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朝衛(wèi)
(新鄭市農業(yè)農村工作委員會,河南 新鄭 451100)
狂犬病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普遍,發(fā)病區(qū)域極為廣泛,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都對該病易感,但是在自然界中,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犬科和貓科動物,以及翼手類和某些嚙齒類動物。野生動物可作為狂犬病病毒的貯主。野生嚙齒動物如野鼠、松鼠、鼬鼠等對該病易感,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可成為該病的危險疫源而長期存在,當其被肉食獸吞食后則可能傳染該病。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多種食蟲蝙蝠、吃水果的蝙蝠和無尾蝙蝠以及南斯拉夫、德國和土耳其的食蟲蝙蝠體內都曾發(fā)現過狂犬病病毒。
目前,狂犬病疫區(qū)由南向北擴展,據對我國南方地區(qū)犬類抽檢,狂犬病隱性帶毒率為10%~30%。
狂犬病防疫意識淡薄。城市的寵物犬、農村的看家犬數量及密度明顯增加,犬只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管理失控。
犬只免疫覆蓋率低,老百姓不愿接受,獸醫(yī)不愿實施免疫,70%~75%的免疫指標遠遠不能達到,更談不上對犬的全面免疫。
防疫主體不夠明確,重人不重動物,重滅殺不重監(jiān)管與免疫;動物疫情不詳,各地流行情況不清,一旦發(fā)生狂犬病疫情即采取“滅火式”捕殺措施,缺乏持久性的預防措施。
動物狂犬病流行病學原因不清,目前我國對狂犬病病原生態(tài)、分布、基因型不清楚,蝙蝠是否為自然宿主不確定,沒有建立溯源制度;犬的感染率不確定,但是犬的帶毒率很高。
無專業(yè)實驗室和專門動物狂犬病防疫人員,也沒有專門的防治經費,其它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治占據了有限的動物防疫經費和人力資源,動物狂犬病防治尚未納入獸醫(yī)防疫工作重大責任范疇。
沒有進行狂犬病監(jiān)測,缺乏快速、敏感、特異的病原學和血清學診斷試劑。
被犬咬傷的患者未采取正確的傷口處理和狂犬病疫苗接種措施。
在思想上,必須認識到狂犬病防制工作中獸醫(yī)防疫工作的核心作用,全面實行養(yǎng)犬登記與注冊免疫制度。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qū),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疫意識,做到養(yǎng)犬必免疫。保持犬群75%以上的有效免疫覆蓋率。
開展經常性的動物疫情監(jiān)測工作,采樣監(jiān)測高發(fā)地區(qū)重要宿主帶毒情況及對毒株分型,對與人類生活相關的野生動物的狂犬病病毒抗體進行普查;摸清各地狂犬病病毒自然宿主和帶毒宿主種類、分布以及跨邊境流動情況等,掌握流行動態(tài)和規(guī)律,明確重點防范的動物。
被犬咬傷者采取正確的傷口處理和狂犬病疫苗接種措施。被動物咬傷后或被污染傷口,應迅速用20%的肥皂水反復清洗傷口,傷口較深需用導管將肥皂水灌注清洗,再用75%濃度的酒精消毒3~4 次,然后用0.5%的碘伏溶液或碘酊消毒3~4 次。局部浸潤注射抗狂犬病抗體和緊急接種狂犬病疫苗。
家養(yǎng)3個月齡以上的犬、貓、兔、鼠類等寵物均應定期接種滅活狂犬疫苗。6 個月至12 歲的犬貓接種滅活狂犬疫苗,3~6個月齡的幼年犬貓和13歲以上的老齡犬貓1次接種滅活狂犬疫苗后加免2 針。平時應盡量避免讓寵物舔咬自己或別人,呼吸應與寵物保持一定的距離。
避免接觸野生動物,有條件的地區(qū)可以組織對野生動物進行口服基因工程疫苗。政府部門應積極宣傳、組織對受威脅的人們和動物以及野生動物進行狂犬疫苗接種(盡量不用減毒活狂犬疫苗)。
發(fā)現患有狂犬病的動物或可疑狂犬病的動物均應向防疫部門報告,對狂犬病動物(可疑動物)應撲殺焚燒處理,對同群動物應隔離、緊急接種,對其污染物和環(huán)境應焚燒和消毒。
外購動物時要求所在動物飼養(yǎng)場在1 年內沒發(fā)生過狂犬病,狂犬病滅活疫苗接種后在保護期內。
國家應盡快解決狂犬病抗體、抗原檢測問題,便于開展入境動物狂犬病抗體的檢測工作,被檢動物抗體水平達標方可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