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俊嶸,黃燕,楊爽,南鐘浩,趙麗萍,盧燕
(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作為呼吸系統(tǒng)多發(fā)病與常見病,支氣管哮喘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逐年增加趨勢,其具有急性、反復發(fā)作等特征,發(fā)病后主要表現(xiàn)出咳嗽、氣喘、胸悶等癥狀,病情較為危及,若無法及時救治可能引起肺心病、肺氣腫等,威脅病人的安全[1]。感冒是導致支氣管哮喘病人急性發(fā)作的一個重要原因,西醫(yī)療法側重于緩解病人的感冒癥狀,以控制哮喘急性發(fā)作,而中醫(yī)療法則遵循“治本”原則,為進一步探索中藥清肺脫敏湯對BA伴感冒病人的療效,文章納入了我科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3月1日收治的77例病人進行分組研究,并將療效情況總結如下。
納入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醫(yī)收入治療(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3月1日)的77例BA伴感冒病人為對象,根據不同療法分為2組,即:甲組性別:男:女=20例:18例;年齡:21歲-72歲,平均 (38.58±12.20)歲;?。?個月-9年,平均是(3.88±1.20)年。乙組性別:男:女=20例:19例;年齡:22歲-74歲,平均是(38.55±12.25)歲;病:6個月-10年,平均是(3.85±1.25)年。2組病人的一般資料經對比差異性不明顯,可比較,P>0.05。
所有病人入院后均參照《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關于哮病的標準進行診斷,同時參照2015版《普通感冒中醫(yī)診療指南》中外寒內熱診斷標準進行診斷;西醫(yī)方面則參照2016版《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和2012版《普通感冒規(guī)范診治的專家共識》進行診斷;所有病人的資料均獲得了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病人及家人一律知情同意;病人具備正常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與醫(yī)務人員積極配合。
排除同時合并精神疾病的病人;排除合并肝臟功能與心臟功能衰退者;排除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排除距離本次治療7d內接受過其他藥物治療的病人。
甲組38例病人一律口服氨酚偽麻美芬片Ⅱ/氨麻苯美片進行治療,每天2次,連續(xù)7d。乙組38例病人一律在甲組基礎上加服清肺脫敏湯,主要成分:荊芥炭、桔梗、訶子、地龍、墨旱蓮、牛蒡子、桑白皮以及紫草、茜草各10克;蟬蛻與生甘草各3 克;以清水浸泡后煎煮留汁300mL,分早晚各溫服1次,每次150mL,連續(xù)7d。
(1)臨床療效:將本次療效分為治愈、有效、好轉與無效4個級別,其中,治療后病人的癥狀積分較治療前降低≥95%,視作治愈;較治療前降低70-95%視為治療有效;較治療前降低30-70%視為治療好轉;未達到上述標準或病情加重視為治療無效[2]。(2)中醫(yī)癥候評分:囊括胸悶、氣促、氣悶和咳嗽等主證與鼻塞、咽痛、流鼻涕等次癥,癥狀分為重度、中度、輕度,分別計6分、4分、2分,主證與次癥的評分相加。(3)肺功能:FEV1、FVC與FEV1/FVC。(4)安全性:囊括心慌、惡心、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5)生活質量:參照QOL評分標準,分值范圍是0分-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本次研究產生的所有數(shù)據一律輸入SPSS 23.0這一軟件中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處理,其中,2組病人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評分、肺功能指標水平等均以()來表示,組間差異性用t檢驗,2組病人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情況一律選擇[(%)例]來表示,組間差異用χ2檢驗,若P<0.05,則表示組間對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經過分析表1中的數(shù)據得知:2組病人治療前的肺功能指標水平經對比未見明顯的差異性,P>0.05;但經過為期7d的治療后,乙組的肺功能指標水平較甲組優(yōu),P<0.05。
經過分析表2中的數(shù)據得知:2組病人治療前的中醫(yī)癥候評分與QOL評分經對比未見明顯的差異性,P>0.05;治療后乙組中醫(yī)癥候評分較甲組低,QOL評分較甲組高,P<0.05。
經過分析表3中的數(shù)據得知:甲組病人本次治療的總有效率是73.68%,較乙組病人的94.87%低,P<0.05;甲組病人本次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是21.05%,較乙組病人的 7.69% 高,P<0.05。
表1 對2組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水平進行對比()
表1 對2組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水平進行對比()
組別 FEV1/L FVC/L FEV1/FV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甲組 (n=38) 1.50±0.38 2.46±0.32 2.50±0.28 2.85±0.40 60.68±3.20 82.10±4.66乙組 (n=39) 1.50±0.40 2.94±0.50 2.55±0.22 3.12±0.54 60.70±3.16 91.49±4.22
表2 對2組病人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進行比較()
表2 對2組病人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進行比較()
組別 中醫(yī)癥候評分/分QOL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甲組 (n=38) 14.33±2.38 8.86±3.00 66.54±5.00 74.64±3.38乙組 (n=39) 14.35±2.35 5.24±2.33 66.50±5.02 80.26±4.58
表3 對2組病人的本次治療療效和安全性進行比較[(%)例]
支氣管哮喘屬于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之一,處于急性發(fā)作期的病人承受了巨大痛苦,身心健康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感冒是誘發(fā)支氣管哮喘病人急性發(fā)作的關鍵因素,及時采取有效而安全的治療方案,對于改善病人的臨床癥狀、緩解哮喘發(fā)作有重要意義[3]。
近年來,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臨床上廣泛運用,中醫(yī)療法治療呼吸道疾病的價值日益顯著,在中醫(yī)學理論中,將BA歸于“喘癥、哮病”的范疇,認為病人因“肺氣宣降異?!?、“痰飲內伏”而引發(fā)疾病,治療原則多遵循“豁痰宣肺”與“降氣平喘”等原則[4]。而伴有新發(fā)感冒者,多為風寒入體、入里化熱而造成肺胃內熱,使得BA病人的治療難度增加,如果僅針對單純的感冒,可以采取銀翹散法與桑菊飲等中醫(yī)療法,但針對BA伴新發(fā)感冒者,則需要兼顧哮喘與感冒。本研究中,2組治療前的肺功能指標水平、中醫(yī)癥候評分、QOL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但治療后乙組中醫(yī)癥候評分較甲組低,QOL評分較甲組高,肺功能指標水平較甲組優(yōu),P<0.05。說明BA伴新發(fā)感冒病人接受中醫(yī)清肺脫敏湯治療,不僅能夠改善臨床癥狀,而且還可以大大調節(jié)其肺功能,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此外,甲組本次治療的總有效率是73.68%,較乙組的94.87%低,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孫靜、劉大新[5]的結果大體一致,即:B 組的總有效率是93.3%,高于A組的70.0%,P<0.05,進一步證實中醫(yī)清肺脫敏湯能夠大大提高BA伴新發(fā)感冒病人的治療效果。從用藥安全性方面來看,甲組本次治療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是21.05%,較乙組的7.69%高,P<0.05,提示中醫(yī)清肺脫敏湯治療BA伴新發(fā)感冒的不良反應少,安全性較高??傮w而言,中醫(yī)清肺脫敏湯治療BA伴新發(fā)感冒的療效顯著,究其因,方中的桑白皮能夠發(fā)揮“蟬蛻祛風”與“泄肺熱”的功效;而地龍搜風、荊芥能祛風、散邪。墨旱蓮、茜草與紫草屬于經典的中醫(yī)脫敏方,具備活血涼血與泄熱脫敏之功效;訶子能夠降火、斂肺、利咽,與桔梗聯(lián)用可強化利咽的功效;牛蒡子能夠發(fā)揮宣肺止咳的功效,甘草用于調和上述諸藥,既能覆蓋哮喘宿疾、又能兼顧新發(fā)感冒,是治療BA伴新發(fā)感冒之良方[6]。
綜上,在BA合并新發(fā)感冒病人的臨床治療中,選擇中藥清肺脫敏湯進行輔治,不煩可以有效緩解病人的臨床癥狀,改善其肺功能,而且還能減少不良反應,促進臨床療效的進一步提升,同時用藥安全性高,建議在呼吸內科臨床上積極推崇使用。但是,本研究納入的樣本量較少,可能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建議后期加大樣本量展開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