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麗 王琳 陳希
肉芽腫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是一種以乳腺小葉為中心的非干酪樣壞死性、肉芽腫性的乳房慢性炎癥性疾病[1]。GM由Kessler E等[2]在1972年最先報道, 國外流行病學研究顯示GM約占乳腺良性疾病的1.8%,多見于產后數(shù)月或數(shù)年,少數(shù)可見于孕期,臨床表現(xiàn)為乳頭溢液、乳腺腫塊和疼痛,其中乳腺腫塊可繼發(fā)急性感染形成膿腫,終末期膿腫破潰可形成乳腺瘺管、竇道或者潰瘍而遷延不愈[3-4]。目前國內尚無治療GM的標準方案,臨床上主要予抗生素、激素或中藥治療縮小病灶范圍后手術治療[5-7]。
我院延續(xù)護理服務部于2019年8月20日接診1例孕期GM患者,要求解決右側乳房疼痛問題并維持母乳喂養(yǎng)。我科母嬰護理??谱o士兼國際泌乳顧問(IBCLC)與乳腺科、風濕科、超聲科醫(yī)師組成多學科團隊,共同制定患側回乳、健側哺乳的方案,由延續(xù)護士上門訪視,給予居家護理指導及動態(tài)跟蹤隨訪。1個月后,患側乳房順利回乳,左側持續(xù)母乳喂養(yǎng),滿足母嬰需求。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32歲,主因孕28周時發(fā)現(xiàn)右乳頭溢奶1周伴乳房硬結疼痛,14 d后臀部、全身關節(jié)出現(xiàn)散在結節(jié)性紅斑伴瘙癢、疼痛、發(fā)熱等入院。乳腺B超檢查示:右乳腺BI-RADS2類;右乳12點乳頭旁腺體及脂肪層考慮炎癥改變;左乳腺BIRADS1類。產后右側乳腺B超結果示:乳腺BIRADS3類,考慮腺體內多發(fā)積乳囊性腫塊形成;右乳腫痛處穿抽吸乳汁行細菌培養(yǎng),結果示無炎癥反應。診斷為右乳房GM,遵醫(yī)囑予抗炎、補液和口服激素治療,3 d后癥狀好轉。產后26 d,患者主訴患乳腫脹伴疼痛不適,要求8月21日上門訪視。
(1)減輕患乳腫脹疼痛: Witt A等[8]研究發(fā)現(xiàn),有效移出乳汁有利于減輕乳房脹痛。指導患者按需有效移出乳汁,避免乳汁淤積。手把手教會患者及家屬高效擠奶方法、吸奶器的正確使用,預防乳頭損傷加重水腫和炎癥反應。擠奶后冷敷乳房減輕水腫以緩解疼痛。指導患者乳房觸診的技巧,指導患者患乳擠奶、喂奶按乳房腫脹程度及NRS疼痛評分等客觀依據(jù)決定。主要方案如下:觸診乳房輕度腫脹或NRS疼痛評分≤3分停止擠奶或哺乳移出乳汁,觸診中度腫脹或NRS疼痛評分≥4分擠奶或哺乳移出乳汁,重度腫脹或NRS疼痛評分≥7分及時到醫(yī)院就診,必要時給予藥物止痛。首次居家訪視時當即給予患側乳暈水腫處反式按壓減輕水腫,治療性乳房按摩,手擠奶移出乳汁等[8]。8月21日當日NRS疼痛評分由6分降至3分。
(2)逐步減少患乳泌乳量:指導患者逐漸減少患乳乳汁移出量,從而降低乳汁的分泌量。主要措施如下:逐漸延長患乳擠奶或哺乳的時間間隔;縮短單次擠奶或哺乳時間,單次排奶量每2~3 d減少10~20 ml/次?;既檩p度腫脹或NRS疼痛評分≤3分,且患者無不舒適可不必移出乳汁直至達到回乳的目標。
(3)促進健乳乳汁分泌 :有研究表明頻繁、有效、最大量移出健乳乳汁,可以增大乳房產能,提升健乳的乳汁量[9]。主要措施如下:指導患者采取正確的哺乳姿勢,協(xié)助新生兒正確深含乳,保證新生兒有效吸吮。指導按需或約8次/24 h哺乳,哺乳時間可較前延長5~10 min,哺乳時予乳房加壓以促進乳汁的排空,從而增加泌乳量,以滿足喂養(yǎng)需求。
(4)哺乳期乳房護理:指導哺乳或擠奶前溫敷乳房(溫度<45℃)2~3 min或予輕柔按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刺激噴乳反射。哺乳或擠奶時注意保暖,預防乳房受涼引起痙攣疼痛。哺乳或擠奶后擠出乳汁涂抹乳頭以預防乳頭損傷。囑其更換柔軟舒適的哺乳內衣,避免乳房受撞擊、外傷等易導致乳汁淤積。
(5)確保充足的休息:指導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給予患者更多的幫助和支持;鼓勵患者有需要協(xié)助時及時尋求幫助;保證患者有充足的睡眠及休息時間;居家環(huán)境需空氣流通,溫度、濕度適宜。
(6)預防感染:引導新生兒深含乳有效吸吮,避免因新生兒含乳姿勢不正確,導致乳頭皸裂增加感染幾率;如患側乳房穿刺抽乳汁時應嚴格無菌操作,穿刺后針孔局部消毒予止血貼覆蓋防止感染。
(7)飲食護理:指導哺乳期均衡飲食,避免油膩、辛辣刺激等食物。
(8)心理支持:肯定其堅持母乳喂養(yǎng)的勇氣及決心,給予適時的陪伴和鼓勵。與患者多溝通、交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疏導方式為共情、宣泄、鼓勵和支持等;同時指導家人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與理解,以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
(9)動態(tài)跟蹤隨訪,提供產后全程指導:延續(xù)護理服務部母嬰??谱o士上門訪視后提供有效的線上溝通方式,囑其遇到問題時隨時聯(lián)系溝通調整措施及方案。利用電話、微信、門診等方式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動態(tài)跟蹤隨訪,基于循證進行技術支持及精細化指導。
近年來發(fā)現(xiàn)GM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目前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普遍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反應[10-11]。目前主要治療手段多為激素縮小病灶后手術治療[12]。但手術治療造成乳房外形缺損,還會影響哺乳功能,給患者的身心帶來巨大痛苦[13]。通過多學科合作在最短時間內優(yōu)化整合涉及哺乳期GM的相關??瀑Y源,各??瞥浞职l(fā)揮自身的專業(yè)特長,重視患者知情選擇權及內心訴求,共同探索個性化、切實可行的方案?;颊哒幱诿谌樯矸制冖笃?,乳汁由自分泌或局部調控維持生成和供給,即乳汁的生成量由乳汁的移出量所決定,利用泌乳Ⅲ期的“用進廢退”原理[9]配合激素治療,探討出患側回乳、健側哺乳的最佳醫(yī)療護理方案。經過醫(yī)護患一體共同努力,1個月后,患乳回乳成功且外形無破損,滿足患者母乳喂養(yǎng)的需求,同時達到了治療患側乳房的目的。
哺乳期易加重GM的癥狀,反復發(fā)作對患者及家庭的身心都造成壓力。Mohammed等[14]強調,GM患者長期隨訪是有必要的。延續(xù)護理是醫(yī)院護理工作從醫(yī)院至社會、家庭的延伸和擴展,從醫(yī)療護理的專業(yè)角度彌補了患者相關護理知識及經驗的缺乏,在護理過程中能及時處置并指導患者解決遇到的各類問題,提高產婦的自我護理能力,促進母嬰健康。受健側哺乳引起泌乳反射的影響,單側回乳過程緩慢,期間隨時提供相關指導是延續(xù)護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現(xiàn)場評估,制訂個性化的護理措施,有效解決乳房疼痛問題,同時滿足患者實現(xiàn)母乳喂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