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清,劉佳君,尚 華,劉 焱 綜述,龍 麗,2△ 審校
(1.遵義醫(yī)科大學,貴州 遵義 563000;2.四川省醫(y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風濕免疫科,四川 成都 610072)
靜脈血栓栓塞癥(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與肺血栓栓塞癥(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研究顯示,我國未接受預防性抗凝治療的內科住院患者VTE的發(fā)生率逐年增高,但我國內科住院患者接受VTE預防性抗凝治療的形式嚴峻[1],可能與缺乏有效的VTE風險評估工具有關。Padua量表(padua prediction score,PPS)是目前內科使用最為廣泛的針對VTE的快速篩查工具,故對PPS在內科住院患者VTE中的應用現(xiàn)狀和進展做一綜述。
外科對VTE的關注與預防早于內科,根據(jù)外科VTE風險分層標準和已有的VTE風險模型,提出了內科患者VTE風險預測模型。2005年,Kucher等[2]提出了一種電子警報,旨在支持臨床醫(yī)生對血栓風險和血栓預防處方進行分層。在這項研究中,電子警報的實施提高了機械預防和藥理學預防的比率,降低了住院相關靜脈血栓栓塞風險,但Kucher評分在癌癥患者中的適用性差,且操作復雜,因此限制了在臨床上的使用。沿著Kucher評分的思路,Barbar等[3]在2010年提出了一個新的20分風險評估模型—即PPS。該量表在內科病房的1180 例患者中進行了單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其中39.7%的患者被歸類為血栓形成的高風險,在高風險人群中,未采取血栓預防措施的患者中有11.0%出現(xiàn)VTE,接受預防措施的患者中有2.2%出現(xiàn)VTE,由于充分的藥物預防,VTE事件的發(fā)生率降低了80%以上,而預防相關的出血率僅為1.6%。PPS中有11項VTE危險因素,每個危險因素分別賦值1~3分,當總得分≥4分時,認為存在VTE高風險。
2.1 在國外內科住院患者中的研究PPS適用人群廣,臨床可操作性強,2012年美國胸內科醫(yī)師學會指南推薦[4]將該量表運用于內科患者的VTE評估,并根據(jù)Padua風險分級進行適當?shù)念A防。隨后PPS在國外內科患者中進行了廣泛的驗證。
2.1.1PPS在重癥感染住院患者中的應用 Vardi等[5]在1080例膿毒血癥患者中對PPS進行了驗證,其中PPS高?;颊哒?1%,癥狀性VTE發(fā)生率為1.24%,PPS預測住院患者發(fā)生院內VTE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58,他們發(fā)現(xiàn)PPS得分高與是否發(fā)生VTE無相關性,但是PPS得分高與院內死亡率高度相關,這與后續(xù)Arpaia等[6]得出研究結果一致;另外在他們的研究中,有73.7%的患者年齡大于70歲、57.7%的患者有活動受限,提示需要在臨床中高度關注高齡、制動患者VTE的篩查。
2.1.2PPS在急性病患者中的應用 Germini等[7]將PPS應用于急診內科住院患者中,發(fā)現(xiàn)在PPS指導下使用抗血栓藥物可以減少靜脈血栓栓塞而不增加出血風險,且PPS風險等級與VTE發(fā)生顯著相關。Nendaz等[8]對1478例急性病內科患者進行90天隨訪后發(fā)現(xiàn),PPS≥4分的患者中有3.5%出現(xiàn)癥狀性VTE或VTE相關的死亡,而PPS<4分的患者中有1.1%患者發(fā)生終點事件,且隨著PPS得分增高發(fā)生VTE的風險也越高;在他們的研究中顯示當PPS截斷值為4分時敏感性為73.3%,特異性為51.9%,陰性預測值為98.9%,陽性預測值為3.1%,且PPS≥4分與發(fā)生VTE之間的相關性為3.28,說明PPS可以幫助醫(yī)生評估急性危重內科患者的VTE風險。
2.1.3PPS在癌癥患者中的應用 癌癥是靜脈血栓栓塞的一個公認危險因素。波蘭的一項研究指出,PPS能夠識別癌癥患者中7.8%的高?;颊撸瑫r使用PPS,在這些患者中使用預防性抗凝治療的比例增高[9]。但韓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有87.8%的癌癥患者為VTE高風險人群,且他們修改了PPS中關于肥胖的定義,認為體質指數(shù)≥25 kg/m2為肥胖,修改后的PPS識別高?;颊叩谋壤秊?2.9%,雖然在癌癥患者中高?;颊弑壤浅8?,但癥狀性VTE發(fā)生率僅為7.7%,這可能與PPS缺乏癌癥患者特有的風險因素有關,其他研究同樣提出PPS不能充分識別應該預防性抗凝治療的癌癥患者[10]。PPS能否適用于癌癥住院患者VTE篩查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2.1.4PPS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患者中的應用 Ohta等[11]發(fā)現(xiàn)PPS不能用于炎性腸病住院患者VTE的篩查,他們認為該量表中圍手術期相關危險因素占比高,且炎性腸病患者大多發(fā)病年齡小合并癥少。Moorehead等[12]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慢性肝臟病中VTE高風險患者比低風險的患者更容易發(fā)生靜脈血栓栓塞,但PPS對門靜脈血栓栓塞的篩查及預防無作用,提示PPS可能對外周靜脈血栓栓塞更有針對性。
2.2 在我國內科住院患者中的研究我國在2018年的《中國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13]中推薦使用PPS評估內科住院患者VTE發(fā)生風險。隨后國內學者對PPS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王欣等[14]發(fā)現(xiàn)我國內科住院患者發(fā)生VTE有如下危險因素:活動性腫瘤、 活動度降低≥3 d、 既往VTE病史、急性感染/風濕性疾病、已知的血栓形成傾向、 呼吸/心臟衰竭和正在激素治療,在科室分布方面,排在前五的高危VTE科室分別為重癥監(jiān)護室、血液內科、腫瘤科、呼吸內科、風濕免疫科。除此之外,目前各個專科亦有對PPS的相關研究。
2.2.1PPS在呼吸疾病住院患者中的應用 李金玉等[15]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住院患者中,回顧性驗證了PPS能夠有效篩選發(fā)生VTE的高?;颊?,他們得出隨著PPS得分增高,VTE的發(fā)生風險也隨之增加,同時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PPS截斷值為3分時該模型的AUC、敏感性、特異性較PPS截斷值為4分時高。李東繁等[16]對于AECOPD患者使用PPS進行VTE風險分級并給予預防性抗凝治療可降低VTE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劉恒等[17]同樣得出在呼吸內科住院患者中,PPS能夠根據(jù)個體危險因素進行有效的VTE風險評估,同時發(fā)現(xiàn)已知的血栓形成傾向、VTE病史、AECOPD和下肢靜脈曲張為呼吸內科住院患者發(fā)生VTE的主要危險因素。
2.2.2PPS在重癥住院患者中的應用 李金玉等[18]在重癥住院患者中測試了PPS評估VTE風險的有效性,發(fā)現(xiàn)VTE組的PPS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高?;颊哒伎側藬?shù)的55.7%,高?;颊咧杏?4.9%發(fā)生了VTE,同時發(fā)現(xiàn)臥床≥3 d、惡性腫瘤、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已知的血栓形成傾向和高齡(≥70歲)均為重癥住院患者發(fā)生VTE的預測因子,其中臥床≥3 d為VTE最高級別的危險因素。
2.2.3PPS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應用 林紅梅等[19]利用PPS分析了VTE相關危險因素對高齡老年住院患者的影響,發(fā)現(xiàn)大于3個VTE危險因素的占66.9%,大于5個VTE危險因素的占17.5%,PPS≥4分的老年患者占60.9%,年齡≥70歲為老年患者發(fā)生VTE的獨立危險因素,與國內外研究一致[6,18];對納入的121例老年患者根據(jù)PPS危險等級進行適當?shù)难A防,隨訪2個月后發(fā)現(xiàn)VTE發(fā)生率為14.8%,顯著高于國外水平[12],認為PPS可適用于老年住院患者,能夠預知患者VTE風險等級,指導個體化預防,減少VTE的發(fā)生。
2.2.4PPS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 腦卒中患者DVT的發(fā)生率為較高[20]。單淑慧等[21]比較PPS和Wells量表在腦卒中住院病人中預測DVT的能力,發(fā)現(xiàn)兩者對腦卒中病人的DVT均有預測能力,但PPS的 AUC高于Wells量表,說明PPS的診斷價值優(yōu)于Wells量表,同時Wells量表的敏感度、陰性預測值低于PPS,提示PPS重在預測腦卒中患者DVT的發(fā)生。
2.2.5PPS在新冠肺炎患者中的應用 新冠肺炎自爆發(fā)以來,已傳播至百余個國家及地區(qū)。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中有20%的存在凝血功能異常,可能與新冠肺炎相關的細胞因子風暴、炎癥過程及肺損傷有關[22,23]。Zeng等[24]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中PPS≥4分的炎癥指標和凝血指標更高,高PPS得分不僅反映了更普遍的合并癥和疾病嚴重程度指數(shù),還有著更高的死亡率;雖然Kaplan-Meier分析表明,PPS≥4分具有明顯的生存劣勢,但預防性抗凝對PPS得分高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稍有提高,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
雖然不同??苹颊卟∏樘攸c的不同,PPS的預測價值有差異,但總體而言PPS對預測內科住院患者VTE形成方面具備較好價值,并且能有效地對內科住院患者靜脈血栓形成風險進行分層[25]。
Nendaz等[8]比較了PPS、Geneva風險評分在危重內科住院患者中識別VTE性能,結果表明兩種量表均具有相當?shù)念A測價值。國內外研究[26,27]均表明在篩查內科住院患者VTE時,PPS比Caprini量表具有更高的特異性,說明PPS能夠識別出更多的VTE低?;颊?。張新娣等[28]在癌癥住院患者中對比了PPS和Autar量表中識別VTE的有效性,發(fā)現(xiàn)PPS的特異性、AUC及Cronbach’α系數(shù)均高于Autar量表,得出PPS更適用于癌癥住院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的評估和篩查。
4.1 PPS的優(yōu)點PPS的特異性高,可操作性強,且醫(yī)從性較好,尤其在識別低危VTE患者方面有著更大的幫助,在臨床上可以快速的評估住院患者的VTE風險,早識別VTE高危人群,對高危人群實施相關預防措施,減少VTE的發(fā)生率。
4.2 PPS的缺點①危險因素分布及占比權重不合理:我國學者發(fā)現(xiàn)該模型中的大多數(shù)危險因素是基于西方人群建立的,其中有1項危險因素為LeidenV因子及凝血酶原G20210 A突變,在亞洲人群中發(fā)生率極低,且我國并沒有對每位內科住院患者進行該檢查,該條目分值為3分,可能對我國患者不適用[29];另外國內相關研究得出肥胖與預測VTE風險無關[14,30],可能與國外關于肥胖的定義不適合亞洲人群[10]。該模型中的危險因素權重分布可能不合理,如活動性惡性腫瘤賦值為3分,而我國腫瘤內科及血液內科住院患者中活動性腫瘤患者占比高,因此在上述兩個科室住院患者中VTE高?;颊弑壤?,但VTE的發(fā)生率并不高[30]。②敏感性及預測效能未達到最佳:這可能與PPS中危險因素較少,某些危險因素定義不夠明確,缺乏適合我國內科住院患者的VTE相關危險因素有關,因此未來還需大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來驗證PPS,力求制定出適合中國患者最佳VTE風險篩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