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露 編輯/南溪
初見蕓蕓一家,覺得是好完美的一家人。蕓蕓是一個很漂亮的女孩,但是說話聲音很小,小到幾乎聽不見。蕓蕓的媽媽也是精致的小臉,但是眼睛里落滿了悲傷。蕓蕓的爸爸身材挺拔,臉上也同樣訴說著無奈。他們來見我,是因為蕓蕓目前已經(jīng)大半年不上學了,而不上個學的原因是因為遭遇到同學的排擠。
面對一張人見人愛的小臉,咨詢師沒辦法想象,蕓蕓是如何遭遇同學排擠的。據(jù)媽媽說,蕓蕓現(xiàn)在被診斷為抑郁癥,怕見生人,也不太愛說話,有很多話都是父母替她說。蕓蕓高一的時候因為跳舞、跳操都很好,經(jīng)常是站在聚光燈下的那個女孩。結(jié)果,遭到了一起跳舞的好朋友的嫉妒。后來,又被班上的學習委員表白,蕓蕓因為聽了媽媽不可以早戀的叮囑,就拒絕了那個男孩。最后她發(fā)現(xiàn),這兩個以前和她關(guān)系很好的人都不理她了。再加上數(shù)學老師說她的數(shù)學作業(yè)和班上另一個同學的作業(yè)錯的都一模一樣,就懷疑她抄作業(yè)。所以,班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孤立她了。
蕓蕓為此在家天天眼淚不斷,不肯上學。父母就去學校找了班主任、年級組長,終于,數(shù)學老師在班上對蕓蕓表示道歉。但是,這又引發(fā)了同學的議論,認為蕓蕓是媽寶,甚至嘲諷她,“你的父母好厲害,讓老師向你道歉”等。
因此種種,爸爸動用關(guān)系,想方設法地讓蕓蕓轉(zhuǎn)學。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蕓蕓新學校的同學中也有人知道蕓蕓的事情,甚至還傳流言蜚語,說她與比她小一屆的學弟關(guān)系曖昧,還在裝清純等。蕓蕓再一次不愿意去學校了,媽媽心疼孩子,也就幫蕓蕓辦了休學。
蕓蕓的不上學,貌似是蕓蕓在學校里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是同學和老師有問題。但是,我們從系統(tǒng)的觀點來看,問題似乎沒有那么簡單。
所謂系統(tǒng)的觀點,就是說孩子的問題不是單一的因素造成的,孩子遭受同學排擠的事件,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系統(tǒng)的問題,可能是躁動緊張的學校氛圍;焦慮不安的家庭人際關(guān)系;孩子的自信不足,缺乏必要的人際沖突解決能力等因素綜合作用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所以,要幫助孩子繼續(xù)回到學校,需要擾動的不僅僅是她個人,更需要對她所處的家庭系統(tǒng),甚至是學校系統(tǒng)做一些調(diào)整。比如說,處理父母的過度保護和焦慮、親子互動中溝通不良等問題;又比如說,家校合作,學校里有一個能夠接納孩子的老師,也會助力于孩子留在學校。同時,需要提高孩子對人際困難的應對能力等。當系統(tǒng)發(fā)生改變后,身處其中的孩子對學業(yè)的感受、想法才會有所改變。
一
我們表面上看到,蕓蕓的父母在蕓蕓遭受學校人際關(guān)系困難的時候,采取了很多措施。我們感覺,這是一對很負責任、很愛蕓蕓的父母。但是,蕓蕓自身的感受反而不是這樣,她認為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扛的,有的時候扛扛就能過去。而且,即使父母插手處理,也未必能把事情解決。
對于被同學排擠、說壞話的事情,蕓蕓的理解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如果自己做得好一點,他們就不會這么對她。蕓蕓的這種自我貶低的負面認知來源于童年時媽媽的不茍言笑和嚴苛,甚至因為吃飯慢而被媽媽打。而爸爸的工作非常忙,隔三差五有應酬, 經(jīng)常會喝得醉醺醺的回來。十幾年來幾乎都是這樣。有時候爸爸喝醉酒回來發(fā)現(xiàn)女兒對他不理不睬,就會兇女兒,所以蕓蕓說她害怕爸爸。
一般來說,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是很復雜的,一邊害怕爸爸對自己兇,一邊又擔心爸爸喝酒對身體不好。但是,對爸爸的不改變孩子也無能為力。
蕓蕓的媽媽補充說,因為老公的工作性質(zhì)就是這樣,需要應酬,而且工作壓力大,她能夠理解。而且她對于老公喝酒這件事,說了十多年了,都沒有過任何改變,也就作罷了。因為工作很忙、很累,老公回來以后就回到書房里,也不會和妻子多交流;因為單位與單位不一樣,即使講單位上的事情,彼此都不能引起共鳴,索性就各自處理自己的情緒壓力。
蕓蕓媽媽是一個中國傳統(tǒng)女性,相夫教子。一般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她一個人張羅。燈泡壞了,自己換;身體不好,自己看醫(yī)生。如果她想讓老公陪,老公也是愿意的,只是動不動就會被單位的電話叫回。久而久之,她也就不麻煩老公了。
蕓蕓媽媽是一名幼兒園老師,在學校里,小朋友們都很鬧騰,所以她回家只想安靜,不想有人打擾她。偏偏女兒小時候是一個不太省心的小姑娘,吃飯、學習、動作都很慢,說女兒兩句,孩子就會眼淚汪汪,并且動作更慢。本來白天上班就累,回家看到孩子又不聽話,情緒控制不好的時候,蕓蕓媽媽就會發(fā)火。隨著蕓蕓的長大,蕓蕓表現(xiàn)得很乖,而且很被動。因為蕓蕓說,如果不乖的話,媽媽就要生氣。
實際上,媽媽是很心疼孩子的。但是,她在情感上也好像無法回應孩子,只是默默地忙碌。相比之下,爸爸回來啥都不干,只是往床上一躺,或在沙發(fā)上刷手機,而媽媽總是一個人忙里忙外。蕓蕓看在心里,會心疼媽媽。她會覺得爸爸是個自己都管不好的人,什么都要問媽媽。于是,爸爸在她眼睛里就變得那么不靠譜、不會做事。而且,當爸爸兇她的時候,她就更加不愿意理睬爸爸。因此,爸爸也就失去了引導孩子的機會。
爸爸因為焦慮女兒讀書的事情,讓女兒在家里好好讀英文。對此,女兒心里就不舒服了,就開始消極應對爸爸,而在一旁的媽媽面對女兒的消極應對卻默不作聲。因為媽媽感覺到爸爸說話有點“發(fā)號施令”的意思,源于心疼女孩所以默許。但媽媽的表現(xiàn)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削弱了爸爸的領(lǐng)導能力。
孩子一旦和父母失去良好的連結(jié),就會在人際關(guān)系里表現(xiàn)得更加敏感,患得患失。在遭遇問題時,孩子往往情緒反應強烈,但應對能力卻很弱。蕓蕓的處理方式是選擇退縮、回避,而不是直面問題,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紛爭。
雖然父母是出手幫助了孩子,但只是幫助孩子轉(zhuǎn)學甚至辦理休學,而在指導孩子如何提高人際應對能力上似乎并不給力。
二
孩子在社會上的溝通模式和人際處理能力往往會帶著家庭的烙印,是家庭的人際情感反應方式和溝通模式在社會上的如法炮制。
當問起蕓蕓父母是如何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的。一開始,蕓蕓媽媽說,他們的關(guān)系還是蠻好,一般都不怎么吵架,只是爭個幾句,然后雙方就會停止了。后來,蕓蕓媽媽反思說,他們所謂的關(guān)系好實際上是“維持在不交流的基礎(chǔ)上”。
遇到和蕓蕓爸爸看法不一樣的時候,或者看不慣爸爸的行為的時候,一開始蕓蕓媽媽還會講一兩句,但是如果沒什么用的話,她就會冷臉。對于蕓蕓媽媽來說,她當下的感覺就是“不要再打擾我了,讓我一個人呆著,讓我一個人靜靜”。這個時候,如果蕓蕓爸爸想要去安撫她,也會被拒絕。此時,爸爸就會選擇隨媽媽去,然后,就會走開去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是用喝酒來緩解情緒壓力。
但是,蕓蕓沒有辦法像爸爸那樣抽離。蕓蕓會牽掛著媽媽的情緒,她內(nèi)心會感到很不安,越發(fā)覺得是自己有錯,是因為她的原因?qū)е赂改覆婚_心。
于是,蕓蕓常常感覺夾在父母的階段性的情緒冷暴力中間,獨自忍受焦慮和痛苦。因為,沒有人會給她一個交代。她的父母很少有情感交流和復盤的過程,每天都得過且過,而且習以為常。
但是,蕓蕓感覺難受。當聽到蕓蕓對媽媽的情緒敏感的時候,蕓蕓媽媽反省說:“我心情不好,就想靜靜,不想講話,可能我自己這種情緒處理方式反而造成身邊的人甚至整個家庭氛圍變得很奇怪,并不是我自己不想講話,就不會影響到他們?!?/p>
實際上,家里的每個人受著家庭氣氛的影響,同時又影響著家庭氣氛。家里有一個人不高興、沉默、不講話,而這個不講話的人本身是有影響力的,會令關(guān)心她的人抓狂。
媽媽又說:“蕓蕓經(jīng)常會在我面前說 ‘你是不是因為我不開心’,我以前沒有感受到,原來,當她覺得我不開心,她也會不開心。當我不停地跟她說,我不累,我沒有不開心,即使我不開心也和你沒有關(guān)系時,好像也沒什么效果?!?/p>
孩子常常有一種能力,就是會比媽媽更能感覺到媽媽隱藏的不開心。后來,蕓蕓媽媽說自己從小是和阿姨、姨父長大的,她的媽媽不在她身邊,所以,從小的生活習慣就讓她養(yǎng)成了有問題就解決問題的思維和習慣,她會覺得情緒是不重要的,情緒甚至是有害的。她把情緒的部分都隱藏了下去,她以為藏起來、不處理就沒事情了,但是,往往這讓她很難感受到開心或者愉悅,而且當遭受壓力情境的時候,那種不高興就會隨之卷土重來,因此她就會更加不高興,會發(fā)火。通常,蕓蕓媽媽也只會對孩子發(fā)火,而不會對老公發(fā)火,因為她覺得老公已經(jīng)很辛苦了。
實際上,她對老公的理解背后也包含了很多的委屈,但是她的理智告訴她,“我應該控制我自己,我需要理解我的老公”。而只有蕓蕓深深地感受到媽媽內(nèi)在的孤單、委屈、壓抑和隱忍。
蕓蕓爸爸是知青子女,他一直由爺爺奶奶帶著,4歲才看到來自新疆的父母。10歲那年,爺爺奶奶為了照顧堂弟,他又被送回新疆,上初三時才回到上海。所以,蕓蕓爸爸和他的父母也是沒有什么很深的情感,在情感表達上也是木訥的,所以沒辦法給蕓蕓媽媽或是蕓蕓那種欣賞、肯定和愛。家里沒有很大的雞飛狗跳的爭吵、打架,但是家里的氣氛也不會太溫暖,而是淡淡的,波瀾不驚的。爸爸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工作上。
敏感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獨立意識覺醒,希望有朋友,渴望友誼。但是,青春期的女孩本身就是情緒化的,善變的,女孩與女孩的相處是需要技巧的,互相不開心了以后,需要溝通,需要傾聽,需要和解。但是,蕓蕓看到父母的沖突解決模式是各自回避、各自處理,那么,當她感覺到不高興了,就冷臉,然后通過回避的方式來應對。雖然內(nèi)心渴望友誼,但是從不主動去溝通和復盤,因為父母之間沒有這樣的榜樣。她不會,也不敢。
三
當爸爸知道了喝酒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恐懼,爸爸主動說:“我覺得,我是該自律一點,以后少喝酒,不要醉醺醺地回來?!辈⑶?,他對蕓蕓媽媽說:“我可能對外面的人說得比較多,跟你還是說得比較少的,以后還需要多說,不管好的,還是不好的?!卑职质且粋€很認真的人,所以,他一旦下定決心,就真的能做到,雖然有些應酬無法推掉,但是爸爸終于能夠不再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了。因為沒有喝醉,一家三口可以有時間一起看看電視、聊聊天。
對此,媽媽長長地松了一口氣,說:“我從來沒有想到他是可以做到的?!倍谀且院?,媽媽也不會太積極主動地把所有的事情都做掉,會給爸爸留點時間去做,所以爸爸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蕓蕓父母也在反思對女兒的教育:他們有問題并不溝通的方式,或者直接插手幫助孩子,在教導孩子如何與人交往方面是沒有幫助的。
這確實是一個很有資源、很有動力的家庭,因為以前不知道,所以就會卡在那里,彼此動彈不得;而一旦知道,并且愿意學習、愿意改變,那么方法總是比困難多的。
隨著父母良性互動的增多,蕓蕓也放松了很多。她變得開朗了許多,也愛說愛笑了。在結(jié)束咨詢的三個月后,蕓蕓給我寫了一封信,她寫道:“短短的三個月,我改變了許多,開始變得喜歡與別人說話,我的微信通訊錄的好友也增加了許多,這些都是我參加課外班認識的好朋友們?!彼€說自己目前已經(jīng)通過國外學校的面試和筆試,明年她將出國留學。
孩子厭學問題的背后,或許不只有孩子個人的問題和學校環(huán)境的問題,更潛藏著家庭動力的影響。這也讓我看見家庭系統(tǒng)對孩子的影響何其大,只要家庭中任何一個人愿意跨出一小步,整個家庭就會開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