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英
〈貴州開放大學(貴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4〉
自2012年慕課元年以來,我國在線開放課程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繼2017年490門課程、2018年801門課程被認定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后,2020年又有99門高職課程獲得了認定。在線開放課程的興起給傳統(tǒng)教育帶來了巨大沖擊,正引領著我國教育的變革方向。各類高校正在積極探索基于在線開放課的教學改革,在改革中如何認定在線開放課程學分是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2015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和學分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1]2016 年教育部在《關于推進高等教育學分認定和轉換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探索非學歷學習成果學分認定和轉換”。[2]在教育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引起了我國高校的廣泛關注,諸多高校逐漸開始了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的試點,貴州部分高校也加入了學分認定的探索實踐中。
例如,2018年貴州民族大學出臺了通識選修課的學分認定及成績管理辦法,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通識選修課的在線學習,其中素質拓展課要完成7個學分,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課要完成3個學分,規(guī)定每個學生最多可以在智慧樹上選修4門課程,在超星上選修3門課程,并給出了可選課程列表。學生要在規(guī)定時間完成選課、在線視頻學習、線上作業(yè)及參加平臺考試。例如,學生可選湖南師范大學的《從創(chuàng)意到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學生的綜合成績=觀看在線教程*30%+各章節(jié)的測試題*10%+2次線上見面課*20%+平臺線上期末考試*40%,考試成績及格就可獲得1學分。
例如貴州師范大學公布了在爾雅慕課,喬木慕課上的公共選修課的課表,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選課、平臺上的學習及各章節(jié)的測試等。并根據學習進度填寫紙質版慕課學習情況表,在表上要詳細記錄學習周數,每一周學習的章節(jié)名稱,學習內容及每周的學習體會等。學校每學期統(tǒng)一安排兩次帶監(jiān)考的線上考試,分別是1-8周的“慕課”考試,9-16周的“慕課”考試。課程成績采取綜合成績計算方法,即綜合成績=(自主學習完成情況+各章節(jié)練習與測試+集中于機房的考試成績)*80% +慕課學習情況表分數*20%,成績合格后就能獲得相應的學分。
例如貴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建筑工程量清單計價》是校內教師自建的校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校內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利用在線課程進行了混合式教學的改革,采用“線上+線下”的教學方式。線上學習包括觀看視頻資源、自學線上文字資源,完成線上作業(yè)以及參與線上討論等活動;線下學習主要包括學生自學及集中面授等;期末考試采用線下紙質閉卷考試的方式。學生的綜合成績=在線學習*30%+在線作業(yè)*30%+期末考試*40%。
目前,貴州高校對跨校在線開放課程的學分互認多局限于通識課。多數高校允許用跨校在線開放課程的學分抵通識課學分,部分高校制定了通識選修課學分認定及成績管理辦法,但對專業(yè)課的跨校學分互認較少,學分認定的校際壁壘問題較突出。本科院校一般不認定專科院校的在線課程,高職院校在選擇本科院校的在線課程時,又擔憂課程難度超過了本校學生的理解范圍。絕大部分高校對專業(yè)課的學分認定沒有出臺相關的標準,教師大多將專業(yè)在線開放課程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僅憑自身的經驗,自行決定專業(yè)課的在線學習占學生綜合成績的比重。
目前,盡管教育部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高校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學分的認定工作,但國家對學分互認只是出臺了相關的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還未出臺具體的學分互認法規(guī)條例,在學分互認上缺乏實際的政策操作指導。[3]且由于貴州高校對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學分認定及轉換體系,學分具體該怎樣認定,如何轉換都還沒有明確的操作流程及統(tǒng)一的標準可供遵循。教務管理制度,教師工作量的認定制定,學習質量的監(jiān)控制度等配套制度的建設也落后于教學實踐。
隨著在線開放課程的迅速發(fā)展,各大平臺上的課程數量也越來越多,在量的積累過程中出現了課程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這就使跨校間的學分互認變得更加困難。此外,線上學習缺乏了線下學習的教師監(jiān)督,學習的有效性主要靠學生的自覺和自我約束。盡管某些平臺能記錄學生學習的時長、課堂活躍度、參與討論及完成在線測試等學習情況,但目前還沒有一家平臺能對學習者的真實身份進行實時的認定,所以仍然存在代學、替考、混學分等現象。
第一,成立校際聯(lián)盟。為了打破學分認定的校際壁壘,貴州高校應通過校際聯(lián)盟的合作方式促進聯(lián)盟學校在線開放課程的互選互認。第二,建立課程遴選規(guī)則,拓展選課范圍。根據課程性質的不同,建立不同課程的遴選規(guī)則。目前,可以從教育部認定的13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選擇,以保證被選課程的質量,也可從省級精品課或校級精品課中選擇,以提高所選課與本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課程大綱和教學實際情況的契合度,最終形成學分認定的課程清單。第三,對不同性質的課程采用不同的認定方式,對于通識課、公共選修課可以采用線上學習,線上考試或線下考試取得的成績來抵算課程全部學分。對于專業(yè)課,可以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形式,以線下考試為主、線上考試為輔,按比例來折算學生期末成績,最終抵算課程學分。
第一,為了充分發(fā)揮出在線開放課程的作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地方教育部門應與優(yōu)質在線平臺、高校合作制定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和轉換指南及框架,推動在線開放課程的跨校選用和校際學分互認。第二,高校應主動承擔起制定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細則的重任,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在線開放課程評價體系,選課規(guī)則、學生在線學習質量管理辦法、教師工作量管理辦法,加強學分認定及轉化的實踐。第三,聯(lián)盟高校要制定在線開放課程共享聯(lián)盟章程,明確聯(lián)盟高校的工作范圍、權力、義務及責任,推動聯(lián)盟機構的持續(xù)發(fā)展。聯(lián)盟高校應共建在線開放課程應用及管理辦法、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學分互認和轉換工作規(guī)程,跨校共享選課指南等制度文件,最終實現課程共享、學分互認。
第一,為確保認定學分的在線課程的質量,對于自建課程,要制定校內自建課程質量評價體系,質量符合建設標準的課程才能上線;對于校外的課程,要遴選優(yōu)質的在線開放課程。第二,為了保證線上學習的有效性及真實性,必須加強線上學習的監(jiān)管。對平臺而言,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對學習者身份進行實時認證,防止學習中替學、替考的問題,完善后臺對學習過程的記錄和統(tǒng)計。對學校而言,要制定在線學習質量評估體系,包括學生在線學習過程及學習成果的評定辦法,在線輔導教師的工作職責與評價,加強在線學習質量的管理。對教師而言,要增強工作責任心,重視在線輔導。例如組織有質量的在線討論、提供有效的在線答疑、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等。通過加強師生交互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學生而言,要轉變學習觀念,加強自律,提高網絡自學能力以適應慕課時代對學習者提出的新要求。