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肅儀
(愛丁堡大學,英國 愛丁堡 EH89JU)
國內外對人權問題的關注已經十分普遍,國際條約、憲法等也增加了保護人權原則,但實踐過程中婦女和男性的地位依然存在差距。女性與男性相比,處于弱勢地位,并且承擔更多責任,由此保障婦女人權也在社會中得到關注。現(xiàn)如今,婦女人權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政治、文化、勞動、社會保障等方面,甚至還存在漠視婦女人權的現(xiàn)象,特別是性騷擾,在當今社會中更是頻發(fā),直接影響到人們權利意識、性別平等意識?;诖?,站在法律角度分析婦女人權保障,圍繞“性騷擾”話題展開國際比較與實證分析。
關于婦女人權保障與性騷擾話題的分析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性騷擾受害人是以女性為主,婦女權益受到實際侵害,站在人權理念角度,其中包含的平等與不歧視理論、尊嚴與反歧視理論,使性騷擾受害人權益保障有扎實的理念支撐。由此可見,性騷擾受害人權利保障所面臨的問題,也可以憑借這些理念引導作用梳理解決思路[1]。
人權法中的平等與不歧視理論是其中一項基礎原則,反對歧視基礎價值便包括平等價值?!捌降取彼枷胱钤缙鹪从诠畔ED哲學思想,直到后期啟蒙運動時期,提出“自由、博愛”的理論[2]。達到平等這一目標之后,便要朝著反對甚至消除歧視的方向努力。站在婦女人權保障的法律視角,性別歧視是至今仍未解決的問題,且各個國家均未有統(tǒng)一規(guī)定。例如,聯(lián)合國頒布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分析其中關于“性別歧視”的概念,發(fā)現(xiàn)要想徹底消除性別歧視,與實現(xiàn)男女平等的目標相同。尊嚴與反歧視理論中的“反歧視”的價值指代的是人的尊嚴,歧視和人的尊嚴關系密切,歧視性行為中涉及到的羞辱或侮辱形式,必然會對人原本的道德價值予以否定,便可認定其否定了人的尊嚴。另外,判定人格尊嚴是否受到貶損,也是判斷歧視性行為非常重要的標準[3]。
立足于法律視角,性騷擾作為法律概念并不具備準確性。例如,美國研究女權主義的教授——羅納德·麥金農(Ronald I Mckinnon)指出“性騷擾”是“處于權力不平等關系下強加的討厭的性要求”,而這一概念也在1964年《人權法案》中被當作正式的法律概念,也是性別歧視的界定條件[4]。所以,總結判定“性騷擾”的條件,即以違背當事人意愿做出的言語、身體上和性相關的行為,一是實施性騷擾的主體相對復雜,任何職位、性別或者倫理關系的人都會實施性騷擾;二是具體行為滿足性需索、帶有性意味;三是任何騷擾言行必然會被對方拒絕。換言之,若另外一方呈需要態(tài)度便不構成性騷擾[5]。
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對性騷擾的定義和認知均存在差別,例如美國在界定職場性騷擾時,將核心確定在性別歧視,并且在數(shù)十年司法實踐中不斷豐富其內涵,可以從“基于權力不平等關系”“以性為目的”和“不受歡迎性”等方面加以判定;英國專門頒布了《性別歧視法》,其中對性騷擾的界定是:“違反當事人意愿的重復性行為”,換言之,實施性騷擾主體的行為必須達到“特別可恥”“令人無法接受”的程度,可以是口頭或者其他形式;德國對于性騷擾行為的界定,在《一般平等待遇法》中體現(xiàn)為“所有不受歡迎,且與性相關的行為、言語”,其中包括性騷擾主體做出的肢體接觸、性相關的邀請或者發(fā)布的色情內容[6]。
例如,某網絡企業(yè)內部高管于某,作為財務主管和企業(yè)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孫某作為其女下屬,在匯報工作時指出于某存在非禮行為,并且雙方發(fā)生了爭執(zhí)。事情發(fā)生之后,該網絡企業(yè)積極聯(lián)系于某,將談話內容錄音,當時于某對孫某指出的性騷擾問題持堅決否認態(tài)度,但是企業(yè)后續(xù)經過調查依然認為于某的行為構成了性騷擾,與其解除勞動合同[7]。站在法律視角分析該案例,網絡企業(yè)作為用人單位,在其行使解除權時所掌握的證據并不十分充分,即確認存在過性騷擾行為占比超過75%,分析原因是性騷擾行為是突然發(fā)生在私密環(huán)境下,人證、物證、書證均不充分,增加了舉證難度。由此反映出現(xiàn)如今社會中一些女性職工在遭受性騷擾之后,往往因懼怕流言蜚語而選擇沉默,不僅沒有堅定地拒絕,事情發(fā)生之后也未及時舉報,導致用人單位在處理性騷擾這一類問題時面臨難度。結合此次案例中的爭議,用人單位所采集、提交證據是以受害人證言為主,若是缺乏其他證據,那么其所作出的解除決定極有可能會敗訴[8]。
基于此,“性騷擾”的判定應該有明確的標準與佐證,尤其是法律范圍內界定其行為性質,并且要做好權利客體保護。除了上述闡述判定標準外,還應該從侵害人格尊嚴、名譽權、身體權、自主權、其他人格利益五個方面加以分析、判斷,切實保障婦女人權[9]。其中人格尊嚴方面,應該有相對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界定侵權行為,而非采用“人格尊嚴”這種相對抽象的概念。涉及到婦女人權保障問題,因此人格尊嚴與人格的侵害在性騷擾界定中,難免范圍較大而無法詳細地分析細節(jié)問題。
總結性騷擾特征具有極強的隱蔽性,通常不會在公開場合且有第三人在場的情況下進行?;诖耍苍黾恿诵则}擾取證與勝訴的難度。若是將性騷擾等同于侵害名譽權,其本身是一項錯誤思想。分析以往勝訴的性騷擾案件,相同點在于侵害身體權[10]。由于性騷擾一般情況下是對被害者身體隱私部位、性感部位造成侵犯,導致身體形式完整性被破壞,由此可見侵害身體權的可行性。如果從另一角度分析,并非所有性騷擾行為均會對被害人身體造成侵害,也會存在言語侵犯現(xiàn)象。另外,性騷擾侵害對象為被害者的“性”利益,而非身體利益,所以如果將侵害身體權作為性騷擾侵害客體,行為的界定性質也存在不合理性。
當然,一些專家指出實施性騷擾行為侵害的對象也涉及到性自主權。這里提到的“性自主權”可以理解為由自然人根據個人意愿支配的性利益人格權,代表自然人均享有性利益,當達到一定年齡后便可以自主支配,其他人無權干涉與侵害。性自主權可以被當作具體人格權,但實際上從民法角度理解,并沒有十分詳細的規(guī)定,所以不能作為性騷擾行為性質的界定依據。因此,結合實際案例分析,性騷擾行為的界定與定性建議按照《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包括與性騷擾侵害請求賠償?shù)囊?guī)定,也可以對性騷擾行為性質加以界定,可以保證最終結果的準確性[11]。
現(xiàn)如今,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增加了人們就業(yè)壓力,隨之而來的便是性別歧視問題。如果用人單位的招聘條件相同,那么男生錄取比例大于女生,直接侵犯了婦女平等權與經濟獨立就業(yè)權。盡管在現(xiàn)行就業(yè)政策當中已經禁止了這一現(xiàn)象,但實際上沒有完全消除,實踐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在這一前提下,國家與政府部門在制定中增設了“杜絕任何形式的歧視條款”內容,其重點是確定用人單位承擔法律義務,一旦違反規(guī)定務必承擔法律責任。加強政府行為,可以突破性別方面的界限,還要展開強有力的監(jiān)管,嚴格杜絕性別歧視現(xiàn)象[12]。另外,婦女勞動禁忌有相應的保護性規(guī)定,如果工作崗位男女雙方均可勝任,或者男性群體參與到工作崗位中并沒有明顯的生理優(yōu)勢,那么便會優(yōu)先考慮女性。畢業(yè)生中的女性群體面臨就業(yè)方面的困難,除了要承擔社會責任外,為了緩解其就業(yè)壓力,也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方法,為其提供工作崗位與機會,不能因性別將其拒之門外。
作為現(xiàn)階段社會環(huán)境中受到人們關注最多的話題,性騷擾的影響范圍也非常大。根據聯(lián)合國數(shù)據統(tǒng)計,全世界有35%的女性遭受過身體性暴力,其中并不只是針對成年女性,1.2億的未成年女孩也有被迫發(fā)生性行為的現(xiàn)象,不僅對被害人身體、心理造成嚴重的傷害,例如出現(xiàn)情緒波動、心理疾病、家庭矛盾等,還會在社會層面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降低對社會的信任度、無法繼續(xù)工作等[13]。現(xiàn)階段,“如何界定性騷擾”是人民群眾、政府部門關注的重點話題,且目前面臨一些問題,如采集證據困難、投訴之后舉證困難等,當然經過一直以來的實踐與勝訴案件經驗,處理性騷擾問題,還需要加大規(guī)制力度。例如,增加與性騷擾相關立法條款,在合適的時機專門出臺《反性騷擾法》。
作為社會層面關注度最高且影響范圍廣的現(xiàn)象,性騷擾將法律視角男女平等與實際上男女平等之間的距離更加直接呈現(xiàn)。因此,要想徹底解決性騷擾問題,也要在社會層面著手共同努力,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要求在司法實踐當中落實,在實現(xiàn)男女平等的基礎上,達到婦女人權保障的目的。
婦女群體個人素質的提升,直接表現(xiàn)在獨立自主、自尊與自信等方面,長此以往便會加強對婦女人權保障的認知,而這也是實現(xiàn)婦女人權最為有利的條件。當婦女文化素質得以提升之后,參與到市場經濟競爭中,不僅可以保證競爭的平等性,還能夠獲取經濟資源與效益。特別是受到市場經濟體制影響,婦女自身的文化素質非常關鍵[14]。市場經濟也可以理解為競爭經濟或者效益經濟,當女性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術之后,便可以從事技術研發(fā)與創(chuàng)新等工作,加強自身在人才市場中的主動性。除此之外,扎實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了解管理、經營技能,也可以在市場競爭中自主創(chuàng)業(yè),在家庭中有更高的地位。
因為傳統(tǒng)性別文化在社會中依然存在,最為直觀的表現(xiàn)便是男權文化,導致一直以來女性地位始終低于男性,獨立生存能力也有待提升,不僅會對女性獨立人格的形成帶來影響,還有可能會喪失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通常女性文化素質水平和自主民主觀念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生活實踐與市場競爭中女性文化素質高,也可以實現(xiàn)經濟獨立,并且加強政治參與性,能夠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抵抗家庭變故。由此可見,文化素質對于女性群體的重要性。建議從科學文化與思想道德兩個方面著手,尤其是在新時代環(huán)境下,婦女參政、議政是其所享有權利的一種。提升參政議政能力,必須要有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對待問題能夠有明確分析,并且積極反映群眾意見與想法,真正實現(xiàn)婦女人權保障。
對于廣大群眾來說,要想加強對婦女人權保障的認知,需要樹立婦女人權意識,無論是政府機關還是企事業(yè)單位,均要按照行業(yè)特征做好宣傳工作,宣傳內容以《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法》《勞動法》等為主[15]。通過強有力的婦女維權宣傳,能夠在社會層面吸引更多群眾了解關注性騷擾問題,從而推動婦女人權各項工作的深入實施,為解決性騷擾問題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為此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新媒體宣傳?,F(xiàn)如今,人們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已經成為最為普遍的形式,例如微信、微博等。通過這些社交渠道宣傳婦女人權保障與性騷擾法律法規(guī)條款,使其能夠認識到維護自身權益以及婦女人權保護的重要性,遇到相關問題可以采取有效舉措加以應對;第二,做好流動人口宣傳。城市中的居住區(qū)以及市場等流動人口最為密集的區(qū)域,可以作為婦女人權保護宣傳的主要場所,也可以保障流動人口群體中婦女人權;第三,擴大宣傳范圍。除了城鎮(zhèn)中婦女人權的宣傳外,還要將宣傳工作滲透到農村等比較偏遠的區(qū)域。通過廣播站、宣傳單等方式,介紹婦女人權保障法律法規(guī)內容,通過具體的案例與維權流程,消除傳統(tǒng)觀念,遇到性騷擾問題可以及時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而不是一味隱忍反而損害了自身權益。
婦女人權保障始終是法律層面的重點內容,近些年來也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根據一些性騷擾、婦女人權相關的案件,人們關注的重點主要是如何應對以及處理。所以,立足于法律層面,要想實現(xiàn)婦女人權保障這一目的,建議加強宣傳,梳理人權保障意識,能夠從思想意識方面維護自身權益。另外,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處理性騷擾問題,通過權威立法保護廣大婦女群體的權益,面對性騷擾問題,以往個別受害者為了免受輿論影響,而選擇忍氣吞聲,但這種行為卻會帶來相反的效果,長此以往必然會加劇性騷擾的危害。因此,面對性騷擾應該勇于利用法律保護自己,積極取證的同時也必須要參與其中,以免因為取證困難而無法解決這一問題,從而在社會層面帶來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