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滕州市實驗小學 李 潔
在當前我國小學教育領域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已經(jīng)成為重點內(nèi)容,并且在相關課堂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群體的道德品質(zhì),使小學生群體對于當前社會現(xiàn)象產(chǎn)生比較準確的認知,從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使自身綜合素質(zhì)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小學教師必須意識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融入道德與法治的內(nèi)容,促進小學生群體對道德與法治的內(nèi)涵有更加深刻的認知。
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依舊在影響著小學教育,因此很多小學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使用的教學方式單一且內(nèi)容枯燥。導致學生在接受知識的時候非常被動,而不是主動去學習知識,在學習中無法獲得任何樂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逐漸降低,原本對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打折扣。
小學生群體普遍對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低,自主學習的能力欠缺,需要教師主動引導,才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然而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方面的引導,學生能力有限,無法做到自主學習,課堂教學形式一成不變,直接導致課堂教學缺乏趣味性,無法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雖然我國教育領域目前實行素質(zhì)教育,但是人們要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應試教育的殘留依然在小學教育領域內(nèi)大行其道。應試教育只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依舊有很多教師盲目崇拜應試教育模式,認為“考試得分就是學生的命根”。
上述錯誤思想直接導致小學生群體的學習方向出現(xiàn)偏差,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獲得更高的考試成績,導致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脫離生活實踐,教學有效性無從談起。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小學教師認為,道德與法治學科不過是一門副科,地位遠遠沒有三大主科重要,小學生群體只需要學好三大主科就可以,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拒之門外”,這樣做無疑會對將來的小學教育產(chǎn)生不利影響。
小學教師必須摒棄應試教育的舊思想,及時轉(zhuǎn)變觀念,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貫徹素質(zhì)教育的理念,真正有效地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師需要把課堂的主導權利交給小學生,不斷培養(yǎng)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在提升學習成績的同時,真正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出現(xiàn),并且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會使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例如多媒體教學設備、網(wǎng)課等,將重要的知識點整合后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輕松,從而保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nèi)容,基本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從而獲得社會實踐經(jīng)驗。因此小學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開展生活化教學。小學生群體由于年齡和閱歷的原因,無法接受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所以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大量生活中真實出現(xiàn)的案例,引導小學生在輕松的氛圍內(nèi)完成整個學習過程,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小學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構(gòu)建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身臨其境”的情況下,感受到道德與法治對于人和社會的重要性。例如,小學教師在進行安全問題的授課過程中,可以構(gòu)建出一個公交車內(nèi)的情境,幾名學生扮演乘客,一名學生扮演司機,一名學生扮演便衣警察,還有一名學生扮演小偷。在該情境中,“小偷”試圖竊取“乘客”的貴重物品,得手后沾沾自喜,結(jié)果埋伏多時的“便衣警察”突然出動,將“小偷”逮個正著。情境教學結(jié)束后,教師立刻拋磚引玉,告訴學生偷竊是違法犯罪行為,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立志在未來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
創(chuàng)建并運用分層次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幫助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開展。第一個層次,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頻繁的溝通,了解小學生群體的普遍學習需求。第二個層次,教師在掌握小學生群體內(nèi)部不同的學習情況后,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按照學習能力的強弱來劃分,然后設計出不同層次的教學方式。
上述做法能幫助所有學生學習,讓所有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充分的理解,從而保證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分層次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學生逐漸形成了對學習的自信心,大幅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很容易被教師的一言一行影響,小學教師必須主動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想法,不只是做學生的“良師”,更要做學生的“益友”,同時引導學生主動和教師溝通,以及學生之間的溝通。教師在發(fā)現(xiàn)問題后,予以及時解決,保證小學生群體的健康成長。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教師在學校內(nèi)和課堂上是絕對的主導,學生完全跟著教師的腳步走,幾乎沒有自主意識可言。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分組的方式,引導小學生群體針對某一個案例開展討論。這樣做不僅保證了所有學生都能有效參與課堂教學,還有效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鍛煉了學生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小學教師運用的各種科學高效的教學手段?,F(xiàn)階段我國小學教育領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小學教師必須行動起來,真正將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傳授給小學生,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從而提升小學生群體的綜合素質(zhì),為我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