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莉 陳永燦
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陳永燦主任中醫(yī)師是第六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浙江省名中醫(yī)。其治學嚴謹,擅于辨證,精于用藥,長于脾胃病及內科雜病的治療,臨證強調人體氣血流通的重要性,擅用疏肝化痰治法。筆者有幸跟陳師學習,獲益匪淺。在血液病方面,筆者結合陳師多年臨床經驗,考慮血液病患者經常出現(xiàn)焦慮、多思、易怒等情緒,以致肝郁痰阻,運用疏肝化痰法治療,療效令人滿意,現(xiàn)結合驗案兩則淺談體會如下。
氣是不斷運動的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維持人的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機即為氣的運動變化,《素問·六微旨大論》:“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薄笆且陨党鋈?,無器不有?!笨梢?,氣的升降出入是氣化活動表現(xiàn)的基本形式,是人體進行新陳代謝、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因此氣機升降運動在臨床辨證論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中醫(yī)學認為,肝主疏泄,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之功能,可以促進精血津液之運行,條暢情志。外邪侵襲、七情內傷、勞逸過度等因素皆可令肝失疏泄,氣機阻滯,經脈不暢,產生水飲、痰濁等有形之邪,有形之邪又進一步加重氣機阻滯,兩者相互影響,最終導致百病叢生。陳師以為,血液病人病程多遷延,常因病而情志怫郁,以致肝氣郁結不舒,疏泄之職失司,氣機運行紊亂,津液內停不化,產生濕濁、痰飲等病理產物[1],從而出現(xiàn)肝郁痰阻之證。此時,陳師常以疏肝化痰為治療大法,俾肝氣舒暢,痰濁得化,則肝之疏泄有度,人體氣機復常,疾病方能向愈。
吳某,女性,52歲。2019年確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經8療程R-CHOP化療,評估達到緩解。2020年1月8日初診:自訴化療后反復脘腹偏右隱痛不適1年余,伴腸鳴,腹脹,大便軟,1日1次,平素經前乳脹,夜寐易醒,胃納可。舌邊紅、苔薄膩,脈弦滑。西醫(yī)診斷:非霍奇金淋巴瘤。中醫(yī)診斷:胃脘痛,肝郁痰阻證。治法:疏肝化痰。處方予以柴胡疏肝散合陳師驗方三花百草湯加減:炒柴胡、甘草、厚樸花、合歡花各9g,醋香附、陳皮、姜半夏、烏藥各10g,炒白芍、秫米、大棗各30g,陽春砂、玫瑰花、代代花、梅花、小茴香各6g。7劑?;颊叻?劑后自覺胃脘痛減,腸鳴減少。續(xù)進原意2周,諸癥皆平。
按:此案患者腫瘤治療后,關注身體,焦慮多思,肝失疏泄,氣機阻滯,則見經前乳脹,腸鳴、腹脹,腹痛為脘腹偏右;同時憂思傷脾,化療藥物損傷脾胃,導致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濕。治當開郁為先,筆者宗陳師之意,不用重劑破氣,而以芳化輕宣為主,使之條達。方選陳師驗方三花百草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其中花藥玫瑰花、厚樸花、合歡花、代代花、梅花清潤宣透,行氣而不耗氣、不傷陰。柴胡疏肝散是疏肝和胃、理氣止痛的經典方。但柴胡升散太過易耗肝血,劫肝陰,臨床使用常配伍酸甘之品養(yǎng)肝斂陰,如白芍、甘草相配,寓芍藥甘草湯之意,酸甘養(yǎng)陰。此外,陳皮、半夏仿二陳湯之意以行氣化痰。
筆者以為,腫瘤病人因長期治療,易情志焦慮、忿怒、善郁、易躁。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若肝疏泄失司,乘脾克胃,致脾運失健,胃降失司,痰濕內生,進而中焦痰氣交阻,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故尤適合以陳師之疏肝化痰為治療大法。
程某某,女性,30歲,職員。2021年1月19日診斷鼻咽部NK/T細胞淋巴瘤,維持性化療中。平時內向,喜歡獨處,體質弱。自訴胸骨后堵悶不舒間作已2月余,咽中不適,如有物梗,咳吐不出,無胸痛,無進食梗噎,伴呃逆、噯氣、口苦、善太息。舌淡胖、苔薄膩,脈弦細。近期評估CT提示鼻咽部病灶已消失。西醫(yī)診斷:鼻咽部NK/T細胞淋巴瘤。中醫(yī)診斷:梅核氣,肝郁痰熱證。治法:疏肝行氣,清熱化痰。處方以陳師驗方左金溫膽湯加減:炒竹茹12g,炒黃連、玫瑰花各6g,金沸草、茯苓、瓜蔞皮各15g,吳茱萸2g,陽春砂3g,苦杏仁、竹瀝半夏、陳皮、浙貝母、炒枳殼各10g,海螵蛸、大棗各30g。7劑。二診:咽中如有物阻好轉,干癢,胃脹不舒減輕,原方去陽春砂、瓜蔞皮,加蟬蛻6g。再服7劑,諸癥好轉。
按:梅核氣是臨床常見的非器質性疾病,與人們社會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加相關,常伴情緒障礙。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情志不遂,肝失條達,引起肝脾失和,氣機阻滯,夾痰夾瘀夾火,從而導致本病的發(fā)生。隋代巢元方等在《諸病源候論》中提出:“此是胸膈痰結與氣相搏,逆上咽喉之間結聚?!睔v代醫(yī)家多認為本病與痰氣交阻于咽喉有關。
此案患者平素內向,得病后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橫逆克傷脾土,復加藥物損傷脾胃,導致脾運失健,水液停而生痰,阻于中焦則胃脹不舒;痰涎隨肝氣上逆,阻于咽喉則咽中堵悶不舒,如有物阻;肝脾不和則噯氣;肝郁化火,熏蒸于口則口苦,舌淡胖,脈弦細為脾虛之象。故當治以疏肝行氣,清熱化痰。方用陳師驗方左金溫膽湯加減。方中法半夏、金沸草、杏仁降氣化痰,茯苓、陽春砂健運中焦,枳殼、陳皮疏肝行氣,瓜蔞皮、炒竹茹清熱化痰,黃連、吳茱萸清肝解郁。
筆者在臨床發(fā)現(xiàn),血液病患者多伴有焦慮、急躁易怒、善太息等不良情緒,同時反復化療有身困、神疲、便溏、口瘡等癥狀,每于情志刺激時發(fā)病或加重。筆者以為當抓住氣機阻滯這一病機。氣的升降出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肝是三焦氣機之樞,在津液的運行輸布中起重要作用。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則水道不利,為痰為濕。因此氣滯痰阻、氣滯濕郁多見。治療可循陳師疏肝化痰之法,以調肝理脾為要,佐以化痰降火。
《素問·舉痛論》言:“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笨梢?,許多致病因素均可影響氣的運行,從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肝臟作為調節(jié)全身氣機的重要臟器之一,喜條達,惡抑郁。血液病患者常有焦慮多思、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緒,使得肝氣不舒,郁而成結,導致氣機阻滯,津液內停,進而形成肝郁痰阻之證。陳師認為治以疏肝化痰之法為妥,在此基礎上,辨證論治,扶正祛邪,從整體出發(fā)調節(jié)氣血陰陽,使之平衡,而非腳痛醫(yī)腳,頭痛醫(yī)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