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玲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創(chuàng)新研究基地、鄭州圖書館策劃,《圖書館論壇》編輯部編輯出版“歸·宿——鄭圖不閉館 風雨中守候”筆談專題,我很高興能參與交流,分享一些思考。
“在鄭州圖書館附近的被困人員,不要冒險回家,我館為您提供無線網(wǎng)絡、熱水、簡餐和休息場所,大家轉起來,風雨無情人有情,只要需要,我們就在!”2021年7月20日,特大暴雨襲擊中原,鄭州街道成河,危險四伏,但鄭州圖書館(以下簡稱“鄭圖”)沒有按時閉館,而是在微博上發(fā)布了這則提供救助的信息。
據(jù)媒體報道,暴雨當晚,外力救援無法第一時間抵達,圖書館、醫(yī)院、學校、影院、民宿、酒店、商鋪、出租屋等成為閃現(xiàn)自救互助光輝的“諾亞方舟”,其中鄭圖“有著更為完善的建筑設施并及時采取防汛應急預案,得以庇護更多人”[1]。
圖書館在場!
在整個社會救助系統(tǒng)艱難運轉的時候,因為公共設施的屬性,因為圖書館人主動及時的反應、溫暖細心的安排,鄭圖廣受關注。我想,風雨中每個看到“只要需要,我們就在”的人,會從此在心中為圖書館種下一個柔軟的念想;每個到圖書館躲避風雨的行客,會難忘“沒事啊,今天一直開著,大家都跟家里報個平安”的暖語,會懷念籠罩在圖書館周邊、專門打開的傳遞希望的燈光;而每個堅守崗位徹夜未眠的館員會重溫這平常而又不凡的守候,每個為鄭圖加油鼓勁的同仁會滿溢職業(yè)的自豪!
圖書館在場,是自身職責的擔當,是專業(yè)品質的體現(xiàn),是共同體情感的守望。
回想起2020年6月發(fā)生的“讀者留言東莞圖書館”故事[2],不少評論引用了毛姆的《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講述在初進城市時、在失落無助時,在免費的圖書館度過艱難時光的故事。如果說公共圖書館不僅是精神的庇護所,也是身體的庇護所,在日常狀態(tài)下還需要通過個體的經(jīng)驗和感受來理解的話,那么,這一次在天災面前,鄭圖成為安全的“庇護所”,則是鮮活的實例。
新世紀以來,公共圖書館精神經(jīng)過倡導、普及,已經(jīng)成為行業(yè)共識。經(jīng)過理念洗禮的圖書館人,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能動力”,不僅不折不扣推行這些理念,而且以辛勤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大量新服務和新模式。正是有對公益性服務的長期堅持,有對“人”的關愛和尊重,才會有這樣的應急狀態(tài)下的即時體現(xiàn)。鄭圖的作為讓公共圖書館行業(yè)20年來踐行的職業(yè)精神和價值觀再次被公眾看見,被全社會看見。
圖書館是少有的、可以包容精神和身體的場所。讀過《葬花詞、打膠機和情書》這篇文章的同行,可能會對公共圖書館部分的內容印象深刻;聽過李東來館長“一席”演講《再發(fā)現(xiàn)圖書館》的同行,也可能會對其微信公眾號將推文標題定為《我們把圖書流動車開到了工廠、開到了海防、開到了監(jiān)獄》有過不解。我們沒有想到,圖書館沁入日常的平等服務,圖書館人覺得應該做的事情,會讓包括這些年輕媒體人在內的社會公眾深深觸動,看到希望。展望未來,圖書館的服務理念和實踐仍然需要更廣泛的社會傳播;與此同時,在適應高質量發(fā)展要求,進一步推動公共圖書館向以“人”為中心轉型的進程中[3],圖書館也仍然面臨眾多課題,仍然有不斷開拓的服務需要。
圖書館在場,有時庇護精神,有時庇護身體。
我們正處在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風險的時代,有研究者甚至將未來社會明確界定為“風險社會”[4]。災難片《后天》預示了氣候變暖冰川融化的風險,將圖書館塑造成庇護所,保護生命,重建文明。影片描寫的風險似乎并不遙遠,突然出現(xiàn)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在警示風險社會的到來。直面種種自然和人為風險,需要所有個人、群體、國家的高度智慧和積極參與。
對圖書館而言,要將自身置于風險社會的大背景之中,并在各種風險應對中時刻牢記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和文獻資料安全這一圖書館最重要的使命。同時,圖書館及其行政管理部門要健全整體風險管理體系,加強法律法規(guī)、標準規(guī)范建設,制定詳細的可操作的分類分級分期應急預案,開展風險意識和風險教育培訓,提高風險應對能力,尤其要探索相應的圖書館服務和工作模式的可行之變,促進對范圍框架、服務方式、內容組織、應急安全、社會援助等的深入研究[5]。這些可能的新領域,圖書館得給出全新的答卷!
圖書館在場,在普通的日子里,在需要的時候,在災難風險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