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清菊,蔣建勛
(杭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城建學院,浙江 杭州 311400)
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是個體身心成長的關鍵場域。在與潛在自殺風險極高和較高水平的學生深入訪談與長期咨詢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的原生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缺憾和問題,簡言之,大學生在學校期間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根源往往在于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癥狀的影響重大。因此,從原生家庭的視角去研究原生家庭系統(tǒng)中有哪些因素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而探索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建議和方法,是尤為重要的研究方向。
“原生家庭”是相對于個體成年結(jié)婚后所組建的新生家庭而言的最初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人出生后直接被撫養(yǎng)、被教育的家庭,是個體情感經(jīng)驗學習與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第一個社會場所[1],和“新生家庭”相對照。與“原生家庭”相關的理論研究要首推家庭系統(tǒng)理論了,從帕森斯把家庭看作是社會系統(tǒng)的一個分系統(tǒng),認為家庭是由相互聯(lián)系的角色和位置構(gòu)成的社會系統(tǒng)[2],到Bowem的代際模型、策略模型[3],再到薩提亞的家庭治療理論,都認為家庭是一個系統(tǒng),家庭內(nèi)部成員之間彼此影響,尤為強調(diào)家庭內(nèi)人際行為的相互作用[4]。沈家宏[5]梳理了經(jīng)典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系流派、個體心理學學說、溝通分析理論等流派關于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心理與人格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的研究,并指出基于原生家庭的家庭動力將會“影響并決定他后面人生的發(fā)展”。比如“經(jīng)典精神分析理論強調(diào)童年經(jīng)歷對一個人后來成長的影響”;客體關系流派認為,0—6個月內(nèi),嬰兒與媽媽乳房的關系、與媽媽的關系變成了影響一個人后來發(fā)展最為重要的關系;個體心理學學說指出“生活風格”主要由兒童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決定;溝通分析理論強調(diào)“3歲看大,7歲看老”,認為每個個體在6歲之前就已經(jīng)寫好人生的腳本了,而且一輩子很難更改[5]。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和人格發(fā)展分為八個階段,認為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核心任務和關鍵特質(zhì)[6],各階段的核心任務能否順利完成,都將影響人的一生,而心理發(fā)展前三個階段: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都在原生家庭中度過,影響作用不可估量。
綜合可見,原生家庭作為人的第一個社會系統(tǒng),對于個體心理發(fā)展、社會化程度的影響毋庸置疑,也無法替代。
首先,采用自殺潛在風險評估工具《大學入學普查問卷》,從“個體成長經(jīng)歷、人格特質(zhì)特征、生活應激實踐、社會支持系統(tǒng)、抑郁情緒狀況等方面測試篩查客觀存在的自殺相關風險因素”[7],以評估學生潛在自殺風險水平。系統(tǒng)對于潛在風險等級極高和較高的學生自動分發(fā)《自殺傾向評估問卷》,評估自殺風險程度。本研究對1075名學生集中施測《大學入學普查問卷》,篩選出自殺潛在風險極高7人,較高19人,合計26人。同時,針對篩選出的潛在風險評估等級較高、極高的26名學生,系統(tǒng)自動分發(fā)《自殺傾向評估問卷》,篩選出自殺傾向極高2人,較高4人,中等7人,較低8人,正常5人。
其次,參考心理測試結(jié)果數(shù)據(jù),對26位學生進行一對一訪談,主要從原生家庭環(huán)境、成長經(jīng)歷、負性生活事件等方面判定主要問題類別。經(jīng)訪談,有19位同學的自殺風險源于家庭問題,占比高達73.08%。從影響程度來看,自殺傾向極高、較高的6人,均為家庭問題致使,自殺傾向中等的7人中,也有5人源于家庭問題。可見,原生家庭問題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并致使自殺風險的主要原因。
對19個判定為“家庭問題”影響的自殺風險學生進行第二輪深入的個案訪談,主要圍繞家庭氛圍、父母感情狀況、父母教養(yǎng)方式、童年寄養(yǎng)經(jīng)歷等四個方面展開,重點分析這四個方面對學生心理癥狀與人格發(fā)展的影響。
1.家庭氛圍影響個體人際交往模式形成
訪談顯示,19位學生中,沒有人評價自己的家庭氛圍是“融洽”的,選擇對抗和冷淡的居多,高達18位?!凹彝シ諊窃彝ブ邢嗷ビ绊憽㈤L期積淀的精神狀態(tài)和情意傾向”,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家長的文化休養(yǎng)、生活態(tài)度、行為方式、性格特征、思想境界等”[8],是家庭的“能量場”。具有共振、同頻、彌散特質(zhì)的家庭氛圍在無形中影響著家庭系統(tǒng)中的每一個成員,對于孩子的影響更為明顯,家庭氛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體長大后走向社會的“行為模式以及人際交往模式”[9],孩子在最初接觸的原生家庭系統(tǒng)中通過模仿、學習、耳濡目染等方式學會或習慣性形成了某種與人相處、處理各種關系的方法,習得了“生活風格”或“生活模式”。
個案-WZ:我爸媽經(jīng)常吵架,爸爸情緒暴躁,嚴重的時候會大打出手,連我和姐姐也一起打。之前,我媽差點因為和我爸吵架跳樓,我一直不愿意回家,因為每次回家都是負面情緒,感覺沒什么感情,不想聯(lián)系,不愿意聽到他們吵架的事情,甚至想脫離家庭。我從小都不愿意和別人交往,不相信別人能帶給我安全。
家庭氛圍對于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的影響是無形的、直接的、深遠的。融洽、和諧的家庭氛圍能予以充分的安全、依戀、信任和歸屬,隨之形成主動、積極、和諧、自信的人際交往模式;反之,如果長久置身于冷淡甚至對抗、暴力的家庭氛圍中,便會造成大學生不安、懷疑的心態(tài),形成被動、消極、回避、自卑甚至對抗的人際交往模式。
2.父母感情狀況影響個體的親密關系與婚姻觀
19位同學中,8個家庭父母離異,9位同學父母在一起但是感情嚴重不和,2位同學父親或母親去世,0人認為“父母婚姻幸福”。
個案1:從小開始,爸媽感情就很不好,經(jīng)常吵架,可能是因為有我才綁在一起,沒有離婚吧。初中,我因他們倆吵架有過自殺的想法,但是不敢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后來受不了了,我就選擇離家出走,爸媽找到我后狠狠地罵了我一頓,說我太叛逆,我想還不是因為你們老吵架,我都想著以后不要談戀愛結(jié)婚了,一個人挺好的,免得吵架折磨孩子。
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就在孩子心里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種子會跟隨孩子一同成長。父母感情融洽和諧,種下的是關愛、尊重、親密、獨立,父母感情冷淡、疏離、沖突的家庭,帶給孩子的則是恐懼、責任、疏離或負罪感,造就孩子的“愛無能”狀態(tài)。父母感情是否融洽直接關系到一個家庭的快樂度和幸福度,也在無形中影響孩子對于親密感的需求和成年后婚戀觀的形成。父母感情融洽、婚姻幸福,會讓孩子親身感受、耳濡目染,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促進孩子形成正確的婚姻觀,反之則容易造成孩子抗拒親密、懼怕戀愛、逃避婚姻的心態(tài)。
3.父母教養(yǎng)方式影響個體的情緒表征
訪談中,有8位同學表示,父母對于他們的成長放任自流,教育管理缺失,11位同學父母會教育管理孩子,但是方式較為專制、獨裁,從不考慮他們的感受。沒有人認為父母和自己的相處是民主的、尊重的。
有研究者將父母教養(yǎng)方式梳理歸類為民主型、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四類,不同類型教養(yǎng)方式可用于表達父母對孩子不同的要求度與反應度。從訪談來看,忽視型的父母對于孩子不管不問,父母的角色和關愛嚴重缺失,不管不顧孩子的心理需求與情感反應,與孩子之間缺乏交流,導致孩子缺乏親密感,難以正常度過成長的“依戀期”和“安全期”,容易產(chǎn)生抑郁、焦慮、孤獨、沖動、沖突、攻擊等負性情緒。
個案2:我4歲之前在福建老家由爺爺照顧,在小學二年級時,因爸爸賭博欠債,父母離婚。高一時,姐姐上大學,媽媽也出家禮佛,家里只有我一個人生活,沒人管沒人問,那時候感覺很壓抑很孤獨,覺得全世界就剩下自己了,活著沒意義,有過自殺的想法?,F(xiàn)在對父親沒有任何好感,從小到大和父親一起相處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年,他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也從未關心過我,后來他又重新組建了家庭,我不會和他聯(lián)系的。
專制型的父母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實際情況,完全從“大家長”“過來人”的角度出發(fā)包辦孩子的一切,并以“我都是為你好”“你現(xiàn)在還不懂”等口吻強迫孩子接受父母給予的“選擇”或“計劃”,剝奪了孩子情緒表達、溝通交流、自我探索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緒“不能”“不敢”“不會”“不愿意”表達,沒有合理的宣泄方式和通道,一切以父母的意愿為中心,出現(xiàn)懼怕、壓抑、回避情緒表達的情況,進而加重孩子的身心壓力。
個案3:爸媽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好孩子,讓他們有面子。讓我小學、中學必須讀最好的學校,我都沒考上,爸爸找人找關系花錢讓我去讀,高中的時候我直接崩潰了,自殘過,去醫(yī)院心理科也看了幾次,高考考得很差,爸媽很生氣,我不想讀書,爸媽堅決不同意,感覺喘不過氣來。
4.童年寄養(yǎng)經(jīng)歷影響個體人格形成
19位同學中有15位有童年寄養(yǎng)或留守經(jīng)歷,其中8位同學寄養(yǎng)或留守時間是幼兒前期0—3歲,寄養(yǎng)對象主要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有個別寄養(yǎng)在舅舅、姑姑或者老師家。
個案4:我爸媽離婚,爸爸沒空管我,我是在姑姑、舅舅和老師家輾轉(zhuǎn)長大的,有話不敢說,雖然他們對我很好,但是我還是有寄人籬下的感覺,我不想麻煩任何人,于是我就不講話,我變得很內(nèi)向,不愿意和人接觸,也不想接受別人的關心。
家長因為工作忙碌、家庭破裂等各種原因?qū)⒑⒆蛹酿B(yǎng)、留守在祖輩或直系親屬家,0—3歲是寄養(yǎng)和留守的最大概率時期,而恰恰這個階段是個體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被留守的孩子不在父母身邊,找不到歸屬感,不敢表達也不知道向誰表達自己的依戀之情,怕被遺棄,時刻小心、謹慎,信任感、安全感缺失,討好他人,掩飾真實需求,進而養(yǎng)成內(nèi)向、封閉、冷漠、自卑、懦弱、膽怯或者任性叛逆等人格特征。
可見,家庭氛圍、父母感情狀況、父母教養(yǎng)方式、童年寄養(yǎng)經(jīng)歷四個原生家庭元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個體的心理癥狀,并對個體的行為模式、人格特征、心理狀態(tài)帶來不同的影響。
無論是從理論研究還是從實證分析來看,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個或多或少有問題的家庭,原生家庭作為個體出生后接觸的第一個社會系統(tǒng),對個體身心發(fā)展都起著不可替代的影響作用。為了更有效地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原生家庭的視角,可從以下方面入手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做出努力。
1.創(chuàng)建多元載體的溝通平臺,實現(xiàn)家校聯(lián)動合力推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個整體工程,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遠遠不夠,家長的大力支持和全力配合尤為重要。因此,必須與家長保持信息溝通,在電話、面談等傳統(tǒng)方式的基礎上,學校要不斷創(chuàng)新溝通平臺與載體,創(chuàng)建線上線下家校交流溝通平臺,比如,建立學生家長交流QQ群、釘釘群和微信群,把學校和學院的微信、微博公眾號告訴家長[10],為家校聯(lián)動提供更加便捷通暢的渠道。此外還可以專門設計家長聯(lián)系單、學生心理狀態(tài)家長告知書等多種形式的表單,及時反饋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與行為表現(xiàn),相互征詢意見,共同協(xié)商解決方案。
2.面向家長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宣傳教育
目前來看,高職學生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了解水平整體較低,要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實現(xiàn)家校協(xié)同,必須增加家長對于心理問題的了解,提升家長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識和水平。比如通過開學典禮、家長會、校園開放日等活動開展“家長心理講堂”,引導家長關心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扭轉(zhuǎn)家長對于心理疾病的偏見,幫助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大學生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鼓勵家長從家庭系統(tǒng)的角度做出努力,實現(xiàn)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機融合。
3.加強家校聯(lián)動的機制建設,推進家校聯(lián)動的成熟化
現(xiàn)實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并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心理困擾或異常,也不會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因此,從學校層面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家校聯(lián)動機制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結(jié)合《精神衛(wèi)生法》等相關法律規(guī)定,建立心理危機處置預案,形成心理重點關注對象的家校聯(lián)動處置辦法,對于極度不配合的家長,可以考慮請求警方、精神機構(gòu)、法律組織的協(xié)助,多方合力共同解決問題。
1.建立詳細的原生家庭信息檔案,預防先行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原生家庭系統(tǒng),可從家庭結(jié)構(gòu)、經(jīng)濟狀況、家庭氛圍、家庭支持系統(tǒng)、父母教養(yǎng)方式、父母感情狀況、父母工作情況、留守寄養(yǎng)經(jīng)歷等方面建立特殊學生的原生家庭信息檔案,完善家長信息數(shù)據(jù)庫,充分掌握學生的成長經(jīng)歷與原生家庭情況,為全體學生預留一份家庭信息檔案,也能從家庭檔案中分析原生家庭系統(tǒng)中的問題,在心理測試之前就做到預防先行、監(jiān)控有力。
2.針對不同問題,開展差異化輔導
通過原生家庭信息檔案,梳理出個性與共性問題。針對個性問題,設計咨詢方案,進行深度訪談,開展個案咨詢;針對共性問題,可確定小范圍內(nèi)的共性主題,組織開展家庭取向的團體輔導活動,以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學校應開展多樣化的“家庭”主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獨立性和精神自主性,引導大學生主動處理好與父母家人之間的關系,正視原生家庭與成長經(jīng)歷的不完美,積極與傷痕家庭和解,告別原生家庭的“傷痛”,多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學會與人交往、融入社會,通過自助、他助相結(jié)合的方式,提升心理調(diào)適和自我愈合能力,增強自我價值感和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