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勤
嗡嗡嗡,嗡嗡嗡,街上傳來那悠長發(fā)悶的響聲,我們就知道是剃頭的老肖來了。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老肖當時六十歲左右,中等身材,慈眉善目,面色黧黑。他是哪的人,我們不清楚,看穿著打扮、聽口音像是附近縣郊農(nóng)村的手藝人。老肖走街串巷,來的時間不固定,短則十幾天,長則兩三個月,他必定挑著那副剃頭擔子到我們住的小街附近轉悠。
嗡嗡嗡,嗡嗡嗡,老肖來了不吆喝,手里的響器就是那支尺把長的鐵鑷子一樣的家伙什兒。兩條厚厚的烏黑發(fā)亮的鋼片,一頭漸窄漸近,敞著口,另一頭帶有一個手柄。老肖一只手攥著鑷子的手柄,一只手拿著磨得锃光瓦亮的小鐵棍,從鑷子中間快速劃過,鐵鑷子兩頭碰撞,發(fā)出震蕩共鳴的嗡嗡聲,傳得很遠。這特殊的聲響像是吹響了集結號,很快便能招來小街上的左鄰右舍來剃頭。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的大小爺們兒大多都是老肖的生意主顧。
那年月,大街上游走的手藝人絡繹不絕,磨剪子的、磨刀的、鋦盆的、鋦碗的,打簾子的,收破爛的……應有盡有,接踵而至,每天街道上的各種吆喝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這其中就有憨厚老實、受人歡迎的老肖。
老肖受人歡迎,主要是因為他的手藝好,什么樣奇形怪狀的腦袋殼兒,歪瓜裂棗、前梆子后勺子,到了老肖手里都能給你收拾出個人樣來。
擺好凳子,讓客人坐下,然后脖子上圍好單子,穿戴整齊、干凈利索的老肖準備好家伙,先征求客人的意見,留長點、短點?剃平頭、分頭?希望理個什么發(fā)型?面帶微笑,和顏悅色,和客人一邊聊天一邊干活,不一會兒工夫,頭發(fā)就剃好了。他遞給你一面小鏡子觀看效果。呵,蓬頭垢面的野小子經(jīng)他那么一收拾,立時變成了精神抖擻的帥小伙。
老肖沒來的時候,小街上隔三岔五地也來過別的剃頭匠,嗡嗡嗡的聲音響起來,不絕于耳,不停地招呼,可來剃頭的人卻不多。一是不熟悉,對他們的手藝不放心;二是這些剃頭匠死眉塌眼,光知道干活不愛說話,沒有老肖做生意的那種活泛勁、親近勁。
老肖嘴頭甜,手藝好,服務熱情,態(tài)度溫和,街上的老頭兒、老太太、孩子、姑娘、小媳婦,他都能隨便聊上幾句,就像相處了多年的老街坊、老鄰居,噓寒問暖、嘮家常,讓人們心里感覺熱乎乎的。
上幾年級了?學習不錯吧,一看你就是個聰明孩子。這是對那些半大不小的學生。
兄弟,今天怎么沒上班?坐辦公室的干部吧?瞧您這細皮嫩肉的,看著就不像吃苦受累的。這是和那些中青年聊天。
老肖逢人面帶三分笑,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專挑人們愛聽的說,嘴上說著,手下干著,和氣生財是他游走江湖練就的本事。我們幾個禿小子即使不剃頭,只要是老肖來了,也會圍在那瞧熱鬧,老肖手里的響器成了我們搶來奪去的玩具。嗡嗡嗡,嗡嗡嗡,我們不停地劃著,那聲音傳到好遠好遠,有繞梁三日之功。而老肖任由我們打鬧嬉逗,從不著急上火。
后來才知道,這個鑷子形的鐵家伙兒叫喚頭。這名字起得通俗易懂,喚頭、喚頭,也許就是能喚來頭的意思吧。
俗話說,剃頭挑子一頭熱。為什么一頭熱?那說的是早年間的剃頭挑子,一頭是帶有幾個小抽屜的坐凳,抽屜里放著推子、籠子、剪子、剃刀、撲粉等工具;一頭有個小爐子、臉盆,剃頭的時候燒盆熱水,用來洗頭刮臉。后來剃頭匠的家伙兒簡化了,我沒見老肖挑的擔子里有爐子、臉盆。
我從小就不愛剃頭,為什么?剃怕了。那年月,人們生活困難,即使這兩三角的剃頭錢有的家長也不愿意花,大多是找會剃頭的鄰居、同事、親戚、朋友幫著理。長到十幾歲,我就沒進過理發(fā)店。
理發(fā)店正規(guī),環(huán)境衛(wèi)生,設施齊全,師傅們的手藝也過硬??墒堑嚼戆l(fā)店剃頭要花錢,比找街上走街串巷的剃頭匠要貴上一兩倍,除非是經(jīng)濟條件好又講究體面的成年人,一般孩子們剃頭,家長都喜歡找老肖那樣的剃頭匠。
街上的剃頭匠不常來,找別人幫忙又嫌麻煩,舅舅便索性買了一把理發(fā)推子,想拿我練練手藝。他給我剃頭當然不要錢,反而給我錢。
別跑,別跑。剃完了頭,給你一角錢買冰棍吃。他一手拿著推子,一手晃著手里的鈔票。一角錢,實在太誘惑人了,當年能買三根冰棍、十塊水果糖,我們平時偶爾才有幾分錢的零花。我雖然心里極不情愿,但是為了那一角錢,只好硬著頭皮乖乖地坐在那。
冰涼冰涼的推子在脖子上一蹭,激得我打一冷戰(zhàn)。舅舅不僅理發(fā)的手藝潮,剃頭的家伙什兒也不好使。他給我剃一次頭,我就受一回罪,如同經(jīng)受了一場磨難。要不是為了那一角錢,打死我也不讓他剃。
剃頭時舅舅按住我的腦袋,手里的推子時不時夾住頭發(fā),疼得我嗷嗷亂叫,如坐針氈。擰螺絲,點機油,舅舅收拾好理發(fā)推子,反復幾下一揪頭發(fā)才剪下來。這哪是剃頭?簡直就是薅毛!好不容易忍受完他的折磨,照鏡子一看,頭頂上剃得坑坑洼洼的,像狗啃的一樣。至于發(fā)型,十有八九是那種土里土氣的蓋兒頭。
“你這頭是扣著碗剃的吧,整個一個土老帽?!眲e人愛笑話就笑話吧,反正一角錢是到手了。
與舅舅相比,人家老肖那才叫剃頭,那才叫舒服,那才叫享受。小噴壺將頭發(fā)洇濕,前后梳理整齊,又是推子,又是剪子,一陣忙活。最后脖子上抹上爽身粉,用手巾一擦,身上連一點頭發(fā)碴都沒有。難怪嗡嗡嗡的喚頭一響,能召喚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腦瓜殼兒。
老肖在小街上活動了不下十年,不知道是年歲大了身體不便,還是別的什么原因,后來消失得無影無蹤,那種特殊年代喚頭發(fā)出的特殊聲音只能在記憶深處尋覓了。
“鋦盆兒、鋦碗兒、鋦大缸……”小時候街上偶爾會響起這嘹亮的吆喝聲。
聽到吆喝,家庭主婦們紛紛拎出打破了的飯碗和裂了璺的面盆、瓦罐或瓷器等叫鋦盆匠看過,講好價錢,鋦盆匠坐在馬扎上,腿上搭一塊布,開始修理器物。
如今五十歲以上的人們可能還記得,以前走街串巷挑著擔子或推著車子的干鋦活的人,他們的擔子上,一頭挑著火爐子,一頭挑著各種工具材料,一邊走一邊吆喝,聲音很高,綿長且有韻律。有的嬸子、大娘就等著鋦盆匠到來,把那些碰壞的、裂口的家什兒拿出去鋦鋦。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的生活普遍比較困難,那些盆盆罐罐,陶的、瓷的、瓦的居多,為什么呢?便宜唄。用這些東西,平時磕磕碰碰是難免的事,盆、碗、瓶、罐裂了或者壞了,能鋦的就鋦,實在不能鋦了才扔掉,誰家里都有一些不止鋦了一次的器具,只要將就能用就輕易不會扔掉。惜物聚福、節(jié)儉度日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
記得當年小街上鋦活的師傅姓林,七十歲左右的年紀,老實本分,手藝好,住得不遠,孤身一人住在小街一所大院的門房里。老林吆喝的聲音很大,他這一嗓子,恨不得讓整條街道的人都能聽得到。平時他走街串巷到別的地方招攬生意,偶爾也在小街附近停下來,選擇有陰涼的空閑場地擺好攤子繼續(xù)吆喝,等到有人拿來要鋦的東西后就不喊了,挽挽袖子開始干活。
鋦匠主要是鋦盆、鋦缸、鋦甕、鋦鍋、鋦碗、鋦茶壺、鋦瓶、鋦罐等,只要是家里能鋦的物件,老林都能將它們鋦好。
老林用的工具很簡單。箱子里放著大大小小各種鉆,每種鉆都由鉆頭和鉆桿組成。將鉆頭固定在鉆桿的一頭,鉆桿有大拇指粗,二十多厘米長,還裝著拉動鉆桿轉動的弓子、小錘子、鉗子、螺絲刀和造鋦子用的鐵絲和銅絲。后面還裝著一個個盛有濕石灰膏的小鐵桶。
鋦鍋碗瓢盆可是個細活兒,俗話說得好,沒有金剛鉆兒,別攬瓷器活兒。瓦盆雖然比不上瓷器硬,干這種活也離不開金剛鉆。從前都是手鉆,后來有了電鉆。
譬如鋦盆吧,在鋦之前要先拿起來用小錘挨著敲打敲打,仔細看看裂縫在哪里,有幾條,有多長,需要用多少鋦子。看好后再鉆眼,先從裂縫的左邊鉆一溜兒小眼,之后取一根銅質的如訂書針大小的棗核形鈀鋦用小槌細心釘入小孔。再比照著鋦子的長短在裂縫的右邊鉆上一溜兒眼。這些眼要離鋦子的另一頭稍遠一點,然后再用錘子輕輕地、慢慢地將鋦子的另一頭砸到眼里去,最后再用石灰膏抹一下裂縫和鋦子眼,這樣盆就算鋦好了。
鋦鍋碗瓢盆也是個技術活,鉆的眼既不能過深又不能過淺。過深了容易鉆透,瓷器漏了就不能用了;過淺了鋦子砸不進去,高出一截,使用時不方便,而且鋦子容易掉下來,也影響美觀和使用。有的瓷器很薄,甚至只有一兩毫米,這更要考驗鋦匠的手藝了,鉆眼要更加仔細,在這么薄的瓷器上要先鑿出小點,然后再鉆孔,只能打到瓷片厚度的一半或三分之二,您想這難度有多大。
老林除了招攬生意吆喝幾聲,坐下干活時一聲不吭。他的老花鏡隨意地架在鼻梁上,似掉非掉,鏡腿上纏著發(fā)黑的橡皮膏。神情專注、一絲不茍,是他干活時不能分心,還是天生不愛說話,不得而知。他常年住在小街上,獨來獨往,像一條沉默的魚,從不與任何人搭訕,更不來往。我們有時圍在他身邊,不是喜歡老林這個人,而是對他干的活感興趣。
放好了鋦子砸嚴實,老林會抹上石灰膏,還要用細砂紙輕輕地打磨打磨,使其更加漂亮。我們街坊鄰居當時經(jīng)常找老林鋦活,看著人家在那一絲不茍地又修又補,一件件殘破不堪的瓷器修整如新,覺得實在是太神奇了。
老林有個習慣,如果是鋦盆、鋦碗,干完活,他一定要找主家討一碗水喝。主家把鋦好的盆碗洗干凈倒好水端出來,老林慢條斯理地一口一口地抿著,像是歇息,像是消磨時間,悶頭不語,想著心事。當時不明白為什么有時他喝幾口就把水倒了,鋦完一件還要喝水,后來我才明白,人家那是讓主家檢驗他的手藝,鋦完的盆碗絕對不漏,絕對能接著再用。
老林的絕技不僅僅是鋦這些盆盆罐罐,更絕的是能修補一些貴重的瓷器。我們那一帶,早年間是租界地,有錢的人家多,經(jīng)常有人拿一些漂亮的瓷器擺件讓他修。有的缺個碴口對不上了,老林能用銅片把它鑲上,天衣無縫,精美至極。他用銅片砸出花紋圖案,這個像一條龍,那個像一只鳥。
突然有一天,聽說老林他們家被人抄了。一個鋦盆匠,無權無勢,靠手藝吃飯,孤身一人,與世無爭,他們家有什么可值得抄的?可是據(jù)街坊們說,這個看著普普通通、不聲不響的小人物,過去竟然在宮里當過太監(jiān),家里竟然存著不少古董。抄家那天就有人看見特別好看的瓷瓶咣咣地摔了一地,那小薄瓷片透明的,說是什么洪憲瓷。誰也看不出,一個鋦盆鋦碗的手藝人家里能有那么多值錢的東西。
沒過多久,深藏不露、神秘莫測的老林離開了人世。他是我見過的手藝最好的鋦盆匠。
幾十年后,我在想,以老林的年齡,即使當年做過太監(jiān),出宮的時候也應該是個青少年。他無以為業(yè),靠鋦活謀生,也算是自食其力,在我眼里,他不僅僅是個普通的鋦盆匠,夠得上民間藝術家的水平。
在器具上鋦釘子,是一種鋦補生活、修復生命的綜合藝術。一個鋦匠,責任是把破碎歸于完整,把殘缺整合為完美,將碎片組合成新的生命,使之成為另類藝術品。一件殘破的東西在人家手里三弄兩弄就能起死回生,正是他們精湛高超的手藝,縫合了平凡的生活。
后來我了解到,鋦瓷手藝由來已久,在中國瓷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至少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民間就有鋦瓷匠人的記載,宋代張擇端的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圖》中就有一處鋦瓷藝人干活的場景。到了清代,鋦瓷手藝發(fā)展到了極致,除了為民間百姓修補日常用具的鋦瓷粗活,還有為達官貴族服務的鋦瓷細活。八旗子弟們陶醉于“賞花弄鳥,玩瓷藏玉”,清花、斗彩、紫砂、南泥……在賞玩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不慎失手摔破裂,便找精細鋦匠鋦補,要求他們用金、銀、銅釘鋦補修復古舊瓷器來比富顯闊。一時間,鋦活秀烽煙四起,壞的、破的鋦補,完好的也要故意弄破再鋦好來比秀。這時的鋦瓷具有了修復古董的功能,嵌補、嵌口、包邊、包嘴、鑲包、嵌飾、做件、補件等鑲嵌包鋦法,可以把破損瓷器修飾完好,使其變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工藝品。
老林精湛細膩的手藝也許與他出身宮廷王府有關,耳濡目染,練就絕技,至于后來淪落街頭,游走市井,鋦盆兒、鋦碗兒、鋦大缸,也算是生活所迫吧。
責任編輯? ?藍雅萍
特邀編輯? ?張?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