分布不均,加上肝藥酶活性和腎排泄功能的下降,均會對藥物的吸收產生影響,在大量使用藥物且吸收效果不足的情況下極易產生藥物蓄積,引起不良反應。因此對于老年人的用藥情況,需要在一般成人的基礎上進行適量減少,據相關統計,60~80 歲患者可將藥物用量下降至75%,80 歲以上患者可下降至50%[3]。
老年人腎功能的衰竭導致對藥物或代謝產物的排除率降低,因此需要減少藥物的使用療程,長期的療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蓄積性中毒,同時可能產生癌性和耐藥性。例如車厘子、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可能引起聽覺神經障礙,嚴重情況下可能引起耳聾;安眠藥會引起依賴性;利尿劑可能引起低鉀血癥,因此在用藥時需要縮短患者的用藥療程,避免藥物蓄積產生不良反應[4-6]。
醫(yī)生根據藥效以及藥動力學的相關知識,結合目前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的身體狀態(tài),對可能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進行綜合規(guī)劃,詳細制定藥物的使用劑量、途徑以及使用時間,同時考慮是否可聯合用藥。對整體用藥方案進行合理規(guī)劃,老人在用藥時才能夠保證規(guī)范化用藥,保證用藥安全。
經濟的發(fā)展促使了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醫(yī)療保險的水平也在不斷上升,藥物的使用安全已經逐漸成為社會各界的重點內容之一,國家需要建立完善的用藥不良反應監(jiān)督機制,從而避免藥物不良反應對患者產生的影響[7-8]。另外,隨著人口老齡化現象的不斷增加,老年患者藥物治療不良反應防治也在醫(yī)學中有重要地位,由于各類慢性疾病以及器官功能的退化,往往需要通過結合老年人的個體差異進行合理用藥,有效掌握老年人用藥原則,提高藥物的療效,從而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