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喬
音樂可以拯救世界,如果不能,一定是人數不夠。當我們認真觀看、聆聽那些優(yōu)秀的合唱團題材的影視作品時,必然能從中收獲熱血、傳承、啟迪、樂趣等多重力量。
劉德華主演的新片《熱血合唱團》剛剛上映,他在里面扮演國際知名合唱團鐵血指揮家嚴梓朗,為幫助昔日恩師返回香港,他帶領一群因闖禍而被迫參加“熱血合唱團試驗計劃”的“廢柴”學生,從零起步學習合唱。眾人共同面對生活的挫折與挑戰(zhàn),最終在音樂中找回了自我,而嚴梓朗身上的秘密也逐步被揭開……
《熱血合唱團》是劉德華首次扮演音樂老師,為此他還特意向香港兒童合唱團的指揮家請教專業(yè)的指揮技巧,影片籌備階段也進組跟“學生”溝通交談,像一個真正的老師一樣,戲里帶領學生用歌聲治愈人生,戲外則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影響著每一個人。他希望自己首度塑造的音樂老師形象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尤其希望得到全國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認可。他說:“如果真的有機會做老師,我也想做音樂老師,因為我覺得音樂課很重要,音樂的力量是可以改變人生的!”
回鄉(xiāng)參加母親葬禮的著名指揮家皮埃爾,收到昔日同學轉交的當年曾教導他們的克萊門特老師的日記。正是這位克萊門特老師,引領皮埃爾走上了音樂道路。
出身單親家庭的皮埃爾,少年時代敏感而又孤僻,因為惹事被送進專門收留問題兒童的寄宿學校,跟一群“壞孩子”一起搗最大的蛋、挨最毒的打??巳R門特剛到這所學校任教的時候,也沒少被這些孩子捉弄,但是克菜門特也因此想到一個獨特的教學方法,他把學生按高、中、低不同音部,編入合唱團,還讓音樂才華出眾的皮埃爾擔任獨唱。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學生不再搗亂,合唱團也得到了學校贊助人的認可。克萊門特循循善誘的教導方式,跟古板嚴苛的校長理念不合,最終被自私的校長逼著離開學校,但是,孩子們的人生已經被他改變了。
影片的時間背景是1949年,片中很多孩子在他們最需要一個成年男性榜樣的時候,卻因為“二戰(zhàn)”而失去了父親。這時,老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父親成為這個榜樣。在克萊門特的引導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并非只有皮埃爾自己,其他孩子也因此發(fā)現自己可以成為一個不同的人。
拉斯維加斯夜總會歌手兼黑幫老大情人迪勞麗絲,因為目睹黑幫老大指使手下殺人,面臨被滅口的危險。警察為了保護她這個難得的目擊證人,安排她化身為修女,藏于紐約一座修女院。迪勞麗絲無法忍受清平寡淡的修女生活,偷跑出去快活,被院長抓包。作為懲罰,院長把她編入修道院最吵鬧的地方——唱詩班。但沒想到,迪勞麗絲的音樂才華,在唱詩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原本雜亂無章的唱詩班,在她的指揮下煥發(fā)新生,并通過用流行音樂演繹宗教歌曲的方式,吸引眾多青年走入教堂。但隨著唱詩班聲名大噪,迪勞麗絲的行蹤也暴露了,引來黑幫大佬的追殺,一場修女大戰(zhàn)黑道的戲碼就此展開。
與其他以合唱團為主題的電影相比,《修女也瘋狂》最獨特的地方在于,它并沒有著力突出合唱團眾人渾然一體的特點,而是強調人們各自的獨特性。迪勞麗絲給唱詩班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讓每個人都能克服自己之前的心理障礙,勇于將自己最閃亮的一面表現出來。
大學新生貝卡立志當一名D J,對于校園生活毫無興趣。她和父親達成約定,自己會在大學生活的前兩年里盡量嘗試豐富的校園活動,但如果仍然找不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可以輟學去追求夢想。
學校里的阿卡貝拉女子美聲合唱團兵馬不齊,急于招新,毫無準備的貝卡臨場發(fā)揮,用一首獨特的杯子歌,成為團隊的一員。作為學校合唱團中的千年老二,阿卡貝拉女子合唱團,一直急于證明自己,所以演出的內容向來偏重保守穩(wěn)妥,缺乏新鮮感。精靈古怪的貝卡加入后,為合唱團帶來了一股新風,經過與墨守成規(guī)的團長之間的一系列磨合、對撞,她們共同帶領阿卡貝拉走向勝利,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團員也都從中找到了樂趣。
《完美音調》多少帶有一些女權主義的表達,影片一開始,合唱比賽解說員就評價女性低音普遍不如男性,所以女合唱團很難在合唱比賽中戰(zhàn)勝男合唱團。阿卡貝拉合唱團急于獲勝,也有反擊這一刻板印象的原因。但影片的主題并不是“證明自己”,而是“樂趣比勝利更重要”。原本,在比賽的壓力下,團長不但無法享受歌唱的樂趣,甚至會不停地嘔吐;其他團員也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自由發(fā)揮。但是當她們意識到,樂趣遠比勝利重要之后,反而唱出了完美的音調。
男孩泰德跟隨母親生活,雖然有一副好嗓子,但是因為母親酗酒,生活不如意,對一切都感到憤怒。后來,泰德的母親意外過世,與他分離多年的生父,將他送入國際著名音樂學校學習。泰德雖然天賦過人,但是缺乏基礎訓練,合唱團的導師似乎并不看好他,也不讓他跟隨合唱團一起演出。作為一個突然轉學而來的野孩子,泰德一時難以融入高雅的合唱團少年們的圈子。為了爭口氣,泰德在課堂上努力補習聲樂知識,私下里刻苦訓練,終于用飛速進步的成績,征服了同學和導師,成為合唱團的一員,后來更因代替生病的同學擔綱獨唱而一鳴驚人,獲得生父的認可。而直到此時泰德才知道,正是向來以嚴厲面目示人的導師,一直在郵寄演出票給他的生父。導師從來沒有懷疑過泰德的天賦,他懷疑的是泰德對音樂的態(tài)度能否讓這份天賦得到完美的發(fā)揮。
當泰德終于成為合唱團的領唱之后,變聲期卻提前到來了。仿佛又一次一切盡失的泰德,一度懷疑自己之前的種種努力是否白白浪費了,然而短暫的合唱團生涯最終還是讓他明白,他在其中收獲的經驗并非只對歌唱事業(yè)有益,更是珍貴的人生經驗。
//摘自《大眾電影》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