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第三幼兒園 宋 芳
對于幼兒教師來說,其承擔著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fā)展的任務,為了確保后續(xù)教育的質(zhì)量,需要幼兒教師依托語言教學活動的展開,強化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此時,幼兒教師必須關注個人語言行為的規(guī)范性與標準性,依托專業(yè)的語言技能與語言策略展開教學,避免對幼兒產(chǎn)生負面影響。
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語言發(fā)育以及完善的關鍵時期,因此,幼兒教師必須保證所進行的語言表達具有準確性,即發(fā)音準確以及用詞精準。我國要求所有從事幼兒教育的教師必須取得二級乙等以上的普通話證書,目的在于確保幼兒教師語言表達的準確程度,為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更好形成提供支持。
在互聯(lián)網(wǎng)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網(wǎng)絡語言深入人們的生活,促使語言表達發(fā)生了較大轉變。如“奧利給”“神馬都是浮云”等,這些網(wǎng)絡用語常被應用于多個生活場合。而對于幼兒來說,其并不具備分辨這些網(wǎng)絡用語的真正含義的能力,更多依托模仿完成相應詞匯的記憶與應用。但是,這樣的情況會增加后續(xù)語言學習的難度。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的發(fā)生,幼兒教師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必須重點保證語言的規(guī)范性,為幼兒創(chuàng)設更加良好的語言教學環(huán)境。
在幼兒教育階段,語言的藝術性并不是指幽默方面的藝術性,而是肢體語言、語言表達語氣方面的藝術性。例如,幼兒教師在向幼兒表述一件事情時,應當保證語速與音量正常、語速平穩(wěn),盡可能不在其中加入個人情感,避免對幼兒造成負面影響,與幼兒建立更為和諧、融洽的關系。
實踐中,幼兒教師通過自身的規(guī)范化語言為幼兒提供語言學習的樣板,讓幼兒在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自然地模仿學習,也可由語言發(fā)展較好的幼兒示范。例如,教師在為幼兒示范朗讀《小姑娘和蘑菇》時,可以選取以下情節(jié)片段進行示范:
……小姐姐趕快折了回來,小妹妹卻跑到鐵路那邊去了。小姐姐對小妹妹喊道:“別往回走!”可是火車已經(jīng)近了,響聲太大,小妹妹沒聽清楚,以為小姐姐叫她往回走,結果絆倒在軌道上?;疖囯x得更近了,司機拼命鳴笛。因剎不住車,火車嗚嗚地吼著從小妹妹身上開過去。小姐姐哭啊、喊啊,乘客都從車窗里向外張望……
在示范朗讀中,教師要著重突出“小姐姐”的焦急萬狀,并適當加快語速,顯示出急促的敘述節(jié)奏,表現(xiàn)出情節(jié)的驚險、緊張。在此基礎上,幼兒教師要充分運用懸念,吸引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語言教學中,幼兒教師要切實尊重幼兒語言學習的特殊性,引導幼兒展開觀察,實現(xiàn)視聽講結合的教學。其中,“視”是指教師提供具體形象的講述對象,如實物、錄像、圖片、情景表演等,讓幼兒充分觀察;“聽”是指教師用語言啟發(fā)、引導、暗示、示范等,讓幼兒充分領會;“講”是指幼兒自己講述。這三方面要有機結合,缺一不可。需要注意的是,“視、聽”是為“講”服務的,在“講”的過程中,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這是幼兒學習講述、發(fā)展幼兒連貫性語言的有效方法。
幼兒教師可以在語言教學中應用表演法的方式,讓幼兒進行文學作品的表演。在此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在幼兒理解詩歌內(nèi)容,且可以熟練朗讀的條件下,對幼兒聲調(diào)、韻律、節(jié)奏、速度等的運用進行指導,并完成詩歌朗誦表演。同時,教師還需要在幼兒理解故事內(nèi)容、熟悉人物對話及體會角色心理的基礎上,指導幼兒正確地運用語言、表情、動作等扮演角色,進行故事表演。
例如,在進行《蝴蝶姑娘嫁丈夫》故事的表演中,可以由一名幼兒扮演蝴蝶姑娘的角色,其余3~4 名幼兒扮演相送者。當念誦“嘩嘟嘟,嘩嘟嘟,蝴蝶姑娘嫁丈夫”時,扮演“蝴蝶姑娘”的幼兒站在中間,大家一起做手拉手的搖擺動作,或者幾人并排互相將手搭在對方肩上以示喜慶場面;當念誦“誰奏樂?知了吹笛蛙打鼓”時,可以由“蝴蝶姑娘”念第一句“誰奏樂”,其余幼兒一起念“知了吹笛蛙打鼓”,并做出吹笛、打鼓的動作;當念誦“誰提燈?小河邊上的螢火蟲”時,可以幾人一起做提燈動作,注意提燈的手勢略微高一點;當念誦“誰攙扶,螳螂來當攙扶婆”時,可以幾人上去攙扶“蝴蝶姑娘”,但注意動作要有美感,最好是優(yōu)美的舞蹈動作,不能顯得凌亂;當念誦“誰相送?螞蟻哥哥帶隊伍”時,可以幾人排著隊、唱著歌相送。當然,所有參與表演的幼兒的表情都是歡快、喜慶的,動作設計、歌舞音樂等都可以靈活調(diào)整,只要適宜、恰當就行。
多次練習是提升幼兒語言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語言教學中,幼兒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展開基于言語因素及技能的練習,以此達到強化幼兒言語技能技巧的效果。在此過程中,需要相關幼兒教師著重保證練習方式的生動性,引入多樣性的練習形式,調(diào)動幼兒練習的積極性。
基于游戲的教學活動在幼兒教育中極為常見,將其引入幼兒語言教學中,能夠達到提升語言教學活動趣味性以及質(zhì)量的效果。實踐中,要求幼兒教師運用有規(guī)則的游戲,訓練幼兒的正確發(fā)音和豐富幼兒詞匯、學習句式,需要完成的具體內(nèi)容包括:根據(jù)幼兒語言教育的目標和內(nèi)容,選擇和編制游戲,保證游戲便于幼兒理解,且可以達到訓練語言能力的效果;可以配合使用教具或學具實施游戲法的同時,并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逐步減少直觀材料的投放;針對個別發(fā)音不清的幼兒,要使用游戲對其進行重點幫助,促使相應幼兒能夠在趣味性的活動中更為輕松地完成語言強化訓練。例如,相關幼兒教師可以展開“熊貓吹泡泡”的游戲活動,實踐中,提前準備一張“熊貓吹泡泡”的貼圖,在熊貓的嘴邊開一道口子,并將多個寫有拼音字母的“泡泡”藏在里面。游戲開始時,教師對幼兒說:“熊貓要吹泡泡了,大家要看清泡泡上寫著什么?!比缓蟪槌鲆粋€“泡泡”讓幼兒朗讀。讀好后大家一起念兒歌:“小熊貓,吹泡泡,泡圓圓,飛得高;比比誰的本領大,看看誰能讀得好?!苯處熢俪槌鲆粋€“泡泡”讓幼兒朗讀,游戲依次反復進行。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調(diào)動幼兒參與語言教學活動的興趣,并達到培養(yǎng)幼兒語言能力的效果。
綜上所述,為了確保后續(xù)教育的質(zhì)量,需要幼兒教師依托語言教學活動的展開,強化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依托模范示范展開幼兒語言教學、引入視聽講結合的教學模式、著重關注幼兒的語言表現(xiàn)力、實施基于言語因素及技能的練習法、依托游戲提升語言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推動幼兒語言教學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