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子文
(傳古堂(南平)建盞文化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我們都知道我國的茶文化深受全球各國人民的喜愛,其是中華民族中國文化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而建盞則屬于唯一為茶而生的茶器。從客觀的角度出發(fā)來講,中國標配建造建盞可以說是完美的組合。正如我們所說的那樣,建窯建盞,原料是基礎;制作是方式;燒成是關鍵;內涵是靈魂。只有在高溫大火的千錘百煉下,才能浴火重生,鳳凰涅槃。
第一,柴燒不較現(xiàn)代電燒華麗,但古樸有雅韻。第二,燒制過程中需要不斷添加木柴,難以保持恒溫。因此釉面富有層次。第三,柴燒是用含油脂含量高的松柴連燒三天三夜,豐富的油脂使胎體不干澀,油潤細膩。
建盞的主要原料以當?shù)睾F量的赤鐵礦為主,我們所說的含鐵量,實際上就是氧化鐵,也可以叫做鐵紅。結合相關調查發(fā)現(xiàn),奠定建盞是黑瓷的就是這種礦石了。含鐵量是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就好比喝茶講究要用鐵壺煮水沏茶一樣。由于鐵元素能夠達到軟化水質的效果,因此人們在喝水或者是喝茶的時候就會獲得良好的體驗。建盞中的鐵元素以及鐵壺中的鐵元素,主要是借助于鐵的磁性吸附水里的鈣鎂離子,讓原本的硬水演變成現(xiàn)在的軟水[1]?;谶@種背景下,用軟水沖泡出來的茶水口感要比用硬水沖泡出來茶的口感更加回味無窮。但是話又說回來,建盞和鐵壺的含鐵量并不是越高就越好。倘若鐵壺的含鐵量越高,那么就會增加鐵銹情況發(fā)生的次數(shù)。倘若用已經出現(xiàn)鐵銹的鐵壺燒水,那么就會讓口感大打折扣。建盞也是同樣的道理,盡管鐵紅越多會使得建盞色彩絢爛多姿,然而鐵紅含量要是太多的話則會發(fā)生氧化情況,長此以往下去就會喪失作為最佳茶器的職責。對赤鐵礦進行分析后可知,其里面還涵蓋一些微量元素,正是因為這些物質元素的存在,再配以通天龍窯柴燒溫度變化,才衍生出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評價[2]。
結合器型的不同,無論是針對拉坯的弧度還是傾斜程度來說均有所區(qū)別,對口沿的處理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器型口徑的高度以及大小、底足的寬度以及高度均存在著天壤之別,以上這些均是對拉坯技藝的全面考察。從客觀上講,建盞泥料存在某些特性,倘若坯拉的太薄極易發(fā)生開裂情況,所以建盞的坯較青瓷、青花瓷更厚許多?;谶@種背景之下,建盞的器型給人一種敦實的感受。我們都知道降低建盞變形現(xiàn)象且能夠一次性完成理想的薄坯屬于對拉坯技術的全面考驗,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的,就要在精湛技藝的同時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樣才可以讓建盞散發(fā)出獨特魅力。拉坯作為建盞成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單單屬于一種體驗泥性的最佳手段,還能將人的“獨具匠心”充分地展示出來。從客觀的角度出發(fā)來講,其是第一道程序,也是促成建盞聞名于世的首要步驟。拉坯一次成型體現(xiàn)的是爐火純青的拉坯技藝,更能充分展示建盞的自然淳樸增添了絢爛多姿又生動的色彩[3]。
針對建盞上釉來說,其通常遵循“盞內上全釉,盞外上半釉”的規(guī)律。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倘若施全釉,那么釉的流動性很容易發(fā)生粘底的情況,倘若強制撬開的話則會對其美觀性產生不利影響。所以,盞外基本上會修一條止釉線,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下垂的釉提供更多的空間,如果其流釉正好到了最合適的地方就會形成相應的釉淚,也可以叫做“美人淚”。客觀上講,上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嫻熟的上釉手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控釉的薄厚能夠正好到了最合適的地方。建盞從泥料到出窯,無論針對哪個環(huán)節(jié)來說均存在著未知性,所以相關人員只有降低一個因素的束縛,才能離美妙絕倫的建盞更進一步。
通常而言,從溫度不小于1 000 ℃開始,在實際燒窯期間就要小心翼翼,熟知火的升溫曲線,對還原程度進行科學把控,并在充分結合溫度變化等情況的基礎上做好投柴以及封口工作,同時沒有特殊情況禁止離開龍窯。燒窯頭通常要用比較干燥的松木,在此基礎上保障所有火眼處于封閉狀態(tài)。與此同時,還要持續(xù)向窯內投柴,旨在實現(xiàn)保溫的目的。在實際燒窯期間,相關人員應當將其定為每次最少投入50~60根松木,并在指定的時間內持續(xù)投遞,這樣循環(huán)下去窯頭的溫度可以達到800 ℃~1 000 ℃,但窯尾的溫度僅可達200 ℃~300 ℃。所以,為了確保制作質量,相關人員應當用大火一直燒,而后再進行猛攻。
基于這種背景下,我們會通過看窯火的基礎上,借助于火標來對窯內的具體溫度進行檢測。結合相關資料可知,火標源于唐朝,其在制瓷領域中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這是因為火標上端有圓孔,當對窯內溫度進行檢測期間,相關人員需要借助長鉤伸入觀火孔,把火標從匣缽內鉤出。無論針對哪次燒窯環(huán)節(jié)來說,均要對火標進行檢測,而針對通天龍窯柴燒的高溫燒制有著較高的要求,溫度太高抑或是太低均無法得到理想的建盞,所以在實際燒窯的過程中怎樣添柴,添的數(shù)量以及間隔時間是非常關鍵的問題。而針對通天龍窯柴燒現(xiàn)階段的燒窯方式來說,其通常是前室的投柴工作在封窯前都無法停止,換句話來說就是燒第二室的過程中第一室依然需要持續(xù)地投入一定數(shù)量的柴火,當燒第三室以及第四室的過程中,第一室以及第二室也應當持續(xù)地投入適量的柴火,同時還要確保投柴數(shù)量的次序是4、3、2、1。對這種投遞柴火的方式進行分析后可知,其主要是為了以下幾點:第一,為了達到保溫的目的。第二,保持內部還原氣氛,減少二次氧化情況發(fā)生的概率;第三,后一室的炭需前一室的火焰來化。這個操作步驟直到開到第五室時,第一室就可停止投柴,同時還要在此基礎上借助泥來對窯頭與投柴口做好封堵工作。往后再以此類推,每一節(jié)逐次密封,這樣就會讓氧氣慢慢降低,室內燃燒不充分,繼而實現(xiàn)還原的目的。一般情況下,當通天龍窯柴燒建盞的窯燒快結束時,無論針對哪個部位的添柴與密封環(huán)節(jié)來說均要做到一氣呵成。只有還沒有到開窯這一步驟,就要始終小心翼翼,開窯時間的把控是對建盞燒成品質的最后把關。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當封窯停火后通常會花費三天到五天的時間,所以這個時候只有等窯內溫度自然冷卻之后才能夠開窯,旨在促進燒制水平的全面提升。
經過高溫的洗禮而衍生出來的建窯建盞,散發(fā)出了一種特別的韻味。針對通天龍窯柴這種燒制方法來說,其屬于最古老的燒制方法,存在著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叭敫G一色,出窯萬彩”,正由于變化莫測而衍生出來的偶然天然窯變以及色澤紋路的不可控因素,才吸引了諸多廣大人民群眾的目光,并且也打造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窯建盞,這種建盞的獨特魅力,需要用心去感受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